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Dawei Cao/ Yuan Liu团队–通过优化石墨烯上的氧基团来简便制备高性能自支撑微型超级电容器
本文提出,由于 sp2 和 sp3 杂化的平衡,优化石墨烯上的含氧量有望满足这些需求。使用中等氧化程度的石墨烯,可轻松获得柔韧性好、导电、耐水且易于加工的薄膜,这有利于制备自支撑 MSC 电极。
-
山西大学《AFM》:闪焦耳加热法煤基石墨炭结构升级及应用
结果表明,煤化程度高的无烟煤在峰值温度约3300 K时往往会形成高度石墨化的碳材料,在电容储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速率能力(30Ag-1 时的容量保持率为79.1%)和较低的弛豫时间常数(τ0= 0.27s)。此外,从褐煤和烟煤中提取的低煤级闪速碳材料显示出更好的电容性能,在1Ag-1时容量超过80Fg-1。这项研究证明,FJH 技术在将煤炭转化为有价值的碳材料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
江苏大学:使用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壁进行柔性应变传感器的无转移制备
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IC-PECVD)方法,在 600 ℃ 下的氟锂云母基底上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转移 VGNs 的柔性应变传感器。通过增加 H2 与 CH4 的比例,生长的 VGNs 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在电极间直接制备的 VGNs 能改善 VGNs 与电极间的界面接触。弯曲试验结果表明,在数字间电极上直接生长 VGNs 的柔性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性能。套管与传感器的结合表明,无转移柔性应变传感器可在可穿戴设备中发挥良好的性能。
-
江苏大学许晖教授“Adv. Energy Mater.”氮掺杂石墨烯负载铁原子电化学还原CO2
本研究已经证明了分散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的低含量原子Fe,用于在0.1 m KHCO3中将CO2高效还原为CO的活性。详细的结构表征,包括HRTEM,HAADF-STEM,和EDS揭示了氮掺杂的石墨烯衬底上的Fe原子的均匀分散。
-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Xinying Xu等人–非共价功能化石墨烯在石墨烯聚丙烯界面上建立有效的热传递
我们对非共价功能化技术改善石墨烯/聚丙烯(PP)界面的热传递进行了数值评估。结果表明其能显著提高石墨烯/聚丙烯(PP)的界面导热性(ITC),其增强程度取决于石墨烯的表面功能化程度。
-
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Rui Yuan等–以氧化石墨烯为基底的对称钴卟啉在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取代效应
选取三种对称钴卟啉,其中位分别为苄基、三苯胺咔唑和咔唑,分别被命名为Bz-CoPor、Cb-CoPor和TPACb-CoPor,涂覆在氧化石墨烯(GO)上作为电催化剂,考察取代基对氧还原反应(ORR)的影响。
-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Wenhao Wu等–缺陷对石墨烯环氧树脂界面热传递的影响
石墨烯中的缺陷对提高石墨烯/环氧树脂的界面导热系数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增强取决于缺陷的类型和浓度。在各种缺陷类型中,Stone-Wales(SW)缺陷被发现是改善ITC最有效的缺陷类型。其他类型的缺陷,如多空位(MV),双空位(DV)和单空位(SV)被检测到,增强作用微不足道。进一步研究了石墨烯层数对原始石墨烯和SW-缺陷石墨烯ITC的影响。随着层数的增加,两种系统的ITC均显著降低,但在层数超过4时趋于稳定。然后利用声子态密度(PDOS)对计算得到的ITCs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的研究为缺陷石墨烯对热管理实际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方向。
-
江苏大学《Langmuir》:氧化石墨烯气凝胶泡沫构建的用于锂电池的全固态电解质膜
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用聚环氧乙烷 (GSPE) 填充的氧化物气凝胶框架。由此产生的均匀而有弹性的骨架结构形成了连续的锂离子吸附区,在保证界面处离子电流分布均匀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离子电导率,有效防止了锂的不均匀沉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
-
江苏大学沈小平教授和上海大学杜飞虎博士JEC:锗纳米颗粒均匀锚定在三维多孔石墨烯骨架上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
在众多负极材料中,合金型负极材料,如硅 (Si) 和锗 (Ge),均具有高的理论容量,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候选材料。与Si相比,金属Ge具有更好的Li+扩散率 (比Si高400倍) 和更高的导电性 (比Si高104倍),使Ge负极具有优越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然而,Ge电极在嵌锂/脱锂过程中,通常会经历较大的体积膨胀 (>200%),导致电极结构严重坍塌和粉碎,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失去电接触,从而产生严重的容量衰减。因此,锗负极的实际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
江苏大学Small:rGO封装TMOs,高性能储锂!
研究人员采用简单的金属-有机骨架前驱体法制备了rGO片包裹Co3O4-CoFe2O4微立方体的Co3O4-CoFe2O4@rGO复合材料,其中Co[Fe(CN)5NO]微立方体被石墨烯氧化物薄片原位包覆,然后进行两步煅烧。
-
Small:石墨烯纳米球作为先进的电极材料助力高性能对称超级电容器
近日,广西大学沈培康教授,江苏大学闫早学副教授报道了一种将模板分离、微波加热、碳层裂解和石墨化相结合的新型中空石墨烯纳米球(GNS)材料的新方法。
-
江苏大学《Mater Des》:氮化硅衬底对石墨烯的性能影响!
江苏大学葛道晗研究团队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和干法刻蚀制备出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氮化硅衬底,并采用湿法转移将石墨烯转移到不同形貌的衬底上,得到石墨烯/氮化硅复合材料。同时借助拉曼光谱、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形貌的氮化硅衬底对该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ACS Catal:Cu2O-希瓦氏菌-还原石墨烯光催化HER系统
荧光表征结果显示,Cu2O/希瓦氏菌/还原石墨烯复合结构中,加入石墨烯后荧光强度衰减,但是荧光寿命提高。这种复合结构的制氢速率在可见光区间达到322 μmol/gCu2O,是Cu2O的46倍,是Cu2O/还原石墨烯的80倍。
-
高温下石墨烯在铜表面—飘浮舒服还是下沉舒服?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紫巍副教授与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多维碳材料中心理论部主任丁峰教授及其课题组其他成员,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碳-铜体系相互作用经验势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对石墨烯在铜表面的动态行为开展了系统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当温度接近熔点时,铜衬底表面原子开始熔化,但是下层原子仍然保持晶体有序结构,我们称这种介于晶体与完全熔化的状态为准熔化。
-
江苏大学采用石墨烯研制UV电磁屏蔽涂料
研究项目组对所制得的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紫外光固化的抗电磁屏蔽涂料的电导率、表观粘度、粒径和表面张力等物理性能做了测试,发现当氧化石墨烯的用量为聚醚多元醇NJ-220质量的3.8%时,电导率接近纯石墨烯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电磁屏蔽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