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ACS ANM》:裂纹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多功能柔性传感器,用于触觉感知和自修复应用
研究提出了一种多功能柔性传感器,它是通过将激光诱导石墨烯(LIG)简单转移到聚二甲基硅氧烷上而实现的。在转移过程中,LIG 层上形成了均匀的微裂缝,从而实现了灵敏、稳定的柔性传感,并具有拉伸、弯曲、扭曲和按压等多重功能。
-
【Nature子刊】山东大学仇吉川团队:石墨烯纳米贴片,助力干细胞治疗创伤性脑损伤!
电刺激有望增强神经干细胞的神经元分化,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然而,一旦干细胞离开刺激材料并在移植后迁移,对它们的电刺激就会减少。在这项研究中,团队用无线电纳米贴片包裹干细胞,即导电石墨烯纳米片。植入纳米贴片包裹的干细胞,并暴露于旋转磁场30分钟/天的脑损伤雄性小鼠,在28天内表现出脑组织、行为和认知的显著恢复。
-
刘久荣/王凤龙团队成功构建多功能轻质Co/MnO/MXene/rGO复合气凝胶,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隔热和压力传感性能
本研究为开发多组分体系建立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结构设计策略,为设计具有磁介质协同体系和多种损耗机制的多功能三维垂直通道导电网络气凝胶型EMW吸收材料提供了灵感。
-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山东大学JEC:理论设计石墨烯/电子化合物异质结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提升硫还原反应催化活性
该工作构建了石墨烯/电子化合物异质结作为单原子催化剂的载体,用于调节单原子的SRR催化活性。电子化合物表面的电子云转移至石墨烯,然后传递到金属单原子,影响金属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与锂硫分子的结合强度。通过计算吸附能、吉布斯自由能、过电势和Li2S分解势垒,进一步揭示了电子化合物对单原子催化锂硫反应的促进作用。同时构建相应的描述符用以阐明高催化活性的来源。这一研究为锂硫电池电催化剂的理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化学学院王欢、邵元华课题组合作揭示纳米咖啡环动力学
他们在石墨烯封装的液体池中用纳米气泡作为几何限制形成厚度约为10纳米的薄水膜,发现纳米液滴可以稳定形成和生长。液滴生成主要通过“Plateau-Rayleigh”不稳定性驱动,液滴所处的几何限域影响其稳定性,实验发现的“液桥”新机制尤其帮助稳定纳米液滴。这些观察结果为纳米尺度流体运输提供了新的见解,对理解和利用受限环境中的流体行为具有潜在意义,也为微滴甚至纳米液滴中化学反应的新现象提供研究方法。
-
山东大学《ACS AMI》:Fe3O4/MoS2/rGO/Ti3C2TxMXene复合气凝胶,用于高效电磁波吸收
由于其巧妙的结构和多组分设计,FMGM 气凝胶具有丰富的异质界面结构和磁介质协同作用,表现出优异的阻抗匹配特性和多样化的电磁波吸收机制。经过优化后,制备的超轻(6.4 mg cm-3)FMGM-2气凝胶表现出卓越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厚度为3.61 mm时的反射损耗最小为-66.92 dB,厚度为2.3 mm时的EAB为6.08 GHz,优于之前报道的大多数基于气凝胶的吸收材料。这项研究为制造轻质、超薄、高效和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
济南大学张丛丛副教授、刘宏教授、山东大学韩琳教授AFM综述: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在生物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
首先,我们介绍场效应晶体管的基本概念和固有特征,特别关注 GFET 的独特性能以及 GFET 生物传感器的评价参数。接下来,我们将研究 GFET 如何发挥生物传感器的功能,重点关注传感机制的具体方面。随后,我们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这些实例强调了提高基于 GFET 的生物传感器性能的成功策略。然后,在多学科方法优势的指导下,我们深入探讨了使用 GFET 阵列进行多通道检测的最新进展。最后,我们预测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
山东大学《AESR》:氮掺杂石墨烯负载CoO纳米颗粒,用于锌-空气电池的双功能催化剂
研究成功合成了以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带(N-rGONR)为新型基底的氧化钴(CoO)纳米晶体双功能催化剂。合成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介孔结构,CoO 纳米晶与 N-rGONR 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在氧还原反应和氧进化反应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耐久性。
-
山东大学《 Energy Fuels》:基于石墨烯的复合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可提高柔性锌空气电池电导率,实现长循环寿命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柔性ZAB的新型GPE,由PANa、CNF和GONR组成。结果表明,将具有独特物理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的GONR整合到由PANa和CNF组成的双网络凝胶中,显著提高了GPE的电学和力学性能,从而提高了ZABs的整体性能。
-
山东大学《Carbon》: PVDF/PMMA/GNP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机械性能、疏水性和阻燃性
研究发现,GNP 的加入改善了 PVDF 的熔体粘弹性并提高了其初始结晶温度。此外,GNP 还能扩大发泡温度窗口,细化泡孔尺寸,并诱导泡沫形成开孔结构。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纳米复合泡沫的发泡温度窗口超过 20 °C,发泡比超过 40,密度低于0.04 g/cm3。得益于较高的发泡比、发达的开孔结构以及 GNPs 的热辐射衰减效应,纳米复合泡沫的导热系数低至 30.14 mW m-1K-1。此外,泡沫还具有良好的压缩机械性能、疏水性和阻燃性。
-
山东大学AM:认证效率19.05%!氨基官能化石墨烯衍生物阴极界面层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
山东大学高珂等人开发了氨基官能化的石墨烯衍生物(GDY-N),其代表了GDY在醇中表现出良好溶解度的第一个实例。利用GDY-N作为高效阴极界面材料(CIMs),基于D18-Cl:L8-BO的设备获得了19.30%的高PCE(认证结果:19.05%),这是迄今为止OSCs中报告的最高效率之一。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等:综述-MXene和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制备方法、进展、持续挑战和未来前景
我们全面总结了MXene和石墨烯基气凝胶的制备方法、进展、持续挑战和未来前景。这为未来开发基于气凝胶的高性能EMI屏蔽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
山东大学《Carbon》:多层CFP/石墨烯/Co/C复合材料,可用于未来可穿戴、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
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对材料的 EMI 特性有一定影响。ZIF-67衍生的Co/C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GO片接枝的碳纤维(CF)上,传统碳在热处理过程中诱导了CF的石墨化程度。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维分层结构,可协同结合介电损耗和磁损耗。
-
新学期第一讲——陈皓教授学术报告
他从传统能源面临的发展瓶颈,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方兴未艾及我国的“双碳战略”开篇,从他的研究背景、石墨烯构建超薄锂金属负极、石墨烯组装调控电极扩散及铝-石墨烯电池材料设计等方面娓娓道来,为大家做了一场非常精彩报告,可见陈教授的专业水平与研究功底。
-
微电子学院张嘉炜、宋爱民团队在高峰谷比的石墨烯共振隧穿二极管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遵循了该器件设计规则、遏制了边缘掺杂效应之后,本文制备的石墨烯共振隧穿二极管在室温下峰谷比高达14.9,为以往报道结果的至少3.8倍。该结果将有助于开发基于石墨烯室温量子器件的超高频振荡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