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
-
上海微系统所在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发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丁古巧团队在石墨烯量子点制备及荧光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加深了对石墨烯量子点发光机理的理解,同时实现了多变量体系下机器学习辅助材料制备结果所包含物理内涵的阐释。
-
潜心钻研十余载 创新品牌闯出豆腐大产业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杨琼与云南大学教授共同研发了利用豆腐废水制作石墨烯量子点的方法,提高豆腐废水回收利用率,减轻了豆腐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快速推动了豆制品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2019年,杨琼创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
-
TCL科技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加工方法”
该加工方法不仅可以除去石墨烯量子点中sp3杂化碳原子,提高石墨烯量子点的导电性,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石墨烯量子点材料在处理过程易团聚的缺陷,从而提升石墨烯量子点材料的导电性、量子效率和发光纯度,提高石墨烯量子点材料的光电性能;该加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南京农大高彦征教授团队发现石墨烯量子点影响抗生素耐药性传播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高彦征教授课题组以ARGs传播主要方式之一—基因水平转移为着眼点,揭示了GQDs对胞外ARGs水平转移进入细菌的影响
-
ACS Nano:手性石墨烯量子点可增强细胞外囊泡的载药量
作为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细胞外小囊泡(sEV)作为安全有效的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病变部位具有巨大的潜力。美国圣母大学Yichun Wang和Hsueh-Chia Chang基于与sEV脂质双层的手性匹配,报道了一种手性石墨烯量子点(GQDs)sEV负载平台。
-
EEM |洛林大学 Jean Jacques Gaumet 教授: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在电池、超级电容器中作为电极材料或与活性材料混合作为辅助剂的最新研究,总结了电化学性能,最后回顾了基于GQDs后续电极材料优化策略的挑战和展望。
-
Adv. Mater.: 植入石墨烯量子点用于靶向增强肿瘤成像和局部药代动力学长期可化视
种植在纳米医学中的超高光稳定性荧光GQDs在广泛应用中有很大的潜力来缓解这些不良情况,如胚胎发育、干细胞分化轨迹、和基于成像的时空单细胞组学。当然,目前种植的GQDs纳米粒子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是绿色荧光GQDs的穿透深度有限,二是核心NPs在体内短时间内无法生物降解。
-
范壮军教授、黄毅超教授、任浩副教授,Small观点:基于石墨烯量子点配位的缺陷修复策略提升Co-N-C电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性能
该工作从Co掺杂的ZIF-8(Co-ZIF-8)前驱体入手,利用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二甲基咪唑配体(2-Melm)竞争配位,后续辅以高温热解处理,高效修复了Co-N-C电催化剂的碳缺陷,同时其电子结构和表面亲水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优化后的G-CoNOC电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在极限电流的条件下运行200个小时,其电流密度还能稳定在90%以上。这得益于G-CoNOC电催化剂具有很强的抗自由基攻击能力,并且能有效还原过氧化氢副产物,从而极大提高了电催化ORR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质。
-
ACS Appl. Mater. Inter: 生物资源衍生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超灵敏环境纳米探针的等离子体纳米工程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江伟宏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等离子体在环境条件下合成结构和功能化良好的生物资源来源GQDs,用于污染物检测。作者利用六种不同的生物资源来合成具有不同功能的GQDs,包括果糖衍生的GQDs (F-GQDs)、壳聚糖衍生的GQDs (CS-GQDs)、柠檬酸衍生的GQDs (CA-GQDs)、木质素衍生的GQDs (L-GQDs)、纤维素衍生的GQDs (C-GQDs)和淀粉衍生的GQDs (S-GQDs)。合成的生物资源GQDs具有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的特点,可用于高选择性水污染物检测。
-
Graphjet Technology与Quantum Science合作探索石墨烯基材料器件平台
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石墨和单层石墨烯生产商Graphjet Technology(GTI)与总部位于英国的量子点和墨水技术开发商Quantum Science(QS)合作,探索开发基于量子点和石墨烯的材料器件平台的技术和商业机会。
-
专为超声和近红外荧光成像而设计的石墨烯量子点
超声造影剂(UCA)通过补充近红外(NIR)和可见荧光团来增强目标组织中超声波的密度,文章介绍了各种金属掺杂(银纳米颗粒(Ag NPs),钕(Nd),铥(Tm),氯化铈(CeCl3),氧化铈(CeO2)和硫化钼(MoS2))含氮石墨烯量子点,在超声亮度模式下表现出高对比度特性,具有可见光和近红外荧光的成像能力。
-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二维介孔SiO2限制的 CsPbBr3 纳米晶体和 N 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闽南师范大学蔡志雄教授课题组通过在氧化石墨烯(GO)表面通过原位水解和缩合正硅酸乙酯(TEOS)制备了2D介孔SiO2-G纳米片,然后用作负载NGQD和PNC的理想载体。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董慧研究员、丁古巧研究员课题组《ACS AMI》:借助石墨烯量子点表面氨基与羧基间协同效应实现造影剂弛豫率提升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董慧课题组、丁古巧课题组提出借助构建高弛豫率高稳定性MRI造影剂的新策略,借助石墨烯量子点表面氨基与羧基间协同效应实现造影剂弛豫率提升(普通商用造影剂弛豫率的三倍,图A)。
-
ACS Sustain.Chem. Eng.:制备氧化钨/石墨烯量子点(WO3@GQD)薄膜用于智能窗电致变色器件
通过将导电材料如石墨烯或碳纳米管并入WO3基材料中,可以改善WO3的电子传输性能。石墨烯量子点(GQD)是横向尺寸小于20 nm、厚度为0.4-2.0 nm的零维(0 D)材料。GQD具有高比表面积和电子迁移率,具有量子限制和边缘效应。与石墨烯相比,GQD中边缘原子的存在提供了与周围分子更强的相互作用,使其适合于光伏和光电子器件等多种应用。GQD已被用作导电载体,以增强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石墨烯量子点中含氧和含氮基团的协同效应:高弛豫红光双模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在这项工作中,含O-和含N-基团的协同作用不仅使NGQDs-Gd稳定,而且缩短了水配体的停留时间和整个分子的旋转相关时间,在114 μT下r1为32.04 mM−1s−1。红光发射的NGQDs-Gd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PL)特性,可在体内作为MIR-荧光双模CAs。FA-NGQDs-Gd与FA结合作为肿瘤靶向配体后,其肿瘤靶向率高达95%以上。因此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GQDs在高性能CAs方面的潜力,而且对传统基于Gd的CAs的结构设计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