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带
-
创纪录!冯新亮院士螺旋纳米石墨烯新成果
本策略不仅提供了具有显著CPL亮度的螺旋多层NGs的模块化合成,而且还具有扩展到合成其他π扩展螺旋NGs甚至螺旋石墨烯纳米带(GNRs)的潜力,可以为结构决定的π扩展与螺旋多层NGs性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
研究透视:超导-量子霍尔约瑟夫森结-石墨烯纳米带 | Nature
报道了在封装的石墨烯纳米带中,超窄约瑟夫森结表现出了手性超电流,可见高达8T,并自旋简并边缘通道是电阻h/2e2≈12.9kΩ的量子霍尔QH平台。
-
英国牛津大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及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N=8 扶手椅石墨烯纳米带:溶液合成和高载流子迁移率
通过精心设计的芳基化聚萘前体首次溶液合成 8-AGNR。通过 FT-IR、拉曼和紫外/可见近红外 (NIR) 吸收光谱验证了定制聚合物前体氧化环化脱氢成 8AGNR 的效率,并进一步通过合成萘[1,2,3,4-ghi]苝衍生物(1和2)作为8AGNR的亚基来支持,X射线单晶分析表明宽度为0.86 nm。
-
Angew. Chem. :低能隙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溶液合成及其高载流子迁移率
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高效合成低能隙石墨烯纳米带的方法,并通过芳基化萘前驱体分子设计策略,实现了8-AGNR精准可控地合成。这不仅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具有金属性质石墨烯纳米带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这一类新型低能隙纳米带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仅3个步骤,打造史上最长石墨烯纳米带!
针对石墨烯纳米带长度的限制,西班牙巴斯克大学Aurelio Mateo-Alonso课题组取得了突破!他们近期在Chem期刊发文,报道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成功合成出长度达到35.8纳米的石墨烯纳米带。该长度不仅打破了长度瓶颈,更打破了长度纪录!
-
建立联系:研究人员连接单个石墨烯纳米带
用GNR制造晶体管的过程包括将它们放在硅基板上、连接电路并通过电线流过电流以测量晶体管特性。该团队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将GNR的直径比DNA分子的直径还窄,并将它们连接起来。他们开发了一种技术,其中的电路也只有几纳米宽。
-
石墨烯纳米带:一种有前途的量子技术材料
几年来,由 Michel Calame 领导的 Empa 纳米尺度界面传输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一直在 Perrin 的领导下进行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石墨烯纳米带比石墨烯本身更令人着迷,”佩兰解释道。“通过改变它们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边缘的形状,并向其中添加其他原子,你可以赋予它们各种电、磁和光学特性。”
-
我国学者与国外合作者在转角叠层石墨烯纳米带的构筑及其边界态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该研究工作证明了堆叠转角和位移是调控一维转角叠层状结构自旋边界态的重要参数,为构筑基于一维转角叠层纳米结构的电子学器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未来信息器件实现尺寸更小、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奠定了科学基础。
-
石墨烯,再发Science!
作者讨论了高能(>500 cm−1)电子峰的长度依赖性,表明最强烈的峰不随色带长度而移动,而692 cm−1处的峰处于的正态模式,具有奇对称性,促进了局域激子和更高位置的离域激子之间的非绝热耦合。
-
Nat. Mater.:从分子石墨烯纳米带溶液中制备出高洁净度的单电子晶体管
本研究采用具有优异液相分散性的石墨烯纳米带,成功制备了高洁净度的单电子晶体管。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精确控制纳米带的结构和性能,从而实现对其自旋态和拓扑态的研究。
-
研究透视:冯新亮Nature Materials-石墨烯纳米带 | 单电子晶体管
报道了利用边缘功能化,大幅度提高石墨烯纳米带的溶解度,以产生具有尖锐单电子特征的超净传输器件。强烈的电子-振动子耦合产生了显著的Franck-Condon阻塞blockade,并且边缘原子定义识别了相关的横向弯曲模式。
-
塔伊夫大学Boris I. Yakobson课题组–碱基键合石墨烯纳米带结 第一原理的电子输运
我们设计了核碱基键合的石墨烯纳米带,并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量化了它们的量子传输特性。发现了明显的整流行为和负微分电阻,以及某些结构的高电导,鸟嘌呤-胞嘧啶连接通常优于腺嘌呤-胸腺嘧啶连接。电导对界面原子细节的敏感性为实验实现提供了初步的提示和指导。开/关比为102时,电流与静电栅极掺杂的关系显示了该结作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潜力。
-
解决相关石墨烯衍生物的稳定性问题
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为技术突出的石墨烯纳米结构的表面合成实施保护/脱保护策略
-
Nature Chemistry: 石墨烯纳米带边缘稳定性
西班牙多诺斯蒂亚国际物理中心Dimas G. de Oteyza, 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Diego Peña,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Pavel Jelinek联合提出手性石墨烯纳米带的两种合成方法,研究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扩展到其他石墨烯纳米带和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中。
-
Cu催化脱氧偶联自底向上制备扭曲石墨烯纳米带
该文中,从六丁氧基苯并菲方便地合成了长度高达2.65nm的全扶手边GNRs(AGNRs),其中铜催化脱氧偶联是关键步骤。所得的AGNRs(2HBT、3HBT和4HBT)具有高度扭曲的π-支架,并且相邻的苯并菲部分之间的扭转角大于32o,这通过晶体分析证明。理论和光谱研究表明,丁氧基赋予AGNRs富电子特征,π-系统从2HBT扩展到4HBT增强了S0→ S1激发和π-支架的畸变,提高了荧光量子产率(ФF)。特别是,4HBT具有最低的氧化电位(Eox 1=0.55 V vs.SCE),并显示出ФF为81%的红色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