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
二维异质结,再登Nature Nanotechnology!
具体而言,研究者通过构建BN/单层石墨烯/BN和BN/WSe2/单层石墨烯/WSe2/BN等异质结构,成功观察到铁电滞回现象,进一步证明铁电性与库伦屏蔽效应可以在无摩尔界面的材料中实现。这一结果为扩展铁电性材料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在集成多种功能的器件设计中,放宽了材料和设计的限制。
-
电子科技大学文岐业课题组Carbon:基于超薄石墨烯纸实现吸收为主的宽带太赫兹屏蔽性能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岐业课题组利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了超薄的石墨烯纸,并利用适当的结构设计极大的提升了该材料的屏蔽效能。这种柔性、可折叠、可粘贴的石墨纸具备良好的热导率,当将石墨烯纸贴附在金字塔形金属基底上可发挥出低温度梯度的优势,进一步利用结构设计也可大大提高石墨烯纸的吸收性能。
-
Carbon: 闪蒸焦耳加热法制备抗氧化石墨烯包覆铜颗粒
本研究采用闪速焦耳加热(FJH)技术,以基础铜碳酸盐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抗氧化性的石墨烯包覆铜颗粒(Cu/Gr@Gr)。与传统方法相比,FJH技术无需昂贵的后处理,且所得材料导电性较以往报道的石墨烯包覆铜颗粒有显著提高。
-
电子科技大学王志明教授、童鑫研究员:胶体量子点/二维材料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应用
QDs/2D材料结合形成异质结已成为克服单个材料局限性和提高整体性能的有效策略。通过将QDs与2D材料相结合,可以获得以下几个优势:第一,QDs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光,弥补2D材料吸收光的不足。第二,异质结中的2D材料可以提供界面和通道,从本质上促进电荷传输,解决量子点的低迁移率问题。第三,QDs的可调谐吸收波长特性可以弥补某些2D材料的有限响应带,实现宽带探测。
-
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透明度超快调控
该研究提出的基于石墨烯-金属复合结构超表面展示出独特的可调谐能力,响应延迟小于10ps的超快光学开关,以及控制石墨烯费米能级的电光调制潜力。二维材料超表面和超快非线性光学的结合在纳米尺度上架起了光波和太赫兹波的桥梁,为未来超高速太赫兹通信和信号处理开辟了新的平台。
-
AM:用于多组分气体检测的单片石墨烯功能化微激光器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Baicheng Yao,Yunjiang Rao,耶拿·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Giancarlo Soavi通过在掺铒超模式微球中沉积石墨烯,实现了一种功能化的微激光传感器。
-
IFGSZ人物访谈: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教授
大家好,我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雪松。我在2009年发明了基于铜基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大面积石墨烯薄膜的方法。这个工作发表于2009年Science,并被Science选为当年的重大科学突破之一。现在这个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学术领域和工业制备上,成为制备石墨烯薄膜的主要方法。
-
陈远富教授AFM:Mo2N量子点修饰N掺杂石墨烯纳米片作为双功能界面层用于免枝晶生长、无穿梭效应的锂硫电池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简易构建Mo2N量子点修饰N掺杂石墨烯纳米片作为双功能界面层(Mo2N@NG),用于改性商业PP隔膜。由于其对多硫化物很强的化学吸附、优异的催化转化能力,以及与锂离子(Li+)很强的化学亲和力,Mo2N@NG可有效地催化转化LiPSs且能并诱导Li+的均匀沉积,从而能同时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及锂金属枝晶生长,通过理论计算与原位拉曼表征揭示了相关抑制机理。
-
电子科技大学信通学院饶云江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光逻辑器件前沿成果
该研究首次提出以二阶光子非线性差频方法,在声子共振的石墨烯-光纤微结构异质波导中产生多个异频等离激元,其各自拥有独立的频率响应。在0-50THz的大带宽内,通过电子注入,实现了亚皮秒(>1THz)速度的等离激元幅频动态调控。进而在单个器件上,展现了丰富的电致光逻辑操作,涵盖了可选择的与、或、与非等基本功能。这一新方案实现了光场调控科学与信号处理技术巧妙的结合,为下一代超高速全光信息处理打开了新的大门。
-
EnSM:Fe3N@N掺杂的石墨烯,高稳定性锂金属电池!
为了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电子科技大学陈远富教授,Jiarui He报道了首次在商用聚丙烯隔膜上引入了一种新型的亲锂中间层,其由嵌入并包裹在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中的Fe3N纳米颗粒(Fe3N@NG)构成。
-
SCMs|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教授等人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发表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石墨烯的生长演化过程,发现在相同的反应参数下,R2R工艺的石墨烯晶畴密度大于B2B工艺的石墨烯畴密度,其原因归结于两种工艺不同的反应过程;而通过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对石墨烯薄膜的缺陷进行修复。在优化的R2R工艺下,可以获得与常规B2B工艺相当的高质量石墨烯薄膜。
-
这个实验室,开垦的是电磁波的最后一片“处女地”
2014年,刘盛纲团队通过利用二维材料石墨烯的表面等离子体波,提出了覆盖整个太赫兹频段的新型辐射源。该结果突破了传统真空电子学理论框架,产生强太赫兹辐射;实现百瓦量级输出功率,比现有器件高3个量级。
-
电子科技大学Guo-Ping Guo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Xiaobin Niu课题组–使用邻近催化生长h-BN/石墨烯异质结构
在这项研究中,开发了一种邻近催化路线,用于在铜箔上快速生长石墨烯/h-BN垂直异质结构,该路线显示出大大提高的合成效率(比其他路线快500倍)和良好的结晶质量石墨烯(大单晶长度高达10微米)。我们合成路线的主要优势是使用转盘将新鲜的铜箔(或铜泡沫)引入高温区;在高温下,Cu蒸气作为气态催化剂,可以降低石墨烯生长的能垒,促进碳源的分解。
-
Nature Chemistry: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
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每个金属原子位上表现出非凡的活性,但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有鉴于此,电子科技大学的夏川等研究人员,报道了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
-
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
该文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合成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量达40wt%或3.8at.%的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其与文献中的基准相比有几倍的改进。后来交织成一个碳基体的石墨烯量子点,被用作一个提供大量锚定位点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产生高密度的过渡金属原子,原子之间有足够的间距避免金属原子聚集。在Ni单原子催化剂上,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电化学CO2还原(作为代表性反应)的活性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