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
锦富技术:公司正在研发的高性能石墨烯散热膜具有机械性能好、导热系数高、质量轻、柔韧性好等特点
有投资者向锦富技术(300128)提问, 董秘,你好,请问公司正在研发并已进入量产准备阶段的高性能石墨烯散热膜与复旦大学卢红斌教授课题组制备出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在性能和成本上有优势吗?谢谢!
-
2021中国(重庆)石墨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项目路演+参观
项目路演活动邀请到了学术专家代表:复旦大学卢红斌教授,企业家代表:山东利特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侯士峰总经理,和投资机构代表,重庆市北碚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易军投资经理。以石墨烯为主题共同进行了十个项目路演的交流与讨论。
-
AM:2D层状材料中的可控掺杂
对于每一代半导体来说,掺杂技术问题总是被放在优先事项的首位,其决定了一种材料是否可以用于电子和光电行业。当谈到二维(2D)材料时,在p型或n型中可控地掺杂2D半导体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更不用说实现对这一过程的连续控制了。
-
《CEJ》复旦大学武培怡一石三鸟:以多层MXene为引发剂、交联剂和导电填料的一步设计高弹性和导电水凝胶电子
该团队报告并研究了一种新的引发剂(m-MXene),它具有引发一系列乙烯基单体自由基聚合的能力。羟基自由基与蚀刻剂 (HF) 的浓度呈正相关。基于这一发现,通过一步混合 m-MXene 与阳离子单体 DMAEA-Q 来制造混合水凝胶。在材料制备方面,充分利用了多层 MXene 的多重作用,无需修改,避免了电气性能的妥协。在分子设计方面,充分利用了MXene的固有特性,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在简单的系统中实现了卓越的综合性能。
-
复旦大学叶明新/沈剑锋团队《Sci.Adv.》:研发高性能超轻电磁屏蔽薄膜
相比于需要大量导电组分的传统共混法所制备的导电复合材料,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浸渍热压”工艺实现有望规模化生产的极低导电组分含量下保持高电导率的电磁屏蔽薄膜材料。在单定向结构聚酰亚胺弹性气凝胶的有序孔道中,通过浸渍法吸附一层二维导电Ti3C2Tx纳米片,然后通过“真空热压”和“释压回弹”在薄膜内部构建层状多孔的微结构。
-
复旦科研团队研发“穿”在身上的电池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团队通过系统揭示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的变化规律,有效解决了聚合物复合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连续构建出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复旦彭慧胜&王兵杰Angew:石墨烯量子点助力高性能锂金属负极
作者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组成的超薄Li+吸附层,提出了一种在超高电流密度和面积容量下稳定锂金属负极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锂负极表面的Li+消耗,另一方面也不增加复合负极的重量和体积。该锂负极界面设计策略,进一步释放了锂金属基电池的潜力。
-
张黎明课题组:石墨炔/石墨烯复合结构负载单分散分子催化剂用于高效CO2电催化还原
复旦大学化学系张黎明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张锦课题组、南洋理工大学李述周课题组合作,利用石墨炔/石墨烯(GDY/G)异质结构作为二维导电载体锚定酞菁钴分子(CoPc),实现高效电化学还原CO2制备CO。
-
复旦大学Renchao Che团队–有序介孔碳包覆石墨烯用作高性能宽带微波吸收剂
有序的介孔碳复合材料具有明确的球形介孔,且均匀分布在石墨烯表面,直径约20 nm(石墨烯@中碳,缩写为G/MC)。这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的BET表面积,高达316 m2 g-1。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900°C碳化后的G/MC纳米片(G/MC-900)具有出色的微波吸收能力,在仅5 wt%的超低填充量下,最大反射损耗(RL)为-66.1 dB,吸收带宽(EAB)为8.2 GHz(RL <-10 dB)。
-
高浓度电催化“碳中和”气相产物制备石墨烯
该团队基于排水法的原理进一步设计了方便收集CO2还原气相产物的电解槽,实现了在不使用质子膜的条件下制取浓度最高达52%的CO,且电解质经长时间反应几乎不发生消耗。通过将电化学系统与CVD系统串联,CO产物被直接转换为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薄膜。
-
高浓度电催化“碳中和”气相产物制备石墨烯
电催化CO2还原的主要工业化挑战在于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设计与产物的有效利用。传统的CO2还原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较差,产物与原料气不可避免地混合,导致产物浓度低,难以在工业上直接利用。产物的进一步提纯也将带来很大的能源消耗和额外的碳排放。
-
晏湖根课题组发现石墨薄膜中温度敏感等离激元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系晏湖根课题组系统研究了石墨薄膜中的太赫兹等离激元,展示了石墨薄膜等离激元兼具金属的强共振和石墨烯的可调性两大优点,并通过磁场对石墨薄膜中两种载流子对其等离激元的贡献予以定量区分。
-
衣服变屏幕!宝山这个实验室研究出了全球顶尖成果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登上《自然》杂志
彭慧胜教授团队研发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简单说来,就是用来编织衣物的材料可以向屏幕一样发光发色。而这个成果背后是坐落于宝山的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的支持——团队有大量实验是在位于宝山的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完成的,这个实验室正是平台为彭教授团队专门搭建的。
-
Nano Res.│转角石墨烯中角度可调的子带间光致吸收和增强光漂白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Giulio Cerullo教授、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Ana Maria de Paula教授和复旦大学季敏标教授合作研究发现,超快光激发引起的热载流子分布,导致峰值吸收漂白和光诱导吸收带这两种效应,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扭转角依赖特性。
-
复旦教授张远波:在奇妙二维世界“开疆拓土”
2019年,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石墨烯可以通过调控,实现从导体到莫特绝缘体的转变,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