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
Acc. Chem. Res.:用于二维材料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魏大鹏研究员,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总结了利用PECVD可控制备2D材料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石墨烯携手铜离子:高效抗菌、对动物无毒
近日,扬州大学涂育松课题组、复旦大学谭砚文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方海平课题组合作,利用铜离子功能化石墨烯实现选择性的显著抗菌活性,相比环境铜离子而言,其抗菌活性提升两个数量级。而在极大地增强石墨烯抗菌活性的同时,对哺乳动物细胞表现为无毒性。相关论文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
AFM:Cu/还原氧化石墨烯低毒选择性抗菌效应
扬州大学涂育松、复旦大学谭砚文等报道了通过实验发现通过Cu离子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能够展示选择性的抗菌活性,而且修饰后的抗菌性能显著高于rGO本征活性,而且对哺乳动物细胞没有毒性。尤其是,修饰Cu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展示出比Cu离子的性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
卢红斌课题组在构建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维异质结构取得重要进展
卢红斌课题组展示了一种通过构建具有二维开放孔道的高度有序氧化石墨烯框架来构建分层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维异质结构的通用方法。
-
复旦等制备出新型碳纳米管/石墨烯气凝胶!减少电磁辐射
本文通过一种简便的原位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方法,开发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还原型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吸波材料。该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密度,并在18–26.5 G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极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强吸收、宽吸收频带,轻薄的性能使得CNT/石墨烯气凝胶在电磁波吸收材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上海理工大学王现英教授团队CHEM ENG J. :基于热驱动高级氧化工艺绿色高效制备多色石墨烯量子点
该文章首次报道了通过热驱动高级氧化工艺(AOP)实现克级别、尺寸均一且结晶性高石墨烯量子点(F-GQDs)的制备。AOP法制备GQDs其平均产率高达60%,平均尺寸约3.7 nm。此方法不仅避免了强酸氧化剂的使用,步骤绿色安全;同时,由于其反应副产物仅为石墨和Fe2O3,只需通过简单过滤即可去除杂质,制备工艺大大简化。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石墨烯、碳纳米管榜上有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刘云圻院士与于贵、武斌、魏大程、程建毅等研究员合作完成的《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性能调控》(Z-103-2-02)和复旦大学彭慧胜、王永刚、任婧、孙雪梅和陈培宁等人合作完成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Z-108-2-07)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安徽深入推进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 一个领军人才带动一个产业
这卷线圈是他们生产的石墨烯导电纤维。“这一产品代表了我国目前在石墨烯导电纤维应用的最高水平,它的导电性能跟进口的产品是持平的,但它的耐久性是进口产品的20倍。美国国家标准是25小时,我们是500个小时。”章新颖告诉记者,“通过团队多年研发及最近5年的产业化探索,目前已形成43项发明专利,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石墨烯粗直径导电纤维的制造,同时也在世界上首个实现了纤维状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
石墨烯纳米点中的暗激子
盛卫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士 (1991),硕士 (1994),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 (1997),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1997—1999),美国伊莉诺依大学博士后(1999—2002),加拿大国立研究院助理、副研究员 (2002—2006)。2006年起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计算凝聚态物理,主要方向为小量子体系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及多体效应等,具体包括:外磁场下自组织量子点中电子态的研究,纳米小量子系统中电子自旋态的理论研究,量子点纳米系统中多电子和多激子态的研究。
-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领导带队赴上海复旦大学调研石墨烯产业
为加快推进中英石墨烯产业园重点项目落地,丰富齐鲁烯谷的产业储备,10月24日,济南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如同,济高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赓带队赴上海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实验室调研石墨烯产业。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卢红斌陪同讲解。
-
【2019工博会】复旦大学卢红斌课题组制备出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 有望提升便携式电子设备热管理效能
聚酰亚胺热解人造石墨膜是目前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散热膜产品。其原料聚酰亚胺膜(PI膜)的制备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市场中下游竞争激烈,产品售价不断走低,企业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
-
复旦大学开发两种新型石墨烯分散剂 在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中表现优异
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低成本的分散剂是实现石墨烯规模化应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周树学教授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开发了两种新型石墨烯分散剂,均在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现将其研究成果做简要介绍。
-
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技术攻克 有望取代高能耗、高成本的PI人工石墨膜
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是聚酰亚胺人工石墨散热膜,其热导率普遍在600~1500W/(m·K),最优质的产品可达1950W/(m·K)左右,最薄的产品可薄至10微米。然而,该产品成本较高,每平方米的成本至少为400元,且产品加工过程良品率不高,模切过程中薄膜边缘容易掉粉,需做包边处理,费用不菲。
-
助力5G通讯与电池发展!复旦卢红斌团队制备出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
卢红斌团队此次研发出的石墨烯散热膜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成本低廉,材料厚度在2-20微米范围内可控,热导率高,柔韧性好,可连续弯折20000次以上性能无衰减。将制备出的散热膜贴到电热片上,温度可下降40℃。石墨烯散热膜成本低、性价比高、工艺过程简洁高效,可望全面替代人造石墨膜,也将为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高功率武器装备提供新的散热解决方案。
-
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晶体管传感器检测羟基自由基
针对这一问题,魏大程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内剪切反应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在传感器中,石墨烯作为导电沟道。检测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与Au-S键发生氧化剪切反应,从石墨烯表面释放带电金属离子,引起石墨烯沟道的电流变化,从而间接实现对羟基自由基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