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
催化学报CJCatal:石墨烯层包覆铁钴合金的电子相互作用促进CO2高效加氢制低碳烯烃
该工作从调控活性相电子结构,改善表面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行为出发,利用弯曲石墨烯层内凹面的缺电子性质,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以及后续的热解处理制备了石墨烯层包覆铁钴合金碳化物的核壳型催化剂。在CO2加氢测试中,由石墨烯层包覆的铁钴合金催化剂FeCoK@C表现出了52.0%的高CO2转化率、33.0%的低碳烯烃选择性,时空收率可达到52.9 mmolCO2·g-1·h-1,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并且具有超过100 h的催化稳定性。
-
(纯计算)大连理工大学蒋雪团队Adv. Funct. Mater.: 锂掺杂石墨烯的超导极限
在此研究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开发一系列锂掺杂石墨烯的超晶格策略:沉积I型(Li2C6、Li2C8、LiC6、Li3C24、LiC12、LiC16、Li2C36、LiC24),插层II型(LiC4、Li2C12、LiC8、LiC12和LiC16),以及共存沉积和插层III型(Li3C12)。随着Li原子浓度的增加,金属性和电子-声子耦合(EPC)都急剧增加,这有利于筛选的Li-C化合物中出现超导性。值得注意的是,插层Li2原子的石墨烯超晶格结构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而以相同浓度沉积的Li1石墨烯产生更高的Tc。
-
CEJ:0.1秒3000K闪蒸石墨烯,水泥抗压/抗折性能提升16.8%/37.2%
通过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从碳黑中制备低成本、高效能的石墨烯,并将其用于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掺入0.25 wt.%的导电型石墨烯(FG-D)可显著提升水泥材料的抗压、抗弯强度和韧性,同时优化了基体微观结构,减少孔隙率并提高C-S-H凝胶的聚合度。
-
石墨烯,又登Nature子刊!
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膜脱盐机制的突破口,强调了精确调节纳米通道结构和离子-膜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对于未来开发高效的膜分离技术和纳米通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科学启示,有望推动膜材料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
[NCM综述] 大连理工大学王旭珍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碳基光热材料用于同时产生蒸汽和发电
在阐述 SIVG 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包括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点和炭化生物质材料在内的各种 CPTMs 的光热转换和 SIVG 性能,并对水电联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旨在为用于同时产生蒸汽和发电的多功能碳基光热材料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
-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Songding Yu等–氧化石墨烯应变软化弯曲模量
结果表明,拉伸应变对氧化石墨烯的弯曲模量有显著的软化作用。拉伸后的氧化石墨烯甚至比石墨烯更有弹性。讨论了应变软化弯曲模量的机理,其中原子键合减弱是柔性增强的直接原因。特别提出了影响软化弯曲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环氧基团的排列。当环氧化物沿弯曲方向排列时,弯曲模量的软化更为明显。
-
大连理工大学Jie Zhu和上海交通大学Yue Liu等–镍石墨烯镍界面上石墨烯层数相关的热传输
我们发现,当 N 较低时可以获得较大的 ITC,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当 N 为 2 时,ITC 可能会达到峰值。本研究结果不仅通过考虑界面相互作用强度、声子模式失配和电子贡献的综合影响,对跨 Gr-金属界面的热传输提供了全面的理解,而且还为基于 Gr 的器件的界面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大连理工《Small》:基于石墨烯的“纸上”3D 叉指微电极,构建用于高性能无金属柔性超级电容器
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型水冷辅助选择性激光烧蚀 (WASLA) 技术,用于以无掩模和无化学物质的方式大规模制造“纸上”3D 石墨烯-纤维素复合叉指电极 (3D GCCIE)。获得的电极具有3D电荷存储几何形状、高导电性、自由设计的图案以及纸基板的固有优势。所以,基于 3D GCCIE 的 MSC 表现出优异的整体性能,包括大比电容、高倍率性能、令人印象深刻的循环稳定性和卓越的机械柔韧性。
-
大连理工《ACS AMI》:N掺杂石墨烯气凝胶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多功能空气阴极
大连理工大学Guowen Wang等研究人员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发表论文,研究通过水热合成和随后的冷冻干燥处理,将三维多孔N掺杂石墨烯气凝胶(NGA)聚合到钢网(SM)上以构建简单的空气阴极结构(NGA-x/SM);更具体地说,NGA 同时用作有效的 ORR 催化剂层和透气气体扩散层,以提高 MFC 的性能。在该系统中,NGA-5/SM是用作空气阴极的理想候选材料。
-
大连理工大学姜楠课题组–脉冲气液混合放电中BPA在石墨烯-CdS纳米复合材料上的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分解:光腐蚀抑制和协同机理分析
在这项工作中,在一系列石墨烯-CdS (rGO(x)/CdS) 纳米复合材料的水溶液中进行等离子体辅助催化降解双酚A (BPA)。提出了一种脉冲气液混合放电(PHD)来诱导 rGO(x)/CdS纳米复合材料的“伪光催化”效应,并促进⋅OH自由基的形成。
-
大连理工《J Mater Chem B》:超高灵敏度的自修复和防冻石墨烯-水凝胶-石墨烯夹心应变传感器
大连理工大学宾月珍 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以简单的方式成功地构建了包含夹在两个石墨烯层之间的聚乙烯醇/聚丙烯酸(PVA / PAA)杂化水凝胶的应变传感器,并且其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包括极高的灵敏度。甘油的加入确保了即使在-15°C时,基于水凝胶的传感器也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冻性能。
-
西安交大在超级电容器用二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然而,这类电容器电极材料内部缓慢的电子/离子传输速率严重阻碍了电化学反应的进行,导致超级电容器的存储/释放效率低于预期。因此,改善电极材料的反应动力学是提升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的关键策略之一。
-
邱介山教授莅临材料学院进行学术讲座
邱介山教授从煤基材料说起,结合他目前所做的课题,详细介绍了煤基材料这种纳米碳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别介绍了研究合成煤基石墨烯的方法及煤基石墨烯的应用与发现利用DBD方法来制备石墨烯的研究,其后重点阐述了煤基石墨烯在金属催化剂和绿色复合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让大家对煤基材料有了直观的认识。其次,邱教授给大家详细讲解利用DBD方法制备煤基石墨烯的相关研究,从煤基石墨烯的结构特征、优势、目前的用途、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给大家作了简要的说明。邱教授作为纳米碳材料学领域中的权威者,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缜密细致的实验是邱教授在报告中反复强调的,这也应该是我们做科研所必须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