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
AM 武汉理工大学梅启林/丁国民:增强的超薄、空气浮石墨烯宏观薄膜的自组装和自发分离及其在超高灵敏度原位生长传感器中的应用
通过这种分离行为,制造了原位生长的AGFs传感器,它们对普通传感器难以识别的温度和干扰的微小变化表现出快速响应和超高灵敏度。因此,展示了一种制备超薄石墨烯宏观薄膜的新可行策略,它们可以成为多功能、超高灵敏度传感器的优秀候选材料。
-
有望破解锂电池易起火爆炸问题,武汉理工大女博士后获3000万元投资
记者看到,石墨烯集流体薄如蝉翼,李伦将它多次弯折都没有变形。“它的厚度只有10微米,无论将它弯折多少次,放到显微镜下观察,都丝毫不会有裂纹。而且别看它轻柔,它可是经历了两次高温锻造,就如同孙悟空被丢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锻造过一般。”
-
【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大规模制备的石墨烯集流体可有效调节电池传热,显著提高电池安全性
本文的石墨烯箔材具有超高的导热系数,高达1400.8 W m-1 K-1,比Al和Cu箔高出约一个数量级。采用NCM811||石墨电极材料组装的软包电池具有更快的散热性能,能够有效消除电池内部的局部热集中,避免了快速放热的铝热反应和氢气析出反应,这些反应是导致铝集流体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关键因素。这种快速热响应和轻质的石墨烯集流体的设计将确保锂离子电池在安全范围内以更高的输出能量运行,并在极端恶劣的滥用条件下依旧保持安全。
-
武汉理工何大平/王哲CRPS:用于超高效散热的垂直石墨烯TIMs可变形表面设计 | Cell Press论文速递
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教授课题组通过银浆热收缩策略开发了一种表面可变形的垂直石墨烯热界面材料,具有超高纵向热导率(738.6 W m−1 K−1)的同时实现了低的接触热阻(29.2 K mm2 W−1),在电子器件高效散热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
【CCL推荐】湖北工业大学张晓星教授等:三维石墨烯框架复合Fe2O3 颗粒负极材料有效提升了转化型Fe2O3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本文提出利用高电子电导率的3DGF实现空间限域效应的策略,制备了三维石墨烯框架(3DGF)复合Fe2O3 颗粒负极材料,三维分级多孔结构有利于缓解Fe2O3 颗粒在储钠过程中的膨胀,避免Fe2O3 颗粒的粉化。相较于已报道的Fe2O3负极材料,本工作在可逆容量、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方面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
瞄准国际难题 研制超快充电池!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教授团队在《自然·催化》发表最新成果
团队通过三维多孔石墨烯气凝胶限域氮化钒纳米簇,实现了催化模型预测的超快充和超高倍率性能。该研究不仅为电池快充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更为促进材料科学、电化学、储能科学、能源转化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
武汉理工大学《Acc Mater Res》:综述!石墨烯薄膜用于射频和微波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石墨烯组装薄膜是一类前景广阔的碳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机械稳定性、化学惰性和低密度,非常适合用于射频和微波电子应用。基于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射频和微波电子器件具有与金属材料相当的电气性能,同时还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耐腐蚀、散热效率高和抗疲劳性强等优点。这些突出特性使电子设备能够适应高集成度的智能环境。因此,石墨烯组装薄膜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射频和微波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金属替代。
-
武汉理工/中山大学联合团队: 石墨烯负载新型催化剂提升海水产氢性能
武汉理工大学联合中山大学近日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负载于石墨烯上的 Ni/PtNi 异质结复合电催化剂,成功提升了海水产氢以及抗氯离子腐蚀性能,为电催化剂中碳材料载体与金属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和理论指导
-
加速培育壮大科创生力军,江岸区让企业向“高”攀升,向“新”突破
“将纳米级的细小石墨粉变成石墨烯薄膜,我们花费数年攻关,才掌握了高温碳修复这一关键核心技术。如今,我们的产品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在江岸区岱家山科创城的武汉汉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大平十分自豪。
-
武汉理工大学《NJC》:基于多重刺激响应的智能仿生应用GO-PDANP/PDMS双层柔性执行器
本文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技术,将亲水性 GO 和光热性 PDANPs 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种可同时对多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双层柔性致动器(BFA)。
-
武汉理工大学《ACS AMI》:基于高导电石墨烯组装薄膜的毫米波/短距离无线通信天线
45GHz 的石墨烯组装薄膜天线阵列采用磁电偶极子天线的形式,通过条形槽耦合实现双向辐射,工作带宽为40-49.5GHz,实现增益11.8 dBi。60GHz的石墨烯组装薄膜天线利用微带不连续辐射阵列实现了 59-64 GHz 的工作带宽辐射,在工作频率上达到了14.92dBi 的峰值实现增益。
-
石墨烯在5G无线通信中实现金属替代
何大平团队展示了轻质、柔性、机械超耐用、化学稳定性高和超高导电GAF结构的进步,该结构可应用于5G多频段WCE和电磁防护,以直接比较和克服铜基电子产品的一些主要问题。这些基于 GAF 的 5G 电子设备可以设计成各种复杂的模式并集成到通信系统中,以在整个微波通信频段实现广泛的高级功能。
-
Nano Res.[碳]│武汉理工大学何大平教授课题组:多功能石墨烯电极用于检测多巴胺和葡萄糖
石墨烯薄膜的超高导电率,易于改性,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易于量产等特点,使其具有优异的目标检测能力,不仅为各种电化学研究提供了取代传统电极的明显潜力,而且还为便携式和高性能电化学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开发提供了潜力。
-
武汉理工《ACS AMI》:锚定在N掺杂多层石墨烯上的双单原子部分作为锂硫电池的催化宿主
综上所述,我们设计了锚定在N掺杂多层石墨烯上的双单原子(Fe和Co),并研究了其对多硫化锂的有效催化转化。这项工作增强了我们对双单原子位点串联作用的认识,证实了低负载单原子催化剂在Li-S电池中的高催化效率。
-
利用氧化石墨烯离子选择性构筑稳键的锂金属电池亲锂位点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与何大平教授合作报道了一种独特的“三明治”锂金属复合负极,其中纳米级锌(Zn)金属被均匀地限制在氧化石墨烯(GO)和铜(Cu)箔之间。在这种独特的结构中,亲锂的纳米Zn颗粒在中间层作为锂成核种子,有利于锂的优先沉积并形成LiZn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