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峰
-
“凤回巢 才相聚”系列报道(2)陈武峰:开荒“石墨烯”转化科研成果
2018年,陈武峰带领的项目组转制成企业,成立昂星新型碳材料常州有限公司,他担任总经理。现在整个团队共有25名研发人员,其中有10名是硕士研究生,由于研发氛围好,整个团队很有活力。
-
石墨烯往事(十一)开启新的探索(末)
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企业,或许是因为缘分,当时也是碰巧在论坛上看到集团招聘石墨烯研发负责人的消息(当然现在已经不是单纯地做石墨烯了)。或许心里对石墨烯有些执念,放不下,既然有机会当然要好好努力一把。还有一点,那就是感受到公司里的勃勃生机,尤其是在公司董事长张总身上。
-
石墨烯往事(十)答辩和总结
2014年6月,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前有点担心自己时间把握不住,害怕超时;幸运的是,我是最后一个答辩。面对台下这么多观众的时候,渐渐找到感觉,发现讲起来还是挺流畅的。
-
石墨烯往事(九)插曲——和通用电气(GE)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向其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思路,并向他们展示石墨烯材料的过程,对我来讲也是一次次非常重要的锻炼机会。我很想知道在那些不做炭材料研究的科学前辈眼里,石墨烯是一个怎么样的材料,尤其是能够与代表了工业技术高大上的GE前辈们面对面。
-
石墨烯往事(八)收尾与新生力量——超级电容皮带与小师弟
在超级电容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我一直都觉得不太满意,所以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还一边继续推动这方面的实验进展,后来离开学校了也会询问导师实验和文章方面的进展。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这项工作是我博士生阶段的收尾工作。
-
石墨烯往事(七)重新发现——电化学法加工石墨烯材料(2)
我在前面三维石墨烯工作部分曾经提到过概念对于一个工作在制高点上的重要性,这里我需要提一点,提出概念和真正解决问题是两码事,很多业余的新闻报道就是没搞清楚两种情况而闹出笑话。
-
石墨烯往事(七)重新发现——Zn-GO原电池的故事(1)
在泡泡膜方面的工作是基于氧化石墨烯的自组装,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获得的是自支持状态的石墨烯薄膜。那么问题来了,厚度为数百纳米到微米的GO薄膜在自支撑状态下能否实现还原呢?
-
石墨烯往事(六)信念的力量——和同路人的故事(2)
当然他们肯定也有茫然时,只不过我们相互之间都有一道围墙罢了;总之对一件事有信念容易,但是对于一条选择的路要有信念就难得多了,更多时候我们也就是在那样的摇摇摆摆间前进。
-
石墨烯往事(六)信念的力量——泡泡拼接氧化石墨烯薄膜(1)
在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位老师问我最得意的工作是哪一项,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下面要说的“泡泡拼接氧化石墨烯薄膜”工作了。因为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有一种践行自己信念的骑士精神。
-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冰模板的故事(3)
回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最大的启发就是双方合作中必须要有一方积极去推动,否则合作就会陷入到各种阻力中而进展缓慢,甚至于有些合作到一半就会不了了之,也挺可惜的。
-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烯网恢恢,疏而不漏”(2)
本来这项工作在设计之初我们不抱什么大的希望,觉得发到JMC上差不多了。但是后来导师在看到了撒氧化石墨烯片捕鱼的示意图后,临时改变了主意;觉得可以尝试下投稿给《Advanced Materials》看看,最后幸运的入了编辑的法眼。
-
石墨烯往事(五)有趣的自组装——三维石墨烯的故事(1)
后来,实验室的韩师兄和导师在研究石墨烯和高分子复合的凝胶,看到他们那糊糊的东西,我突然觉得之前的石墨烯小球更像是水凝胶,于是赶紧拿给导师看。导师看后,大喜,“有料!”
-
石墨烯往事(四)插曲——波折与选择
后来,伴随着石墨烯在应用领域的发展,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到了电子类方向上,同时也在电化学和电池等领域自学和探索。而当时就是希望毕业后能够有能力和资格进入这些领域去从事研发工作。
-
石墨烯往事(三)抢时间——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2)
在这个工作之后,我们对氢化的石墨烯材料进行了类Fenton反应的研究,发现它可以起到一定的催化染料降解作用,还是有点意思的,相关工作发表在学校自己的期刊上。
-
石墨烯往事(三)抢时间——化学法还原氧化石墨烯(1)
这项工作没有前面顺利,文章修改了有小半年,最后发表在JPCC上。当时审稿人也认为需要得到单层的石墨烯而不是粉体的东东,为此我们还用了有机溶剂/水混合溶剂体系来分散GO并进行还原反应,在较低的浓度下终于获得了片状的还原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