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
【CCL文章推荐】苏州大学戴礼兴教授:基于共价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高性能和强荧光聚乙烯醇纤维
该文首次提出以石墨烯量子点(GQDs)为增强材料,通过傅克烷基化反应使GQDs与聚乙烯醇(PVA)形成共价结合,更有效地发挥GQDs对PVA纤维的增强作用,同时GQDs使纤维呈强的青色荧光,从而成功制备了具有荧光功能的高性能PVA纤维。
-
王炯/ 王鑫Angew:还原氧化石墨烯中氧化磷稳定高价分子钴位以增强析氧催化
在本研究中,磷(P)原子被掺杂到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中,以连接分子Co2+乙酰丙酮,合成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分子催化剂。
-
江苏大学《ACS AMI》:2.5秒闪焦耳加热合成氧化钒/石墨烯杂化物,用于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
进一步的电化学测量结果表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性能,是因为层叠 VO2/V2O5 异质结构具有丰富的位点和内置电场,从而加速了电子/Zn2+ 的转移,减轻了结构退化,同时类石墨烯碳纳米片也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
-
苏州大学《CEJ》:垂直3D打印热界面材料rGO/CNTs阵列,具有原位局部温度监测功能
垂直排列的微结构使 rGO/CNTs 支柱具有出色的热导率,高达 38.91 W-m-1 K-1,而基于这种 rGO/CNT 垂直阵列的柔性 TIM 的通面热导率也达到了 6.04 W-m-1 K-1。利用垂直阵列中独立的 rGO/CNTs 支柱以及 rGO/CNT 支柱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质之间热导率的显著差异,我们制备出了能够原位监测局部温度异常的柔性 TIM。这种多尺度垂直三维打印垂直排列碳纳米材料阵列的方法可以扩展到其他纳米材料,为一系列能源和电子元件(如动力电池组、CPU、电源或通信集成电路)构建多功能TIM。
-
无需高温退火,高性能宏观石墨烯纤维,破纪录!
本研究通过在石墨烯边缘引入共价芳香酰胺桥接,成功提升了石墨烯基纤维的机械强度和电导率。实验结果显示,得到的石墨烯纤维具有高达3.54 ± 0.25 GPa的拉伸强度和340 ± 32 GPa的杨氏模量,以及高达1.5 × 105 S m-1的电导率,这些性能均优于以往报道的类似条件下制备的石墨烯纤维。
-
物理学院与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Joel Moser教授首先讲述了低维谐振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电子信号处理中的关键作用,如构建滤波器、混频器和振荡器等。为了更直观地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Joel Moser教授巧妙地用传统乐器鼓来类比石墨烯纳米机械谐振器,引导师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科学领域。Joel Moser教授还展示了他们在石墨烯非线性谐振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这些介观振动系统如何展现出不同的相态,并解释了其团队如何通过连贯的驱动力来选择和控制这些相态,以及如何利用栅极电压来实现对这些相态的精准操控。此外,教授还介绍了他们在石墨烯纳米机械视频接收器方面的新工作,特别是如何在石墨烯谐振器的振动中编码数字调制的视频信号,并将这种编码从振动高效地传输到光场。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就报告内容与Joel Moser教授进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
-
苏州大学《Nanoscale》:综述!批量生产无转移石墨烯的最新进展
本综述首先提出了在绝缘基底上批量生产无转移石墨烯的现有挑战,包括制备时间长、样品量小、批次间均匀性差以及可扩展生产的设备不足。报告全面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还进一步介绍了我们对生长路线和相关可扩展生产设备开发的见解,旨在促进无转移石墨烯的批量生产及其实际应用。
-
苏大/纺大《ACS Sens》:基于芯鞘复合纱线和石墨烯涂层气凝胶的传感器,用于消防作业和救援等
我们采用传统的纺织路线进行独特的结构设计,没有相互传感干扰,其中交叉排列的芯-鞘复合纱线交错在织物中,可以通过电容原理监测压力刺激,阵列石墨烯涂层气凝胶通过CNT粘胶电极纱线连接,然后嵌入两层织物,通过电阻机制感知不同的温度。
-
Nano Res.[催化]│苏州大学迟力峰课题组:3D打印氧化石墨烯栅电极构建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利用基于挤压的3D打印技术可制造具有独立棒状结构氧化石墨烯电极。为了测试打印电极性能,将打印栅电极用于顶栅OECTs结构中,和基于Ag/AgCl的器件比较跨导、快速开关和稳定性等电学性能。随后改变器件结构为平面,测试石墨烯电极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在心电记录上的应用,以验证打印电极在器件信噪比、灵敏度上的贡献。
-
北大等《Nano Lett》:通过保形和清洁转移实现双层石墨烯的高保湿性能
我们发现,通过最小化两个单层之间的间隙,双层石墨烯在A4大小的区域内的水蒸气传输率可以低至5×10–3 g/(m2 d)。在逐层转移过程中,石墨烯层之间没有界面污染和保形接触,从而实现了高阻隔性能。我们的工作揭示了通过石墨烯层的水分渗透机制,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定制手动堆叠二维材料的层间耦合,从而实现新的物理和应用。
-
苏州大学《Carbon》:独立式表面氧化多层石墨烯薄膜的自组装,用于大容量超级电容器
独立式SMG电极的制备方法具有简单、环保、节能、高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点。此外,SMG可实现217.6 F cm-3的高电容和120.27 Wh L-1的地标能量密度,为储能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潜在的前景。
-
Angew:石墨烯共价修饰层增强Si电极光电化学CO2还原
苏州大学彭扬等报道通过导电石墨烯层修饰的策略构筑硅光电阴极,催化剂修饰在n+-p Si后,再覆盖修饰导电石墨烯。共价键修饰的石墨烯层能够增强光电极和催化剂之间的光生载流子转移,改善电极的稳定性。
-
苏州大学《ChemistrySelect》:Co3O4/F,N共掺杂石墨烯,用于高效氧还原和锌空气电池
本文采用了F、N掺杂的石墨烯作为基底,以提供高电子运输。由于独特的合成方法,Co3O4纳米颗粒通过电子传输与F, N-掺杂的石墨烯紧密相连,导致ORR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突出。
-
苏州大学《AFM》:石墨烯/TANi纤维的多功能纺织品贴片,用于汗液环境中同步生物传感和电源
作者开发了一种简便的湿法纺丝策略,制备多功能rGO/TANi杂化纤维,同步用作储能和生物传感活性电极。GO薄片在调节GO/TANi分散体的粘弹性和衍生的rGO/TANi纤维的性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基于TANi的混合光纤在汗水环境中具有同步能量存储和生物传感功能,有望用于下一代电子织物和健康监测系统。
-
Nano Res. Energy | 苏州大学孙靖宇教授:优化石墨烯材料助力构建高性能锂硫电池!
在本文中,作者从缺陷工程、尺寸调控和异质结构调制三个方面的材料设计路线进行总结,通过选择合理优化的工程调控手段,以制备性能完善的石墨烯。进一步总结了将制备的多功能石墨烯材料用于高性能电催化剂以实现高容量、长循环锂硫电池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石墨烯在锂硫电池应用中扮演的角色和仍需解决的问题。这篇综述将为石墨烯材料的设计提供借鉴,有助于促进锂硫化学的发展,同时促进石墨烯材料的实际应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