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符汪洋团队《AM》:基于石墨烯的超高频介电生物传感器

    近期,清华大学符汪洋副教授团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高频信号能够深入到溶液中较长距离进行检测的特性来克服德拜屏蔽,报道了一种工作在超高频(UHF,约2 GHz)下的反射式石墨烯生物传感器(Gr-FET)。该UHF Gr-FET能够不受德拜屏蔽影响,直接在高盐溶液中进行生物化学传感(见上图)。同时,通过结合电解质门控和UHF反射式测量,实现了对于目标生物分子/细胞的高灵敏介电检测,为开发在生理溶液环境下的生物检测方法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2022年1月11日 科研进展
    1.1K00
  • 新的CVD策略拓宽了3D石墨烯的工业应用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使用FBCVD方法进行热处理,创建了具有新纳米结构的3DGN。利用流化床不规则的温度曲线和快速运输机理,制备了核壳结构SiC-石墨烯纳米级复合材料.SiC@graphene纳米级复合材料用于创建独特的3D石墨烯纳米结构,具有交织的石墨烯纳米带和连接的石墨烯壳。3DGN作为Li-S电池的电极效果很好,具有更大的硫负载,更高的放电容量,出色的循环性能和良好的效率。

    2022年1月5日 科研进展
    1.2K00
  • 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于贵课题组在石墨烯纳米带制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课题组和清华大学徐志平团队合作通过调控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的生长参数,直接在液态金属表面原位生长出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研究表明,将氢气的流速控制在一个相对微量的状态,同时以液态金属作为催化基底,可以引入一种新型的梳状刻蚀行为,从而调控石墨烯的生长。实验发现,利用梳状刻蚀控制石墨烯的生长,可以将传统的薄膜生长转化为准一维的线性生长,从而直接制备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纳米带阵列。通过优化生长条件,可以将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缩小至8 纳米,且长度大于3 微米。该工作为大面积、快速制备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2年1月4日
    1.1K00
  • 冬奥观赛不畏寒冷 清华大学叠加态材料 石墨烯发热布提供智能热保障

    彬团队开发出了一个“人体全身多点位加热实验系统”,在这套轻薄的加热服全身二十几个部位,加上一层柔性的石墨烯发热布,对人体进行分区补热。考虑到观众坐姿观赛等行为习惯,加上轻薄的隔热保温材料,最终确定了局部加热的智能加热服和便携的加热坐垫。

    2021年12月23日
    1.1K00
  • 清华曲良体, 北理工赵扬Small Structures综述:用于小型化能量收集以及能量储存装置的石墨烯材料

    清华大学曲良体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赵扬研究员综述了石墨烯基微型能量收集和储存器件的最新进展,包括微型太阳能电池、纳米发电机、湿气和液体流动发电机、电池和电化学电容器及其集成器件。重点介绍了电极材料和器件结构在性能提升和功能方面的设计策略。最后,作者总结并展望了石墨烯材料在微型器件中的应用前景。

    2021年12月22日
    1.4K00
  • 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任天令再出手:研发三明治型石墨烯传感器,拉伸应变范围可达100%

    多年来,任天令团队一直深耕石墨烯材料。该团队表示,传统的压电式应变传感器,主要以半导体或金属材料为基础,由于其非柔性、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等缺点,而无法用于可穿戴应变传感器。而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力学特性、光学特性,比如其杨氏模量可达 1TPa,单层透光率达到 97%,故此石墨烯成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理想材料之一。

    2021年12月20日 科研进展
    68200
  • 清华大学(深研院)等《ACS Nano》:金属−N4-功能化的石墨烯电催化剂用于可逆Li-CO2电池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周光敏副教授等研究人员,研究报道了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从Cr、Mn、Fe、Co、Ni、Cu等一系列非贵金属中筛选出具有高活性的N掺杂石墨烯负载的SACs。其中,N掺杂石墨烯上的Cr单原子(SACr@NG)由于具有优异的CO2吸附和Li2CO3分解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用于高性能可逆Li-CO2电池的材料。

    2021年12月20日 科研进展
    1.3K00
  • 清华大学《Small》:高舒适度智能多功能石墨烯纳米织物电子皮肤,具有医疗保健应用和帮助残疾人表达思想的潜力

    本文,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与东京大学Takao Someya教授(同为通讯作者)在《Small》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使用激光直写石墨烯(LSG)和聚氨酯(PU)纳米网组成的高舒适度及多功能智能电子皮肤。

    2021年12月16日 科研进展
    1.3K00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结构调控应变传感器灵敏度

    可穿戴电子设备需要轻质且可拉伸的电磁干扰屏蔽材料。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由叠层石墨烯薄膜和多孔石墨烯泡沫组成的三明治型的石墨烯护甲,用于人体电磁干扰屏蔽和运动监测。

    2021年12月15日 科研进展
    1.4K00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生院

    建成“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两个深圳市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均在专业领域内发挥着世界先导作用……另外,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清华会讲、清华港澳会讲等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也在深举行,极大凸显了国际研究生院的学术影响力。其中,深圳国际石墨烯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对于培育深圳新材料产业的全球竞争新优势,有着重要意义。

    2021年12月11日 政策动向
    1.3K00
  • 冬奥来啦 | 保暖服里的材料硬科技

    “我们采用的复合材料中主要包括柔性石墨烯发热材料、气凝胶材料和叠加态材料。”据曹彬介绍,柔性石墨烯发热材料起效迅速,加热状态下表面温度可稳定在40摄氏度以上,温度分布均匀;气凝胶材料在同等隔热性能下,厚度约为传统隔热材料的1/3至1/5,且具备防火疏水性;标准规格的叠加态材料单位面积重量48g/m2,在相同保暖效果下,厚度相当于羽绒服的1/5。

    2021年11月23日
    1.2K00
  • 清华大学《Carbon》:由超高剥离石墨烯和贻贝启发的化学物质实现的智能可修复防腐涂层

    由于高SSA和高吸附活性,这为抑制剂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可以直接作为负载抑制剂的理想载体,而不是用纳米容器进行额外的修饰。PDA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缓蚀剂,通过简单的共吸附进一步促进 BTA 在石墨烯薄片上的吸附。由于其pH响应特性,PDA作为开关可以控制由腐蚀引起的pH变化触发的抑制剂的快速释放。与防水防污涂料相比,这种可修复涂料克服了基材保护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基材的耐久性和防腐性能。由于超高剥离石墨烯的优异阻隔作用和BTA/PDA高负载量带来的双重可愈合效应,可愈合涂层的防腐性能得到显着提高。

    2021年11月23日 科研进展
    1.2K00
  • 清华大学田煜教授带你了解石墨烯润滑的机理和应用

    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分层结构,具有抗摩擦和防磨损特性,为纳米级润滑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二维材料的摩擦机制可分为界面摩擦和表面摩擦机制。界面摩擦机制主要受温度、负荷、大小、堆叠、缺陷、层间距和层数的影响,而表面摩擦机制主要分为电子声耦合效应、平面外皱褶机理和变形能量消散机制。润滑机制包括薄膜形成机制、滚珠轴承机制、自愈机制等润滑机制。在实际应用中,二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防摩擦和防磨性能,常用作润滑剂添加剂、纳米润滑膜和真空空间润滑材料。

    2021年11月12日 科研进展
    3.0K00
  • 清华大学任天令课题组《ACS Nano》基于石墨烯的多功能纺织品用于传感和驱动

    GT集成了应变传感、压力传感、生理电传感和发声四大功能,能够在用户处于异常身体状态时检测人体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声音信号。此外,GT 在应变和压力传感方面都具有高线性度;决定系数分别超过99.3%和98.2%。该设备的性能在高达1000kPa的压力下仍保持稳定。在4.2Pa压力下,GT拥有的响应时间低至85毫秒。因此,由于其功能多样、性能优良,GT的研究有望扩展到健康监测、运动监测等领域。

    2021年11月2日 科研进展
    1.5K00
  • [NCM封面文章]清华大学杜鸿达:氧化石墨烯掺杂的电纺聚酰亚胺基石墨纳米纤维的导热性能

    作者将氧化石墨烯(GO)分散在 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中,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聚合成聚酰亚胺(PI)的前驱体溶液,通过静电纺丝得到平行取向的纳米纤维薄膜,经热亚胺化制得聚酰亚胺纤维,再经炭化和石墨化,PI纤维转化为石墨纤维。

    2021年11月2日 科研进展
    1.5K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