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
-
非晶态磷化硒/石墨烯有效耦合实现高比容、长循环、结构稳定非金属钠离子电池
郑州大学邵国胜课题组依托自主研发的高导电性晶体石墨烯(HCG)为基底材料,通过一种简单的球磨工艺将大量非晶态磷化硒(SeP)负载在三维连通的HCG框架中制备了高容量SIB负极。HCG衬底可以实现钠离子和电子的快速传输,同时可以容纳SeP负极活性物质的巨大体积变化。并且,基于NaxSeP的强玻璃相形成能力,有效避免除Na2Se和Na3P的超细纳米晶外的所有稳定化合物的结晶,极大促进了电池的氧化还原动力学过程。
-
Nano Res.│山东大学廉刚、于浩海课题组:构筑石墨烯负载花状VS₂/NC交替插层超结构实现高性能钠/钾离子存储
在本研究中,通过化学插层和限域空间碳化策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原位生长了层间扩张的花状VS2/氮掺杂碳(VS2/N-C)结构,构筑了单层碳-VS2交替插层超结构,形成三维导电通路。
-
朱美芳院士EnSM:高线容量柔性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锡纤维用于可穿戴钠离子电池
本文中,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徐桂银教授等通过湿法纺丝的方式构筑GO/CNT/SnO2凝胶纤维,冷冻干燥后经化学蒸汽还原构建了纤维多孔网络结构,进一步通过机械外力诱导的方式重排石墨烯片层,使纤维在保持原有多孔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电极的柔性,最终得到扁形多孔rGO/CNT/SnO2(PP-GCS)杂化纤维。
-
朱美芳院士EnSM:超高线容量柔性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锡纤维钠离子电池负极
近日,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Guiyin Xu通过湿法纺丝、冷冻干燥和机械力驱动重排,成功制备了一种多孔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锡(PP-GCS)纤维。
-
卢云峰AEM:一种基于封装在两亲性石墨烯管内的Sn4P3高性能钠离子负极
这种两亲性GT由内亲水的石墨烯管(掺氮)和外壁疏水的石墨烯管(未掺杂)组成,保证了Sn4P3纳米颗粒在GT内的有限生长和对纳米颗粒体积膨胀的有效调节。GT分散在含有锡前驱体的水溶液中,该前驱体允许溶液渗透到亲水管中。随后的水热处理将前驱体转化为SnO2,从而形成了在管内生长的SnO2纳米颗粒的GT复合材料。值得注意的是,SnO2纳米粒子也可能在GT外部和溶液中生长,但通过清洗和过滤,这些纳米粒子可以很容易地去除,从而形成具有良好封装SnO2纳米粒子的GT复合材料。最后,将被包裹的SnO2经过磷化处理转化为Sn4P3,形成Sn4P3/GT复合材料,而Sn4P3被限制在GT中。
-
深圳大学等《Mater. Chem. Front》:致密的SnS2纳米板垂直固定在石墨烯气凝胶上,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
深圳大学 郭春雨教授团队在《Mater. Chem. Front》期刊发表论文,研究报道了一种二维异质结构,其中致密的SnS2纳米片均匀且垂直地固定在石墨烯气凝胶(SnS2@GA)上,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
-
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布《2021石墨烯储能领域应用专利分析报告》
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科研人员聚焦石墨烯储能领域应用的热点,历时三个月,形成了一部聚焦于石墨烯在储能领域应用的专题性专利分析报告。该报告以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锂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体系为切入点,对石墨烯储能领域应用技术进行专利检索(检索截止日为2021年3月31日),并从全球专利申请趋势、主要来源国家、各结构部件中应用专利分布、重要专利申请人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该报告基于目前石墨烯在储能领域的专利申请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推动该领域专利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
圣阳股份:公司前期研究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未形成钠离子电池产品成品
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贵公司是否有钠离子电池技术?还是只是想发展而已?
-
道氏技术:公司研究成果“一种钠离子电池改性二氧化钛石墨烯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已经申请专利 目前处于审核阶段
有投资者向道氏技术(300409)提问, 有钠离子电池相关技术储备么
-
浙大高超教授团队ACS Mater. Lett.综述: 石墨烯材料在新型钠、钾、铝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优势和价值
石墨烯材料作为电极,一方面可以作为活性材料参与电化学反应。另一方面,它们可以作为导电添加剂来改善电池反应动力学,并作为缓冲结构来支持电极的结构完整性,在提升新型钠、钾、铝离子电池材料性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这篇综述中,对通用的石墨烯基电极结构设计原则和提升性能机制进行了归纳、揭示和总结,阐明了石墨烯材料的优点,并重点介绍了可产生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和持久性能的电池的石墨烯电极纳米结构的示例。
-
清华大学成会明和周光敏课题组–石墨烯支持的单原子催化剂实现MoS2和Mo/Na2S之间的高效可逆转化
以传统的 MoS2 为例,在理论模拟的指导下,选择了氮掺杂石墨烯上的铁单原子催化剂(SAFe@NG),并首先将其用作基材,以促进 MoS2 在放电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在接下来的充电过程中,结合光谱学和显微镜,证明了 SAFe@NG 催化剂能够实现 Mo/Na2S→NaMoS2→MoS2 的高效可逆转化反应。
-
天津工业大学–PVP辅助合成具有可调晶面间距的g-C3N4衍生的N掺杂石墨烯作为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负极
在这项工作中,在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的辅助下,使用石墨氮化碳 (g-C3N4) 作为前驱体合成了具有可调晶面间距的N掺杂石墨烯。获得的可调晶面间距在0.34 nm至0.45 nm范围内,主要归因于高氮掺杂水平(9.9-33.7 at.%),尤其是吡咯氮。
-
悉尼大学陈元教授:可折叠和层间距可调的石墨烯纸作为钠离子电池高面容量电极
这些石墨烯纸拥有石墨烯薄片结合而成的多孔结构,表面富含环氧基团,层间距在0.38-0.39 纳米。同时石墨烯薄片间有合适的空隙提供了快速的传质路径,并使石墨烯纸在可逆钠离子嵌入时适当的膨胀和收缩。不使用粘结剂和导电剂的情况下,石墨烯纸可直接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使用。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获得290 mAh/g的可逆容量。石墨烯纸同时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可通过折叠或者滚转构建高面密度电极,在100 μAh/cm2的电流密度下实现了0.62 mAh/cm2的面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