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武
-
石墨烯制备取得新进展:微流反应2分钟实现石墨氧化
文章提出,采用具有百微米尺寸和连续流动特征的微通道反应器,充分利用微通道内高效传质传热等特点,实现高效且本质安全的石墨氧化过程。强化的微流反应使得石墨在2 分钟之内即可达到传统反应釜中数小时才能实现的氧化程度;通过改变微反应器构型、反应流体参数等可在一定范围内精细调节氧化石墨烯的氧化程度和含氧官能团种类。据此结果进行并行放大,年产60吨的连续化制备产线仅需总共约6.5升的微反应器体积。
-
第六元素研发中心第一期“知识沙龙”
第一期“知识沙龙”的文献知识涵盖了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的制备工艺、机理研究、结构-性能关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期知识沙龙还对于氧化石墨烯的常用分析表征技术进行了系统化的介绍。在仪器、设备的知识分享方面,为我司的氧化石墨烯以及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技术以及产品应用提供了新的启发。此外,关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工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分享,使研发中心的各位同事了解了CVD法制备石墨烯、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搅拌设备、真空、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新知识。
-
朱彦武:石墨烯从科研进步到产业落地 需要产学研通力合作
对于应用场景,目前大众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意识,但当一种新的应用场合被提出之后,大家就会发现新功能,接受新的应用场景,产生新的应用需求。比如之前并没有触摸屏手机,当苹果触屏手机出现后,大众发现触屏非常方便,于是就开启了触屏控制的时代。我认为对于石墨烯这样的新材料来说,技术和市场应用缺一不可,是双轮驱动的过程。
-
朱彦武、瞿研、Novoselev重磅综述:石墨烯标准化的中国经验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常州第六元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瞿研博士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Kostya Novoselev教授等联合撰文,主要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和标准化过程中的若干进展作为案例,从石墨烯材料技术发展的角度,提出建立一个连贯而分级的石墨烯标准化体系,并对在该过程中应该予以关注的技术要素和可以发挥作用的主体角色提出了建议。
-
Chem. Mater.┃无水氧化工艺高效制备氧化石墨烯
针对氧化石墨在制备和纯化过程中的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团队和常州第六元素及富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合作,提出了采用化学可膨胀石墨(CEG)作为反应原料,进行一步无水氧化实现氧化石墨的高效制备。
-
Angew Chem Int Ed:石墨烯-电解液界面电容中的溶剂化效应
该研究也表明,石墨烯界面电容对碳结构特征-离子-溶剂分子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高度敏感。利用单层石墨烯作为电极,通过微晶天平直接“称重”离子,开放电极表面已经呈现出与多孔碳电极例如活性炭中迥异的电荷存储机理。由于石墨烯可以被视为所有导电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该类工作可望为碳基超级电容器的未来改进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
Angew:单层石墨烯/电解质界面的电化学表征:溶剂对界面电容的影响
近日,法国保罗·萨巴蒂埃大学Patrice Simon,中科大朱彦武教授报道了以单层石墨烯(SLG)电极为模型材料,研究了纯(EMIM-TFSi)和溶剂化(含乙腈)离子液体电极的双电层电容电荷。
-
重磅!石墨烯电化学能量储存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课题组联合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Patrice Simon课题组报道了石墨烯在离子液体电解液中的离子动力学响应行为,为理解石墨烯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能量储存提供了理论指导。
-
朱是西会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一行
会见中,朱彦武对驻马店大力引进高科技企业的强烈愿望由衷赞赏,表示非常愿意推动新技术落地驻马店,加快推进项目进度,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为驻马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中科大朱彦武课题组:使用原位方法探索锂离子在单层石墨烯上的存储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课题组以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单层石墨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位拉曼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红外光谱探究了单层石墨烯电极/电解质界面在电化学循环中的演变过程。通过理解单层石墨烯的锂离子存储机制,为继续深入探索碳-锂作用行为提供了基础,同时为高比表面碳材料的高储锂容量和低首次库伦效率提供了解释。
-
可转移铂和铂钌修饰超薄石墨烯薄膜作为高效甲醇氧化催化剂
从氧化石墨中获得石墨烯材料在负载金属催化剂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高质量石墨烯(CVDG)上均匀负载金属纳米粒子仍然是一个挑战。
-
【学术报告】研究生灵犀学术殿堂第364期之朱彦武教授报告会通知
我校定于2018年10月15日举办研究生灵犀学术殿堂——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和储能界面构建报告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莅临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本报告讲述了氧化石墨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课题组从氧化石墨制备得到石墨烯尤其是三维多孔碳材料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石墨烯材料的结构和组份调控,实现了基于三维多孔石墨材料的能源转换器件性能的改善,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在石墨烯的产业化部分,朱教授概括他领导的团队在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到其工业化应用的最新进展。
-
热烈祝贺朱彦武博士荣获2017年度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ASPIRE奖)
朱彦武教授致力于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较早研究了石墨烯作为能源材料关键部分的应用可能性,并大力推动了石墨烯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其研究工作注重产研结合和国际合作,影响力受到了ASPIRE评奖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
掺氮多孔碳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朱彦武教授课题组利用富勒烯作为前驱体开发设计了一种掺氮多孔碳,得到了高吡咯氮含量掺杂。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其可逆容量在100 mA/g的电流下达到了1900 mAh/g,在2A/g的电流下循环800圈后依然保持了600mAh/g的可逆容量。同时,这一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也展示了较好的储能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