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高超课题组《Small》:通过剪切成像技术获得数百微米厚度的可扩展高性能石墨烯薄膜
研究提出了一种剪切方法,以精确调节液晶的薄片排列,从而获得厚度为215µm 的石墨烯薄膜,其平面内热导率达到创纪录的1380Wm-1K-1。水平移动的金属丝阵列产生的5µm 的微尺度剪切场可压平片状皱纹,并消除氧化石墨烯液晶的多晶性。
-
可定制形状的多功能层状结构石墨烯气凝胶
浙江大学高微微副教授、高超教授团队通过离子扩散定向组装策略,实现了可定制宏观形状层状结构石墨烯气凝胶的可控制备,同时兼具优异超弹性(90%应变长循环后可完全回复)和电磁屏蔽性能(最高89.3 dB,比屏蔽效能达107,850 dB·cm2/g)。
-
浙江大学高超课题组:具有良好抗脱层性能的二维层状材料
团队揭示了层间能量耗散(而非单纯结合强度)是决定二维层状材料抗脱层性能的核心机制;提出了人工层间缠结增韧(IET)策略,显著提高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脱层强度(11.8 MPa),接近天然珍珠层(13.3MPa),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面外抗脱层性能的二维层状功能材料。
-
浙江大学《ACS AMI》:综述!冰模板石墨烯气凝胶的研究进展:制造、性能和应用
本文系统总结了冰模板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发展和进展,主要集中在前驱体制备、冷冻、干燥和后处理等制备过程,以及具有各种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多功能应用。
-
浙江大学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请高导热柔性石墨烯纤维发明专利
浙江大学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近日联合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自加捻的高导热柔性石墨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已进入公布阶段,预计于2025年2月21日正式公布。
-
头条|精彩纷呈,织梦未来——第十四届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圆满收官
浙江大学高超教授、东华大学陈南梁教授、复旦大学吕银祥教授、东华大学王富军教授、天津工业大学林童教授、南开大学刘遵峰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嵊州创新研究院孙国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但亚平教授分别为年会作题为“石墨烯纤维的发明与发展”“高性能纤维可编织技术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织物传感/织物电路一体化可穿戴体温监测系统研究”“纤维基骨科柔性材料结构设计及应用”“压电纳米纤维的创新研究”“扭转结构-纤维扭转的力量”“再生医用材料转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低维柔性电子器件的高增益光电导体原理”的学术报告。
-
石墨烯,“皮肤”!ACS Nano
首先,LIG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强调,特别是作为柔性传感器的构建块,然后描述了LIG及其变体的各种制造方法。然后,重点转移到基于LIG的各种柔性传感器上,包括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电生理传感器。详细描述了LIG在这些场景中的机制和优势。此外,还介绍了基于LIG的集成传感器系统的各种代表性范例,以展示LIG技术在多用途应用中的能力。讨论了信号串扰问题及其可能的策略。
-
四通道石墨烯光接收机
该研究实现了零偏压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阵列集成,展示了高质量机械剥离石墨烯和低接触电阻的石墨烯-金属边接触应用于规模化光子集成回路的可能,对提升面向链路级的石墨烯光电探测器的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CVD生长石墨烯和机械剥离石墨烯应用于硅基光子集成回路提供了一种高一致性策略,可以促进基于石墨烯的硅基有源光子集成芯片的发展。
-
突破性卷对卷工艺:两步快速焦耳热制备大面积石墨烯薄膜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连续的石墨烯薄膜制备方法,即通过焦耳加热化学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膜,并集成高通量的卷对卷工艺。这种方法不仅能快速制造石墨烯薄膜,而且在能效和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
浙江大学Zhen Xu和Chao Gao等–氧化石墨烯表面氧化官能团的选择性分布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理论计算,探索氧化石墨烯上羟基和环氧基的热力学分布。影响氧化石墨烯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有三个:电子分布、位阻和氢键增强,导致羟基和环氧基在氧化石墨烯的两侧紧密分布。因此,我们提出氧化官能团在氧化石墨烯上的选择性近端分布,并认为岛状氧化区更有利于在氧化石墨烯的实际结构上形成。这种选择性的近似前台阶分布模式有助于解释氧化石墨烯表面的起源和演化,并有助于理解二维单层结构的微观表面化学。
-
超灵敏石墨烯嗅觉系统:实现幽门螺杆菌免标记检测
近日,杭州汇馨传感技术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化学系邬建敏教授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联合研发出石墨烯嗅觉传感器及超灵敏石墨烯嗅觉系统,实现HP免标记、快速、精准、非侵入式检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未来,这项呼气诊断技术还可以扩展到其他疾病诊断,例如呼吸道炎症、慢阻肺(COPD)、肺癌等。
-
浙江大学徐杨AOM:低噪声低功耗多层石墨烯/外延硅雪崩光电探测器
为了充分利用多层石墨烯的高吸收系数和外延硅的低碰撞电离系数比,多层石墨烯作为主要光吸收层,拓宽硅基光电探测器的探测波段,尤其是在红外波段;而轻掺杂的外延硅则作为光生电子倍增区,有效抑制了热载流子的产生和倍增;重掺杂的基底硅可在硅半导体和金属电极之间形成欧姆接触,改善电流传输效率,从而减少整体功耗,提升能效。多层石墨烯/外延硅异质结光电探测器在雪崩模式下还展现出自淬灭和高增益的特性,可在1550 nm的通信波长下工作。
-
【科研进展】基于激光闪射法的石墨质膜导热性质的可靠测量
针对使用激光闪射仪测量石墨质膜导热性能过程中存在的误差因素,根据激光闪射法测量的基本原理、测量要求及样品厚度适用范围,讨论了测试过程中表面预处理条件、仪器参数设置及数据分析与后处理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探索实现导热性能准确评估的测试方案,以期实现碳基薄膜材料导热性能的准确评估与一致性认识。此外,还对石墨烯厚膜和常见各向同性材料的激光闪射仪准确导热测量进行探究,以满足多元化的热测量要求。
-
浙大高超课题组《Small》:高柔韧性和超弹性石墨烯纳米纤维气凝胶,用于智能手语
这种机械稳健性源于其跨尺度多孔结构,该结构由双曲微孔和多孔纳米纤维组成,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能力。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柔性和超弹性GNFA 作为电传感器在检测拉伸和弯曲变形方面表现出的高灵敏度和超稳定性。将GNFA 传感器安装到人的手指上,并通过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高精度的手语智能识别,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柔性、高弹性的石墨烯气凝胶,可用于传感器技术中的可穿戴人机界面。
-
浙江大学Nano Letters:层间缠结调控制备高性能石墨烯基复合纤维
通过设计分子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层间缠结调控策略,突破了仿贝壳石墨烯基复合纤维韧性和强度的极限。在对缠结网络的调控中,指出材料机械性能的两个增强趋势:(1)引入氢键,形成额外的动态凝聚缠结点,增强层间缠结网络,促进载荷的有效传递和应力的平均分布,实现了石墨烯基仿贝壳材料更高的强度和韧性的组合。纤维的最高强度能够达到1.58 GPa,韧性52 MJ/m3。(2)同时引入氢键和金属离子配位键,增强层间缠结网络,制备的纤维强度为2.3 GPa,杨氏模量有253 GPa,实现了更高强度和刚度的组合,超过了以往常见层状复材的增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