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ACS AMI》:锚定在N掺杂多层石墨烯上的双单原子部分作为锂硫电池的催化宿主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了锚定在N掺杂多层石墨烯上的双单原子(Fe和Co),并研究了其对多硫化锂的有效催化转化。这项工作增强了我们对双单原子位点串联作用的认识,证实了低负载单原子催化剂在Li-S电池中的高催化效率。
-
利用氧化石墨烯离子选择性构筑稳键的锂金属电池亲锂位点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与何大平教授合作报道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锂金属复合负极,其中纳米级锌(Zn)金属被均匀地限制在氧化石墨烯(GO)和铜(Cu)箔之间。在这种独特的结构中,亲锂的纳米Zn颗粒在中间层作为锂成核种子,有利于锂的优先沉积并形成LiZn合金。
-
武汉理工何大平教授/李宝文教授《Adv. Mater.》: 静电排斥对齐策略实现高质量石墨烯膜规模化制备
通过在原始石墨烯(PG)前驱体中添加微量的高电负性二氧化钛纳米片(TiNS),实现了高度有序且致密的宏观石墨烯膜制备。
-
前沿 | 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团队将纳米级石墨粉打造成石墨烯薄膜
在面粉里加水,就可以揉成团擀成皮,而将纳米级的细小石墨粉变成石墨烯薄膜,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何大平团队攻关数年,掌握了高温碳修复这一关键核心技术。如今,他们的产品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
将纳米级的粉末变成薄膜,教授团队打造的石墨烯膜产品全球领先
“有点像将面粉擀成面皮。”何大平笑着向记者打了个比方,“不过石墨烯粉末是纳米级的材料,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如何将其制造成石墨烯薄膜,应用到电子器件上,是我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期间一直研究的课题。”
-
Nano Res.│武汉理工大学罗雯团队:化学交联和机械增强的石墨烯碳网络助力钾离子高性能存储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酸蚀刻处理将氧化石墨烯片交联为均匀的三维碳网络结构的新策略,并基于此开发了一种兼具良好力学性能和储能性能的石墨烯负极材料
-
武汉纺织大学数理科学学院成功举办第139期阳光论坛
5月27日上午,应数理科学学院汪胜祥教授邀请,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教授作客第139期“阳光论坛”。何大平教授在阳光校区崇真楼北楼B2024会议室做了题为“面向5G应用的宏观石墨烯基射频电子器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数理科学学院汪胜祥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寇宗魁研究员、数理科学学院部分青年博士和研究生、技术研究院部分青年博士参加。
-
武汉理工大学《Carbon》:基于高导电石墨烯组装膜的毫米波相控阵天线,用于5G应用
总之,这项工作展示了基于高导电石墨烯组装薄膜的 2 毫米波相控阵天线。GAF天线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满足5G毫米波波束赋形技术的要求。该研究在大容量、低延迟、以及未来 5G 毫米波无线通信所需的高密度接入。同时,GAF波束赋形技术也可用于毫米波雷达的无线探测和传感应用。
-
武汉理工大学《IJER》:简易制备碘/氮共掺杂三维多孔还原氧化石墨烯,用于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
二维层状石墨烯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其重量比电容在理论上优于一般的多孔碳材料。然而,二维石墨烯基电极材料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体积能量密度对其实际应用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武汉理工大学张海宁研究员、涂文懋副研究员、Hongfei Pan等研究人员研究报通过快速干燥工艺和随后的煅烧合成碘/氮共掺杂的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PGr)。
-
有束光 | 汉烯科技总经理胡涛:我们要成为中国的杜邦和巴斯夫
汉烯科技创始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何大平在学校支持下,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小组,日夜奋战,最终通过石墨烯焊接技术的金属化处理,解决了芯片散热及掉粉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得到了华为海思的高度肯定与认可。汉烯科技很快与华为海思签署NDA框架协议,向华为小批量供应宏观石墨烯散热膜。
-
武汉理工《JMCA》:3D石墨烯/银纳米线气凝胶封装相变材料,具有优异的太阳能-热能转换能力
相变材料 (PCM) 的规模化应用受到其固液泄漏、低导热率和较差的太阳能热转换能力的阻碍。本文, 武汉理工大学Shaokun Song等研究人员研究通过将高纵横比的银纳米线 (AgNWs) 引入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 (rGA),报道了一种新型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 (rGAA) 封装的PCM。
-
武汉理工《INT J RF MICROW C E》:基于柔性石墨烯薄膜天线的保形金属裂纹检测传感器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石墨烯薄膜的金属裂纹传感器。石墨烯传感器对弯曲金属结构中形成的裂纹具有出色的检测能力。它不仅可以检测裂缝的存在,还可以检测裂缝的长度和方向。检测灵敏度为 36.82 MHz/mm。因此,石墨烯传感器对于金属结构,尤其是非平面金属结构的裂纹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何大平/寇宗魁今日ACS Nano:超快宏观组装,高强度氧化石墨烯薄膜!
具有可持续高强度的宏观组装氧化石墨烯(GO)薄膜,在用于水净化的离子和分子过滤或用于传感器的快速响应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自下而上宏观组装制备GO膜通常通过扩大层间空间来优化,从而加快水流通过;然而,该过程通常会导致强度、组装时间和整体厚度三者出现折衷。
-
刘群:让科技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铜陵)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宁表示,作为该校和我市之间“产学研用”的服务桥梁,中心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希望把项目引到铜陵,于是将消息告诉了铜官区科技局局长刘群。随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开始了,市、区科技局和狮子山高新区等组建一个工作团队,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项目引进落地。
-
为英才施展抱负提供“应用场景”,武汉连续5年实现人才净流入
何大平团队致力于导热石墨烯膜的研发,能有效解决5G产品更高热通量的问题。团队与理工大等高校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不断吸纳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