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
《Small Sci.》综述:石墨烯材料在骨组织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景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电纺、自组装、冷冻干燥、3D打印和模具合成等技术在设计制造Bio-RGMs中的作用。此外,还分析了生物分子赋予Bio-RGMs的特定性能和功能,包括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抗菌性、药物递送能力和荧光性等。
-
我校赴菏泽市科技局开展科技合作对接
我校石墨烯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泰山学者刘敬权教授,营养与健康研究院蔡静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张翼助理教授分别就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和推介,并与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洽谈交流。
-
新型亲肤和可穿戴触摸屏
研究人员将压敏水凝胶夹在针织丝绸层之间。为了使织物导电,顶部部分被石墨烯纳米片覆盖。当手指滑过传感面板时,它会产生一个压力响应垫,当连接到电极和数据收集系统时,具有实时、快速的传感功能。
-
青岛大学魏刚团队: 纳米肽石墨烯复合气凝胶实现对污染物可持续吸附
近日,青岛大学魏刚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肽分子的设计,考察了 KIIIIKYWYAF 序列多肽在三氟乙酸/三氟乙醇体系中的自组装情况,并成功孵育了一定长度的短肽纳米纤维 (PNF)。然后将自组装的肽纳米纤维与氧化石墨烯 (GO) 结合并与聚乙烯醇 (PVA) 杂交获得的气凝胶浸泡在模拟体液 (SBF) 中介导 HA 纳米晶体的仿生生长。
-
青岛大学本科生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论文针对传统氧化石墨烯纳滤膜水渗透性低、排斥性能差等问题,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及时间制备出三种不同尺寸的二氧化钛纳米棒,构筑出一种嵌入二氧化钛纳米棒的物理改性氧化石墨烯基纳滤膜,可完成对混合染料的精确分离,实现了对于多种染料超90%的排斥性,为设计制备具有高渗透高分离性能的氧化石墨烯纳滤膜提供新的见解。
-
青岛大学《Carbon》综述:柔性可拉伸透明导电石墨烯电极,用于新兴可穿戴电子产品
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用于智能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先进柔性和可拉伸石墨烯基TCE的最新发展,全面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我们期待本文综述中描述的石墨烯基TCEs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先进软电子学的前沿发展,这将推动石墨烯基电极的产业化,并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将可穿戴设备彻底改变为更智能的风格。
-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Rong Wang等–Dy3+,Tb3+LuLiF4黄色激光器的石墨烯基被动Q-开关
文章报道了直接在黄色光谱区域发射的固态连续波(cw)和调Q激光器,其中包括Dy3+,Tb3+:LuLiF4晶体作为激光材料和一个蓝色激光二极管(LD)单发射器作为泵浦源。在不采用任何非线性转换过程的情况下,cw黄色激光器在573.9 nm波长处获得的最大输出功…
-
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化学去甲醛和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固态锂电池项目可行性论证会顺利召开
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化学去甲醛项目负责人刘敬权教授、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固态锂电池项目负责人郭向欣教授分别介绍了项目的整体情况,对研发团队、前期工作基础、核心技术突破、与企业合作情况、目标任务等做了全面陈述。与会专家对项目可行性总体上表示肯定,同时就各项目拓展应用场景、产品测试与认证、加强与企业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baoliang wei等–涂层方式对石墨烯涂层织物焊接防护服导热系数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刮涂法和丝网印刷法制备石墨烯改性织物,研究其导热性能和熔融金属飞溅加热性能。讨论了涂层方式对其热性能的影响。刮涂织物的穿透深度较低,面内和横切面热导率分别达到 2.08 W/(m·K) 和 0.48 W/(m·K),这意味着其各向异性值为4.3,而对照织物的各向异性值为2.4。熔融金属飞溅撞击后的升高温度从27°C到19°C下降约30%。关于丝网印刷样品,面内与横切面的热导率比值为3.5,温升为25°C。
-
Small Methods:铂簇/碳量子点衍生的石墨烯异质结构碳纳米纤维用于高效耐用的太阳能驱动电化学制氢
基于此,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俞建勇院士,加拿大国家能源、材料及通讯研究院院长Federico Rosei院士,青岛大学赵海光教授和韩光亭教授等人联合报道并展示了一种由负载Pt纳米团簇的石墨烯-CNFs组成的异质结构(G-CNFs),并研究了改变Pt纳米团簇和碳量子点(C-dots)的数量对HER性能的影响。
-
关于公布2021年青岛市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的通知
经形式审查、会议答辩、现场抽查等环节,根据专家评审成绩,确定了2021年市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现予以公布,依托于青岛大学的青岛市石墨烯应用研发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
-
青岛大学:创研院模式增强区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力
“依托山东省微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多相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速碳纤维改性及其制品研发,碳纳米管、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10余项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了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39项。”近日,在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里,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该院新材料研发中心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化团队负责人谷正一边忙着做实验,一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
山东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 破局产学研融合“堵点”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发,由谷正领衔的高分子材料产业化研发团队,成功改进了基础原材料,使三峰工程轮胎使用寿命达到了3000小时,这个成果让三峰轮胎看到了希望,有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
共建创新平台 破解技术“痛点”
青岛大学威海创新研究院给予了这个科研项目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申报创新创业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又获得了50万元的政府资金支持。“由此,不用企业掏钱,我们就开始组建团队进行橡胶石墨烯纳米复合基础原材料的研发。”谷正说。
-
Adv. Fiber Mater.报道最新成果:静电纺丝法制备纯石墨烯纳米纤维
将二维氧化石墨烯片组装成一维纳米纤维的形式是一种拓扑变换过程。冷冻干燥等已被提出用于制备石墨烯纳米微粒和纳米管,但其长度低于1 cm。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先进的纳米纤维纺丝方法,虽然可以制备石墨烯含量低于5%的聚合物基复合纳米纤维,但过量的聚合物基体在热退火后会降低功能,甚至产生不连续的纤维或粉末。反之,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大大降低了聚合物的粘弹性,从而无法实现静电纺丝。到目前为止,如何连续制备石墨烯纳米纤维仍然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