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
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Nature Methods :超平整石墨烯/均匀薄冰支撑膜用于高分辨冷冻电镜成像
报道了新型超平整石墨烯电镜载网,破解了高分辨冷冻电镜表征中均匀薄冰的制备难题。该工作表明,超平整石墨烯/均匀薄冰支撑膜能显著提升冷冻电镜成像质量和效率,实现多种小蛋白(分子量小于70 kDa)的高分辨三维重构。
-
氧化石墨烯纳米通道通过流水帮助发电
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使用冷冻铸造工艺构建高度排列的氧化石墨烯纳米通道来应对可持续能源生产,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新颖的设计鼓励在纳米通道内自发吸收和定向转移水以产生清洁电力。
-
《自然·通讯》清华大学曲良体:超弹性石墨烯气凝胶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制备具有多功能宏观结构和高度有序微网络的石墨烯气凝胶的激光雕刻策略。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将GA雕刻成任意形状。该方法制备得到的GA具有一系列创纪录的性能,包括超高的拉伸性(5400%伸长率),低密度(0.1 mg/cm3),和宽泊松比(0.95~ 1.64)。
-
王宏伟/饶燏/彭海琳研发新型功能化石墨烯,改善冷冻电镜优势取向问题
该研究合成了多种带有不同电荷性质基团(如氨基和磺酸根)的重氮盐分子,并利用这些重氮盐分子对CVD生长的石墨烯膜进行功能化修饰,进而获得带有不同电荷性质的石墨烯支撑膜。他们利用石蜡作为转移介质,将石墨烯支撑膜洁净转移到电镜载网上,用以冷冻电镜样品制备。
-
对话清华大学王宏伟教授:冷冻电镜石墨烯载网的科研探索和技术转化
石墨烯载网表现出三大优势:一是由于石墨烯薄到几乎透明,所以不管对于何种样品,石墨烯载网都会提供很好的支撑,并让样品保持非常高的自然状态;二是对于生物样品来说,石墨烯载网可以有效地避免生物大分子接触气液界面,从而使样品保持自然状态。三是石墨烯载网可以提高样品制备的成功率,虽然电子显微镜还是同样的电子显微镜,但由于石墨烯载网具有更低的背景噪音以及电子束诱导的样品漂移,让样品呈现更均匀分布等优势,有效提高了样品制备过程的可重复性,通过缩短样品制备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石墨烯载网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结构解析的效率。
-
热导率可调控的热智能材料:机理、材料与应用
利用石墨烯复合纳米片作为悬浮颗粒,施加外电场,可实现热导率的可逆调控。使用纳米颗粒悬浮液作为热智能材料,响应速度快,在毫秒量级,能耗小,并且可以连续调节热导率的变化。
-
ACS Nano:理解石墨烯纺织品应变传感器拉伸响应的起源
有鉴于此,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杨轶副教授和田禾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研究了具有明显NDR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纺织品应变传感器,为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对单纤维束的开创性测量证实了亚几何尺度上NDR效应的存在。基于拉伸形貌的原位表征和测量结果,进行了定量行为分析,全面揭示了全范围拉伸电响应的起源。结果表明,产生NDR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在纤维束中的相对位移。基于神经脉冲样拉伸响应,进一步论证了纺织品应变传感器在阈值检测和近传感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潜力。本文提出的NDR行为模型可以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
《ESM》二硫化钼/多孔石墨烯超纤维用于高电化学储能
纤维型超级电容器(F-SCs)因其高充电能力、优异的可编织性和长寿命在未来的便携式电子和可穿戴行业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纤维电极的堆叠微/纳米结构和较差的法拉第活性严重限制了离子动态传输和氧化还原电荷存储,为低能量密度和实际应用带来障碍。
-
ACS Nano | 波长选择与偏振敏感的超材料-石墨烯单片集成太赫兹探测器
研究人员创新地提出了一种超材料-石墨烯复合型器件,在单片结构上集成了太赫兹波的光强探测、波长选择与偏振敏感探测功能。利用超材料光学性质的超高设计自由度以及石墨烯中热载流子辅助光热电效应的超宽谱、电可控特性,器件在具有正交偏振的两个目标波长下表现出共振增强的太赫兹响应。基于该器件的多色成像和偏振分辨成像实验结果验证了通过片上集成系统实现多功能太赫兹感测的可行性。
-
清华大学Tian-Ling Ren课题组–了解具有负微分电阻的石墨烯织物应变传感器中拉伸响应的起因
结果表明,产生 NDR 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织物束内纤维的相对位移。基于神经尖峰样拉伸响应,我们进一步展示了纺织品应变传感器在阈值检测和近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所提出的NDR行为模型将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
ACS Nano | 具有负微分电阻特性的石墨烯织物应变传感器拉伸响应成因
近期,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在ACS Nano上发表了石墨烯织物负微分电阻响应机理研究。团队以一款典型的具有明显NDR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织物应变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表征了石墨烯织物从拉伸直至断裂完整的拉伸电阻变化。拉伸过程的电阻变化表明该传感器存在至少两种响应机制:石墨烯纳米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堆叠的导电层(图2中的film);织物纤维内部浸染的石墨烯构成了织物的本征电阻,随纺织品纤维结构的变形而改变(图2中的fiber)。两者一同构成了石墨烯织物的电阻值。
-
清华任天令《ACS nano》石墨烯纺织应变传感器
基于纺织基材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具有天然的柔韧性、高灵敏度和宽范围的拉伸响应。然而,纺织品复杂且各向异性的子结构导致负差分电阻 (NDR) 响应,缺乏对机制的更深入了解。因此,我们检测了具有显着 NDR 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纺织应变传感器,为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单纤维束的开创性测量证实了 NDR 效应在亚几何尺度上的存在。基于拉伸形态和测量的原位表征,我们进行了定量行为分析,全面揭示了全范围拉伸电响应的起源。结果表明,产生 NDR 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织物束内纤维的相对位移。基于神经尖峰样拉伸响应,我们进一步展示了纺织品应变传感器在阈值检测和近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所提出的NDR行为模型将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
清华大学王晓工教授团队:影响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流变行为的重要因素及群体平衡动力学分析
本文详细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的流变行为。通过稳态、动态等流变实验以及理论分析,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流变行为和水分散液从粘弹性液体到凝胶态的转变。利用DLVO理论,探讨了GO片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以及双电层排斥作用的相互关系对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群体平衡模型(PBE)分析了GO分散液的屈服应力与体积分数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蠕变和松弛实验发现,高浓度的GO分散液中结构变化及流变行为在很多方面与高聚物相似。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复杂的GO分散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
清华任天令团队︱Small Methods:从材料到器件,石墨烯面向产业化的发展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就石墨烯由材料到器件的产业化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综述概述了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产业化方向的应用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Small Methods上,杨轶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韦雨宏为共同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