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等:面向极端热管理的双向高导热且结构超稳定的石墨烯基厚膜
通过可靠的无缝键合组装策略,有效改善了石墨烯厚膜的界面结构,获得了结构超稳定且双向高导热的石墨烯厚膜。当厚度为250 μm时,其面内和面外热导率分别高达925.75 W/(mK)和7.03 W/(mK)。此外,在77 K至573 K的数百次高/低温冲击后,该石墨烯厚膜的结构和导热性能也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确保了其在极端热管理应用中的环境适应性。
-
浙大高超课题组《Carbon》:大规模制备高导热石墨烯纤维长丝
这项工作实现了高强导电石墨烯纤维的大规模制备,拓展了石墨烯多丝的研究领域,拓宽了石墨烯纤维作为热管理材料的应用前景,促进了石墨烯纤维的工业化生产。研究期待着石墨烯纤维在热管理、电磁屏蔽、功能纺织品等方面的现实应用,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工艺的改进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和性能。
-
浙大高超团队《Nat. Commun.》: 超高导热超高模量石墨烯纤维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最新工作,提出“复合流场湿法纺丝”方法,纺丝的同时,引入径向的旋转流场,使原本径向无序分布的氧化石墨烯基元有序化排列,形成了同心圆的液晶织构,经过干燥和高温石墨化后处理,大幅增大纤维中晶区的三维尺寸,同时实现了纤维的超高导热和超高模量性能,导热率达1660 W/mK,杨氏模量达901GPa。
-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等:面向极端热管理的高导热石墨质膜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GF在循环液氮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表面鼓泡新现象,并揭示了其结构破坏机制,即氮气分子在GF的内部结构空隙中遵循“渗透-扩散-变形”行为模式。该工作提出了一类通用的无缝异质界面增强的结构设计,有效克服了高导热GF在极端液氮冲击下固有的结构失稳并维持了高导热性,为开发应用于极端环境的下一代热管理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前沿:浙江大学顾臻/徐凯臣Nature Electronics | 激光诱导石墨烯
低温气氛增强了有缺陷的多孔石墨烯和水凝胶内的结晶水之间的界面结合。利用水凝胶作为能量耗散界面和平面外电路径,可以在激光诱导石墨烯LIG中,诱导连续偏转的裂纹,增强了固有拉伸性的五倍以上。该项方法,有望创建用于皮肤监测的多功能可穿戴传感器和用于体内检测的心脏贴片。
-
高超教授应邀参加“传道经纬:科学家的故事”北大街100号 UAL 系列讲座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讲座题目为“发现、发明、发展:石墨烯与未来文明浅谈”,由汪芳老师主持。
-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团队Adv Fiber Mater综述—多功能纳米复合纤维:“组合拳”打出大用途!
系统阐述了多功能纳米复合纤维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文章重点介绍了高分子基纳米复合纤维的六大功能:高力学强度、电磁屏蔽与阻燃、导电导热性、远红外/负离子发生与发电、能源储存、湿度及化学传感;总结了不同功能纤维的设计思路、制备方法和应用场景,提出了现有纳米复合纤维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浙江大学许震副教授 揭示二维分子“随机落叶”聚沉行为
探究了二维大分子在相分离过程中聚集的热力学机理和动力学特征,提出“随机落叶 Random Falling Leaves”模型描述了二维分子聚集动力学规律。基于传统的Flory溶液理论,揭示了不良溶剂比例控制的氧化石墨烯临界聚沉现象,构建了“随机落叶 Random Falling Leaves” 动力学数学模型,理论推断并实验验证了二维大分子聚集体尺寸与不良溶剂含量呈现指数关系。有趣的是,二维分子微观的聚集动力学过程与日常“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诗意场景不谋而合,同时符合一种数学规律。
-
与会嘉宾共话“纺织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原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教授施楣梧、浙江大学教授高超、南京大学教授朱嘉,分别作了题为《染料智能分子工程》《基于多纤维协同效应的高性价比阻燃面料研发》《石墨烯纤维结构功能一体化探索》《纤维与光热调控》的报告。
-
浙江大学《AFM》:塑性溶胀法制备功能性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纺织品
这种近乎固态的塑料膨胀工艺使纺织品中的石墨烯保持了较高的结构有序性和可控密度,并在密度为 0.4gcm-3 时表现出创纪录的高达103MPa的抗拉强度和高达1.06×104S m-1 的导电性。GAF 纺织品具有113MPa的高强度、多种电学和热学功能以及高孔隙率,可作为更多功能材料。塑料膨胀法为制造各种气凝胶纤维纺织品提供了一种通用策略,为其现实应用铺平了道路。
-
浙江大学林时胜教授:液态水分子基石墨烯异质光电探测器及血氧仪
本工作将具有宽带吸收的 GaAs集成到光电转换测量器件中,成功地对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进行了检测。作者从光电容积脉搏波中成功提取到了信号的交流和直流分量,其中交流分量主要来自探测器吸收的通过动脉流动血液的光,直接反映了血管直径的变化。
-
浙江大学秦发祥团队:调控MXene/Graphene基插层微球的异质界面工程,增强电磁波吸收性能
微球中丰富的2D/2D/0D/0D插层异质结提供了高密度的极化电荷,同时产生了丰富的极化位点。通过调整石墨烯和MXene在前驱体中的比例,结构单元中二维材料的插层周期可以被精确地设计,这可促进可调节的界面电荷积累行为和极化特性。并通过CST建立不同插层模型验证了插层调控对于界面极化损耗的增强。在5wt%的低填充物负载下,极化损耗率超过70%,最小反射损耗可以达到-67.4dB。
-
西安交大刘益伦教授课题组 AFM:石墨烯聚集体多尺度强韧化方法
提取了不同层级影响力学性能衰减的关键特征结构,即缺陷单层、堆垛多层、聚集体网络结构,构建了石墨烯聚集体多层级力学模型。揭示了石墨烯聚集体多尺度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包括单层缺陷敏感、多层面内-层间载荷传递、聚集体微结构非均匀。
-
浙江大学秦发祥研究员团队 AFM: 高精度3D打印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胶带
浙江大学秦发祥研究员团队和尹俊研究员团队通过调控氧化石墨烯片层结构,分析各个基团对分散液流变性能与均匀性的影响(图2),得出制备3D打印墨水最适的氧化石墨烯片层分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