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
-
上交-港城大联合顶刊《Composites Part B》:石墨烯纳米片增强铝基复材腐蚀行为和强度-延展性协同机制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团队采用 LPBF 方法制备了新型 Al-9.5Ce-0.6Mg/0.7GNPs复合材料。随后,对制备的 Al-9.5Ce-0.6Mg/0.7GNPs 复合材料进行了后续热处理。对微观组织进行了细致表征。此外,系统研究了在 3.5 wt. % NaCl 溶液中的力学性能和腐蚀行为。此外,基于多尺度表征揭示了强化和腐蚀机理。
-
王炯/ 王鑫Angew:还原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磷稳定高价分子钴位以增强析氧催化
在本研究中,磷(P)原子被掺杂到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中,以连接分子Co2+乙酰丙酮,合成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
-
香港城市大学马治强、邱美孌教授综述: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柔性皮肤电子设备在智能医疗中的最新进展
文章全面回顾了近期关于基于LIG的柔性皮肤电子设备(LIGS2E)在智能医疗应用中的研究。文章首先概述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的制备方法、基本特性及其在柔性皮肤电子设备开发中采用的标准调控策略。接着介绍了多种LIGS2E的设计及其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生物驱动器以及电源系统。文章的最后部分探讨了LIGS2E在医疗环境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供了对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的见解。通过详细阐述LIGS2E的性能及局限性,本综述旨在促进智能医疗技术的发展。
-
香港城市大学《Small methods》:激光诱导石墨烯基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进展、传感机制和应用
本文全面概述了LIG的发展和基于LIG的传感器的进展。深入研究基于LIG的传感器的多种传感机制,探讨了健康监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还简要讨论了基于LIG的传感器在健康监测中的机遇和挑战。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闪光焦耳加热石墨烯新技术!
该技术利用高功率直流脉冲通过导电材料进行快速而强烈的电阻加热,能够在毫秒级时间内修复LIG的拓扑缺陷。通过对LIG图案进行短时高温处理,称为F-LIG,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其结晶度和电导率,并实现了对缺陷结构的修复。这一技术的出现为LIG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性能电子器件和抗菌表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揭示硬质合金基材表面石墨烯涂层原位自适应生长的竞争反应机制
近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科学院新材料所)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采用高温固溶和竞争催化反应调控策略,在硬质合金(WC-Co)基材上实现了高质量石墨烯涂层的原位自适应生长,使得硬质合金的润滑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
Nature Synthesis:详解二维材料的插层剥离制备技术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曾志远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巨教授等人针对如何高效的制备二维材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详细解析了一种超薄二维材料的制备策略——插层剥离技术。
-
Nano Res.[器件]│苏州科技大学李阳课题组:“无”中生“有”——有机离子盐夹心层助力氧化石墨烯忆阻器实现人工突触
传统单组份GO忆阻器通常是离子迁移型忆阻器,一般采用活性金属(如银和铜)作为电极。尽管在器件运行过程中活性金属离子的迁移可以模拟钙离子在神经元中的扩散,但活性金属离子经常表现出高随机性、扩散性和低热力学稳定性,从而形成导电细丝的不可控形成和过度生长,大幅抑制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港城大AM:FE近100%!非晶态石墨烯上硝酸盐直接合成氨
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助理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激光感应合成的非晶态石墨烯,包括应变和无序的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可以电催化8电子还原硝酸盐(NO3−)为氨(NH3),法拉第效率(FE)约为100%,在-0.93 V下,氨的产率为2859 μg/cm2/h。催化活性的增强使流动电解能够实现按需合成和释放氨的70%选择性,从而在应用于植物栽培时显著提高产量和存活率。
-
ACS Nano | 基于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异质结的两种纳米缝检测模式
基于前期关于纳米缝检测的相关成果,课题组把纳米缝应用到在石墨烯/氮化硼/石墨烯 平面异质结上 ,发现DNA分子在通过纳米缝检测区域的过程中,其轨迹限定在了氮化硼条带的区域,并且限制效果与氮化硼条带的尺寸有关。基于这样的限制效果,作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纳米缝检测模式,分别命名为cross-slit 和trans-slit。这两种模式都可以检测到能分辨不同碱基的电流信号和时间信号。
-
探测极限最低为0.0023m/s,港城大团队联合造出仿生石墨烯纤维传感器
研究中,该团队使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造了基于石墨烯的气流传感器、及其后续的形貌修饰,借此对变形机制做出改变,进而发现基于鳞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传感器,在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灵敏度和检测阈值方面都达到了优异的性能。
-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ACS Nano》:热管理服装的最新进展——材料、机制和前景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雷乐琪等人总结了控制人体散热途径的先进服装的研究,如辐射控制和热传导控制的服装。此外,还讨论了可调节人体微气候的双模式纺织品等适应性服装,以及同时解决热性能(保暖和/或制冷)和可穿戴性的响应性纺织品。最后,还讨论了该领域的重大挑战和前景,包括大规模生产、智能纺织品、生物启发服装和人工智能辅助服装。
-
AFM: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盐包水电解液的先进锌碘电池
作者开发了一种在快速充放电过程中将I2负载在rGO电极上的高效电镀方法,避免了I2的热不稳定性造成的活性物质损失。rGO的3D多孔结构和出色的导电性实现了I2的大负载(25.33mg cm-2)和快速动力学,在2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提供了6.5 mAh cm-2的高可逆容量。即使在8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仍保持1 mAh cm-2的容量。更重要的是,由于rGO的强吸附效应,I2和I3-可以牢牢地限制在电极内,有效地减少I活性物种的损失。作者还获得了最佳的ZnCl2/KI WIS电解质配方,以阻止I2从rGO电极中溶解并阻止I3-离子的扩散。因此,实现了显著抑制的穿梭效应和高达95 %的显著改善的CE。此外,在50mA cm-2下循环2000次后,获得了几乎100%容量保持率的优异循环稳定性。
-
Nano Letters:通过仿生悬浮石墨烯纤维进行超灵敏、快速响应、定向气流感测
近日,密苏里大学Zheng Yan,香港城市大学Ruquan Ye采用具有后结构仿生的激光诱导石墨烯(LIG)来制造高性能、柔性气流传感器,包括棉花状多孔LIG、毛虫状垂直LIG纤维和鳞翅目鳞片状悬浮LIG纤维(SLIGF)结构。
-
张华Acc. Chem. Res.:二维纳米材料作模板,合成复合材料
香港城市大学张华教授团队在Acc. Chem. Res.期刊综述了二维纳米材料的一般研究背景以及以二维纳米材料为模板制备复合材料的目的,总结了团队在二维纳米材料为模板制备复合材料方面的进展和一些其他代表性工作,特别强调了以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和二维金属为模板制备复合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