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
-
ACS Nano | 多功能含氟氧化石墨烯改善铝基含能材料性能
近日,斯坦福大学郑晓琳教授在ACS Nano上发表了利用含氟氧化石墨烯作为多功能添加剂改善铝基含能材料性能的研究。利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形成同时具有含氟与含氧官能团且两种官能团的比例可以调节的石墨烯基添加剂(CFGO),在光学点火的条件下,通过调控铝燃烧的化学反应路径和动力学,以及其固相燃烧产物状态,显著改善了纳米铝颗粒在空气中的能量释放行为。
-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Ebrahim Mostafavi亮点评述: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的应用潜力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Ebrahim Mostafavi等讨论了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不同合成/制备方法和性能,以期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介绍了这些复合材料对人体细胞和组织的潜在毒理学效应,并展望了未来临床转化的应用前景;详细讨论了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方面的最新生物技术进展,以及它们的发展挑战和未来前景。由于MXene-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优越性能和多功能性,这些杂化结构可以在未来的医疗保健和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
“神经弦”实时侦听大脑与肠道对话 有望实现人体柔软器官生物分子传感
为应对这一挑战,斯坦福大学鲍哲南、陈晓科及其同事设计了一种柔性可延展、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命名为“神经弦”,可同时并针对性地实时检测大脑和肠道内的多种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弦可检测小鼠神经递质信号长达16周,展现出优越的长期神经化学检测稳定性。
-
业务更新:GMG成为斯坦福大学热与流体科学附属计划的成员
GMG很荣幸成为斯坦福大学热和流体科学附属计划的成员,以进一步了解其石墨烯及其应用的热传递特性。斯坦福大学的热与流体科学附属计划(TFSA)是机械工程系流动物理与计算工程组和热科学组的工业联络计划。
-
上海交通大学陈长鑫研究组在《Nature Electronic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陈长鑫教授研究组与斯坦福大学Hongjie Dai (戴宏杰)教授、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Wendy L. Mao教授研究组合作发展了一种通过高压和热处理将碳纳米管(CNT)压扁的方法以制备宽度低于10 nm的有着原子级光滑闭合边缘的半导体性GNR。
-
压扁碳管,Nature Electronics!上海交大陈长鑫等人发展原子级光滑边缘的石墨烯纳米带!
关键问题在于:高质量的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很困难,其中的问题包括难获得宽度很窄且边缘光滑的纳米带,而且纳米带的边缘和表面缺陷位点会导致石墨烯纳米带无法形成足够大的能带间隙。总之,制备具有光滑边缘、较大带隙、高迁移率的窄且长的石墨烯纳米带仍具有很大的难度。
-
Science Advances:用于高效气体吸附和储存的层次化纳米孔膜
氧化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纳米孔膜因其独特的分子筛分性能和操作简单性,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氢气吸附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有效解决石墨烯薄片的团聚和低效率仍然具有挑战性。
-
扭曲的石墨烯展示出未曾见过的磁力形式
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他们发现石墨烯可以在特定方式的排列下产生磁场。以前,这种特殊形式的磁力只是理论化的东西。
-
华人科学家用新型石墨烯材料作为锂负极载体 大大改善电池循环寿命
最近,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一种新型褶皱石墨烯笼载体(WGC)用于金属锂负极,WGC提供优异的机械强度,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质量更好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
-
崔屹Nano Lett.:褶皱石墨烯笼用作锂金属优良载体
最近,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研究了一种新型褶皱石墨烯笼载体(WGC)用于金属锂负极,WGC提供优异的机械强度,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质量更好的SEI。
-
斯坦福大学华人师生新发明提高充放电速度近千倍
戴宏杰和他的研究团队正好解决了镍铁电池充放电速度慢的缺陷。 他们在碳纳米管或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上生长活性电极材料的纳米晶体,这种复合电极材料具有传统电极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异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