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
Small:石墨烯限域银纳米粒子用于高效电容去离子
本文将电池材料Ag纳米粒子嵌入由石墨烯组成的胶囊结构单元中,并构建用于CDI的独立复合电极。这些Ag纳米颗粒被限制在相互连接的石墨烯胶囊中,既可以被电解质有效地接触,又可以被胶囊网络合理地保护,这极大地释放了它们作为海水淡化材料的潜力。
-
福建创新科技志愿服务模式:企业“点单”、科协“派单”、科技社团“接单”
推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教授郑玉婴团队与福建合润包装涂料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就“生物基、石墨烯在包装涂料领域的运用”成立研发项目合作小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
DAY1:聚焦先进负极,共谋产业发展!第二届先进负极材料技术与产业高峰论坛在东莞隆重开幕
洪若瑜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甲烷裂解的常用方法制备石墨烯的机理及影响因素,为实现甲烷裂化大规模生产石墨烯提出了合理建议。并对其团队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
林森ACS Catalysis:原始石墨烯的H2活化起源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林森教授等人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探索了原始石墨烯中的褶皱对H2解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褶皱可以导致石墨烯C位点的电子结构差异化,表现出不同的得失电子能力,并降低H2解离能垒,H2在活化过程中表现出相反的电荷,即H2极化后再发生H–H键断裂。
-
北京工业大学《ACS AMI》:在300 °C下无转移CVD生长高质量晶圆级石墨烯,用于大规模制造器件
为了保证碳自由基在低温下有足够的活性,作者设计了一个多区热CVD系统,并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每个加热区的温度进行了合理的校准。作为决定石墨烯薄膜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了腔体压力和氢气流量。
-
福州大学徐艺军课题组综述:以石墨烯作用为导向的多功能石墨烯基复合光催化剂
由于石墨烯独特的性质,石墨烯在光催化的三个步骤,即光吸收、电荷分离和表面反应中均起到关键作用。在光吸收方面,石墨烯不仅可以增强光活性组分的吸光强度、拓宽其吸光范围,还可以作为光敏剂自身产生电子。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石墨烯被认为是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和迁移的有效助催化剂。此外,石墨烯超高的理论比表面积和独特的表面性质使其对特定反应物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利于表面反应的进行。
-
Carbon: 具有互穿多孔结构的自支撑N掺杂石墨烯膜电极用于高效电容去离子
福州大学张谷佳(第一作者)在Carbon期刊发表了题为 “Freestanding N-doped graphene membrane electrode with interconnected porous architecture for efficient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的论文。在本文中作者制备了独特的自支撑N掺杂石墨烯多孔膜电极,在NaCl溶液中具有约21.8mg/g的高CDI容量,对其它类型盐具有良好的脱盐能力,表明在复杂盐水溶液中的潜在应用。
-
对多功能石墨烯基复合光催化剂技术的新见解
中国福州大学的徐毅军教授最近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多功能GR基复合光催化剂的优化方法和合成。首先讨论了GR基复合材料的优化策略,包括降低GR缺陷密度,化学掺杂,优化GR和光活性组分尺寸,沉积助催化剂以构建双助催化剂或多助催化剂体系,以及增强GR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参数。然后从新的角度研究了GR基复合材料的合成,重点是GR在光催化中的作用,包括光电子介质和受体,增强吸附能力,定制光吸收范围和强度,以及大分子光敏剂。本文还简要概述了提高GR基复合材料太阳能转换效率的问题和可能的演化技术。
-
福大任志英、侯琳熙:石墨烯气凝胶成果在国际顶刊AIChE Journal发表!
项目组通过简便的冷冻干燥法和气相沉积法得到了具有牢固蜂窝结构的超疏水石墨烯/聚乙烯醇气凝胶;在其复杂多变的孔径和超疏水性的协同作用下,石墨烯/聚乙烯醇气凝胶仅在重力下就可以分离水滴粒径小于自身孔径数倍的油包水乳液,而且具有超高通量(3255 L/m2 h)和超高纯度(99.9%),比需要外部压力驱动的二维聚合物或无机膜高出1-2数量级。并通过CFD仿真模拟将不可观测的分离过程可视化,发现了水滴的回弹、涡流、聚集、拦截及破碎等现象,提出涡流分离机制:涡流会加快破乳行为,促进在超疏水表面回弹的水滴聚拢,从而水滴被拦截。这一新方法制备的超疏水石墨烯/聚乙烯醇气凝胶在高速高精度的油水乳液分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袁珮/姚向东/常春然今日JACS:石墨烯孤立碳空位捕获单原子Pt,高效催化制氢!
本文通过在缺陷石墨烯中设计孤立的碳空位,成功捕获大量的Pt单原子。所形成的Pt–C3配位构型表现出比Pt–C4配位更高的反应活性,有力地证明局部配位环境在促进催化位点本征活性方面的关键作用。DFT计算表明,Pt–C3和Pt–C4位点上的HER过程有着不同的反应途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活性,这为活性位点设计和合成的基本理解提供了新见解。更重要的是,使用Pt@DG作为阴极的电解槽表现出明显提高的制氢效率,从而在电解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闽江大学贾力团队揭示氧化石墨烯/石墨炔离子识别力的差异:烯/炔电子云理论的新贡献
近期闽江大学、福州大学的贾力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Today》揭示了GDYO sp-杂化的特性及其在识别、感知阳离子方面与GO的不同,这一研究丰富了我们对GDYO/炔烃和GO/烯烃化学基础的认识。
-
聊城大学战艳虎副教授团队和四川大学夏和生教授团队:在疏水型高效电磁屏蔽材料上取得新进展
该文章提出一种通过磁控溅射镀镍工艺同时提升AgNWs导电网络的导电率和磁导率的方法,获得高效电磁屏蔽材料;再涂覆含氟涂层提高材料的接触角,赋予电磁屏蔽材料高疏水性。
-
从科学到工程 中科院院士刘忠范做客嘉锡讲坛分享石墨烯新材料
11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做客福大第554期嘉锡讲坛,为福大师生作题为《石墨烯新材料:从科学到工程》的讲座。校长付贤智、副校长王心晨,党办校办、图书馆、化学学院等相关部处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一同聆听讲座。讲座由付贤智校长主持。
-
彭海琳教授报告:二维晶体的原子制造与应用
本报告将介绍最近几年我们课题组和合作者在高迁移率二维晶体材料(石墨烯、金属硫氧族半导体)的控制生长方法、制备装备研发与功能器件应用方面的进展。
-
福大徐艺军课题组Nat Commun:石墨烯平台上合理组装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用于高效光催化CO2还原
近年来,以Ni(OH)2为代表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作为光催化还原CO2的助催化剂,具有成本低、易制备和有效吸附CO2等优点。然而,这些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存在导电性差和结构易堆叠的固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鉴于此,福州大学徐艺军教授课题组报道了在石墨烯平台上合理组装一系列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包括Ni(OH)2、Fe(OH)3、Cu(OH)2、Co(OH)2,以作为光催化还原CO2的助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