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
-
香港城市大学《CRPS》:基于石墨烯的触觉智能运动跟踪手套,用于医疗培训、教育、体育和娱乐等
该手套包括经过优化的电磁振动器,可让用户准确感知虚拟物体的形状和重量。此外,还开发了石墨烯纤维传感器,用于结合惯性测量单元(IMU)进行上肢运动跟踪。在虚拟互动理疗中进行的评估表明,该手套提高了用户参与康复训练的意愿。此外,用户在评估虚拟病人时,诊断准确率高达 96.1%。HIMT 手套作为人与虚拟互动的综合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在理疗、医疗培训、教育、体育和娱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王炯/ 王鑫Angew:还原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磷稳定高价分子钴位以增强析氧催化
在本研究中,磷(P)原子被掺杂到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中,以连接分子Co2+乙酰丙酮,合成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
-
郑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Small:3D打印钒酸钾铵/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实现高容量长循环的钾离子电池正极的定制化构筑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的富含氧空位的钾铵钒酸盐(KNVOv)/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微格气凝胶正极材料,展示了其在钾离子电池中的优异性能。研究表明,这种3D打印的KNVOv/rGO电极在5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0次循环后保持了109.3 mAh g−1的高放电容量,并且在500 m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经过2000次循环后仍然保持了75.8 mAh g−1的放电容量。
-
香港城市大学马治强、邱美孌教授综述: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柔性皮肤电子设备在智能医疗中的最新进展
文章全面回顾了近期关于基于LIG的柔性皮肤电子设备(LIGS2E)在智能医疗应用中的研究。文章首先概述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的制备方法、基本特性及其在柔性皮肤电子设备开发中采用的标准调控策略。接着介绍了多种LIGS2E的设计及其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生物驱动器以及电源系统。文章的最后部分探讨了LIGS2E在医疗环境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对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的见解。通过详细阐述LIGS2E的性能及局限性,本综述旨在促进智能医疗技术的发展。
-
香港城市大学《Small methods》:激光诱导石墨烯基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进展、传感机制和应用
本文全面概述了LIG的发展和基于LIG的传感器的进展。深入研究基于LIG的传感器的多种传感机制,探讨了健康监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还简要讨论了基于LIG的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机遇和挑战。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闪光焦耳加热石墨烯新技术!
该技术利用高功率直流脉冲通过导电材料进行快速而强烈的电阻加热,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修复LIG的拓扑缺陷。通过对LIG图案进行短时高温处理,称为F-LIG,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其结晶度和电导率,并实现了对缺陷结构的修复。这一技术的出现为LIG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性能电子器件和抗菌表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揭示硬质合金基材表面石墨烯涂层原位自适应生长的竞争反应机制
近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科学院新材料所)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采用高温固溶和竞争催化反应调控策略,在硬质合金(WC-Co)基材上实现了高质量石墨烯涂层的原位自适应生长,使得硬质合金的润滑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
Nature Synthesis:详解二维材料的插层剥离制备技术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曾志远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巨教授等人针对如何高效的制备二维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详细解析了一种超薄二维材料的制备策略——插层剥离技术。
-
Nano Res.[器件]│苏州科技大学李阳课题组:“无”中生“有”——有机离子盐夹心层助力氧化石墨烯忆阻器实现人工突触
传统单组份GO忆阻器通常是离子迁移型忆阻器,一般采用活性金属(如银和铜)作为电极。尽管在器件运行过程中活性金属离子的迁移可以模拟钙离子在神经元中的扩散,但活性金属离子经常表现出高随机性、扩散性和低热力学稳定性,从而形成导电细丝的不可控形成和过度生长,大幅抑制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港城大AM:FE近100%!非晶态石墨烯上硝酸盐直接合成氨
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助理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激光感应合成的非晶态石墨烯,包括应变和无序的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可以电催化8电子还原硝酸盐(NO3−)为氨(NH3),法拉第效率(FE)约为100%,在-0.93 V下,氨的产率为2859 μg/cm2/h。催化活性的增强使流动电解能够实现按需合成和释放氨的70%选择性,从而在应用于植物栽培时显著提高产量和存活率。
-
香港城市大学Rui-Qin Zhang和吉林大学Yan Xue、Zhigang Wang等–超原子对石墨烯层间距的调节
我们证明了超级原子可以通过在石墨烯层之间提供可调节和稳定的插层单元来弥补缺陷,从而有效控制层间距离。
-
AM:非晶态石墨烯上近100%选择性硝酸盐直接合成氨
增强的催化活性能够实现按需合成和释放氨的流动电解,并且选择性>70%,从而在应用于植物栽培时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存活率。
-
ACS Nano | 基于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异质结的两种纳米缝检测模式
基于前期关于纳米缝检测的相关成果,课题组把纳米缝应用到在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 平面异质结上 ,发现DNA分子在通过纳米缝检测区域的过程中,其轨迹限定在了氮化硼条带的区域,并且限制效果与氮化硼条带的尺寸有关。基于这样的限制效果,作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纳米缝检测模式,分别命名为cross-slit 和trans-slit。这两种模式都可以检测到能分辨不同碱基的电流信号和时间信号。
-
探测极限最低为0.0023m/s,港城大团队联合造出仿生石墨烯纤维传感器
研究中,该团队使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造了基于石墨烯的气流传感器、及其后续的形貌修饰,借此对变形机制做出改变,进而发现基于鳞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传感器,在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灵敏度和检测阈值方面都达到了优异的性能。
-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ACS Nano》:热管理服装的最新进展——材料、机制和前景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雷乐琪等人总结了控制人体散热途径的先进服装的研究,如辐射控制和热传导控制的服装。此外,还讨论了可调节人体微气候的双模式纺织品等适应性服装,以及同时解决热性能(保暖和/或制冷)和可穿戴性的响应性纺织品。最后,还讨论了该领域的重大挑战和前景,包括大规模生产、智能纺织品、生物启发服装和人工智能辅助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