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
-
Rare Metals 上海大学陈双强:钴基配位化合物均匀成长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应用于高性能钾-有机电池及其反应机制
利用一步微波辅助辐射法,在石墨烯纳米片(GNS)上合成了具有层状结构的Co-TB@GNS复合材料。GNS的引入较大地提高了Co-TB@GNS电极材料的储钾性能。通过非原位XPS、原位FTIR和原位XRD等手段,进一步揭示了其储能机制,展现了极大的应用前景。该工作还得到了上海大学王勇教授和温州大学肖遥教授的指导与帮助。
-
温州大学杨植杨院长等一行莅临万鑫烯碳参观考察
此次参观加深了温州大学对万鑫烯碳的了解,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温州大学杨植杨院长表示将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与万鑫烯碳的合作深度,助力万鑫烯碳更好更快发展,在产学研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实现共赢,并将温州大学化材学院的科研原创能力和石墨谷产业集团的产业化优势结合,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以实现前沿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助推石墨谷在材料与化工产业领域的高水平发展。
-
助力温州打造创新策源地 温州大学签约共建3个研究院
现场,瓯海区人民政府-温州大学共建中国(温州)双碳科创港动力电池与储能技术研究院,瑞安市人民政府-温州大学共建温州大学碳材料与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永嘉县人民政府-温州大学共建温州大学永嘉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研究院,温州大学-浙江万鑫烯碳科技有限公司《碳纳米管-石墨烯材料应用于锂离子与光伏电池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等5个合作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总计合作经费超2亿元。
-
温州大学赵世强Carbon Energy:石墨烯限域固相前驱衍生纳米单晶组装MnCO3空心纺锤实现超高电容/界面储锂
温州大学赵世强副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石墨烯限域纳米固相前驱衍生策略,成功构筑了纳米单晶组装亚微米尺度空心纺锤形碳酸锰均匀复合石墨烯结构(MnCO3 SMHSs/rGO),实现了高容量、长循环寿命、杰出倍率性能和超高电容/界面储锂能力。
-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Yurou Chen等–通过胺化多壁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形成交联网络来提高氟橡胶的力学性能
为了控制氟橡胶(FKM)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引入了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A)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在FKM网络之间协同产生额外的交联。系统研究了交联改性对FK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
-
【人物与科研】西安交通大学唐伟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基于磷烯/石墨烯包覆协同催化的贫电解质锂硫电池
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受到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和严重的多硫化锂(LiPS)迁移的阻碍。通过提高主体的电催化活性来加速 LiPS 转化是实现优异电化学性能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策略,尤其是对于贫电解质条件下的高硫负载正极。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唐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彭成信教授和温州大学侴术雷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二维磷烯/石墨烯包覆协同催化用于改善贫电解液锂硫电池性能
-
温州大学王舜Angew: 新型高密度杂原子掺杂多孔碳助力超级电容器实现超高体积能量密度
该工作通过卤化共轭二烯和含氮亲核试剂之间的原位脱卤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高密度杂原子掺杂多孔碳作为水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所制备碳材料被各种杂原子高度掺杂,使其具有高密度和丰富的多峰孔隙,展现出优异的体积电容性能。N,P,O-三掺杂多孔碳在碱性电解液中表现出高堆积密度(2.13 g/cm)和特殊的体积能量密度(36.8 WhL-1),甚至可以与Ni-MH电池相媲美。
-
温州大学报道高回弹高硬度三维多孔石墨烯
温州大学的王舜课题组联合美国阿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陆俊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Si-O-C-化学键共价桥连促进石墨烯三维有序组装的新方法,实现了单层氧化石墨烯片在油-水两相界面上的原位还原和同步三维共价组装,可控构筑了高强度的三维互通纳米多孔结构的泡沫状石墨烯宏观体。
-
温州大学王舜教授课题组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王舜教授课题组在氢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氧还原和太阳能光催化制氢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