香港城市大学
-
AFM: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盐包水电解液的先进锌碘电池
作者开发了一种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将I2负载在rGO电极上的高效电镀方法,避免了I2的热不稳定性造成的活性物质损失。rGO的3D多孔结构和出色的导电性实现了I2的大负载(25.33mg cm-2)和快速动力学,在2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提供了6.5 mAh cm-2的高可逆容量。即使在8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仍保持1 mAh cm-2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由于rGO的强吸附效应,I2和I3-可以牢牢地限制在电极内,有效地减少I活性物种的损失。作者还获得了最佳的ZnCl2/KI WIS电解质配方,以阻止I2从rGO电极中溶解并阻止I3-离子的扩散。因此,实现了显著抑制的穿梭效应和高达95 %的显著改善的CE。此外,在50mA cm-2下循环2000次后,获得了几乎100%容量保持率的优异循环稳定性。
-
Nano Letters:通过仿生悬浮石墨烯纤维进行超灵敏、快速响应、定向气流感测
近日,密苏里大学Zheng Yan,香港城市大学Ruquan Ye采用具有后结构仿生的激光诱导石墨烯(LIG)来制造高性能、柔性气流传感器,包括棉花状多孔LIG、毛虫状垂直LIG纤维和鳞翅目鳞片状悬浮LIG纤维(SLIGF)结构。
-
张华Acc. Chem. Res.:二维纳米材料作模板,合成复合材料
香港城市大学张华教授团队在Acc. Chem. Res.期刊综述了二维纳米材料的一般研究背景以及以二维纳米材料为模板制备复合材料的目的,总结了团队在二维纳米材料为模板制备复合材料方面的进展和一些其他代表性工作,特别强调了以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和二维金属为模板制备复合物的工作。
-
香港城市大学Ruquan Ye课题组–激光诱导非晶石墨烯中的拓扑缺陷用于直接硝酸盐到氨的电还原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具有可定制异相的无定形石墨烯的合成,在拓扑上与结晶石墨烯和无定形碳不同。原子分辨率成像揭示了包含六元环和多边形的中间结晶度,其比例与前体的芳香结构直接相关。这些无定形石墨烯作为无金属催化剂,在直接硝酸盐到氨的电还原中表现出高性能。
-
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课题组ACS Catalysis:非晶态激光诱导石墨烯的拓扑缺陷用于硝酸根电还原制氨
不同于传统石墨烯,原子分辨成像观察到sm-LIG是由六元环晶区和多元环非晶区组成的多相结构,X射线对分布函数和电子顺磁共振揭示了sm-LIG中拉长的碳-碳键和丰富的未成对电子。得益于丰富的非晶结构,sm-LIG在电还原硝酸盐合成氨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无定型结构更有利于硝酸根吸附和促进反应进行。
-
ACS AMI | 石墨烯基催化剂的非均相反应机理预测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薛海量副教授的团队选取不同元素掺杂的石墨烯催化剂,以及含有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氧化石墨烯等催化剂,通过计算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各材料对H2O2的活化路径,并且针对活化后生成的吸附态氧原子,研究了其与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反应。
-
综述:激光诱导石墨烯在智能传感方向的应用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LIG和LIG复合物的制备原理,包括形貌和组分的调控,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控制等。接着基于设计原理和工作机制(特异结合型和非特异结合型的化学传感器,基于压阻效应的机械传感器等),对LIG传感器进行总结。最后,作者讨论了LIG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
-
Nano. Lett:激光诱导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实现的瞬态、可植入的超薄生物燃料电池
香港城市大学Xinge Yu、Ruquan Ye和复旦大学Enming Song报道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LIG)/金纳米粒子(Au NPs)复合电极的高性能瞬时葡萄糖酶生物燃料电池(TEBFCs)。
-
张华AFM综述 | 2D纳米材料与3D石墨烯结构的复合用于电化学能量存储和转换
这篇综述总结了将 2D 纳米材料与 3D 石墨烯结构混合的典型策略,然后重点介绍了这些混合材料在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电催化水分解中的应用。还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Nano Letters:激光诱导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作为瞬态、可植入的超薄生物燃料电池
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再利用性的瞬态电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宋恩名、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和于欣格等人报道了一种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LIG)/金纳米颗粒(Au NPs)复合电极的高性能、瞬时葡萄糖酶生物燃料电池(TEBFC)。
-
香港城市大学谭超良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综述:基于二维材料和纳米光子学的红外探测器
该综述从用二维材料建造红外探测器的优势出发,对典型的可用于制备红外探测器的各类二维材料及其光电性质进行了分类讨论,并对基于二维材料制备的红外探测器的不同光电响应机理以及性能表征参数进行了阐述,同时围绕用微纳光电子器件增强二维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最后,综述文章对用二维材料建造红外探测器的最新代表性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且对此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也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香港城市大学《AEM》:磺化石墨烯气凝胶可确保使用安全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模块
磺化石墨烯气凝胶的大比表面积及其与 Pb^2+的高结合能使其在水溶液中具有优异的铅吸附能力。超过 99% 的 Pb^2+在不同的模拟条件(刮擦、弯曲和热循环)下,密封剂可以捕获来自退化的柔性 PVSM 的铅泄漏,从而将铅泄漏降低到 ≈10 ppb。此外,根据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案 (RCRA),降解的柔性 PVSM 产生的铅可以最小化到远低于危险废物限制。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策略来实现安全使用的基于钙钛矿的柔性电子产品,以促进其商业化。
-
刘睿/张其春合作CEJ:碳管/石墨烯异质结,高性能氧电催化!
为了加速无金属碳催化剂缓慢的氧还原/析氧反应(ORR/OER)动力学,作者将N掺杂亚微米碳管(N-SMCTs, 电子给体)和N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 电子受体)进行原位耦合,成功设计出一种电化学活性/活性界面促进ORR/OER动力学。
-
张跃院士Materials Today综述:用于表征2D材料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的原位显微镜技术
基于此,北京科技大学张跃院士,深圳大学Peifeng Li,香港城市大学Yang Lu报道了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原位显微技术在表征2D材料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
-
最新《AM》:宏观组装石墨烯纳米膜
作者发展了一种樟脑辅助的冷缩剥离方法,制备了独立支撑的大面积(直径4.2 cm)纳米膜,厚度在16到48nm范围内可控 (图1)。用樟脑替代了传统聚合物,避免了转移过程中残留聚合物的污染;樟脑同时承担界面剥离的作用,规避了金属盐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