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
复旦科研团队研发“穿”在身上的电池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团队通过系统揭示纤维锂离子电池内阻随长度的变化规律,有效解决了聚合物复合活性材料和纤维电极界面稳定性难题,连续构建出兼具良好安全性和综合电化学性能的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
复旦彭慧胜&王兵杰Angew:石墨烯量子点助力高性能锂金属负极
作者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组成的超薄Li+吸附层,提出了一种在超高电流密度和面积容量下稳定锂金属负极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锂负极表面的Li+消耗,另一方面也不增加复合负极的重量和体积。该锂负极界面设计策略,进一步释放了锂金属基电池的潜力。
-
张黎明课题组:石墨炔/石墨烯复合结构负载单分散分子催化剂用于高效CO2电催化还原
复旦大学化学系张黎明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张锦课题组、南洋理工大学李述周课题组合作,利用石墨炔/石墨烯(GDY/G)异质结构作为二维导电载体锚定酞菁钴分子(CoPc),实现高效电化学还原CO2制备CO。
-
复旦大学Renchao Che团队–有序介孔碳包覆石墨烯用作高性能宽带微波吸收剂
有序的介孔碳复合材料具有明确的球形介孔,且均匀分布在石墨烯表面,直径约20 nm(石墨烯@中碳,缩写为G/MC)。这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高的BET表面积,高达316 m2 g-1。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900°C碳化后的G/MC纳米片(G/MC-900)具有出色的微波吸收能力,在仅5 wt%的超低填充量下,最大反射损耗(RL)为-66.1 dB,吸收带宽(EAB)为8.2 GHz(RL <-10 dB)。
-
高浓度电催化“碳中和”气相产物制备石墨烯
该团队基于排水法的原理进一步设计了方便收集CO2还原气相产物的电解槽,实现了在不使用质子膜的条件下制取浓度最高达52%的CO,且电解质经长时间反应几乎不发生消耗。通过将电化学系统与CVD系统串联,CO产物被直接转换为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薄膜。
-
高浓度电催化“碳中和”气相产物制备石墨烯
电催化CO2还原的主要工业化挑战在于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设计与产物的有效利用。传统的CO2还原体系中,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较差,产物与原料气不可避免地混合,导致产物浓度低,难以在工业上直接利用。产物的进一步提纯也将带来很大的能源消耗和额外的碳排放。
-
晏湖根课题组发现石墨薄膜中温度敏感等离激元
近日,复旦大学物理系晏湖根课题组系统研究了石墨薄膜中的太赫兹等离激元,展示了石墨薄膜等离激元兼具金属的强共振和石墨烯的可调性两大优点,并通过磁场对石墨薄膜中两种载流子对其等离激元的贡献予以定量区分。
-
衣服变屏幕!宝山这个实验室研究出了全球顶尖成果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登上《自然》杂志
彭慧胜教授团队研发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实现融合,在高分子复合纤维交织点集成多功能微型发光器件,揭示了纤维电极之间电场分布的独特规律,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简单说来,就是用来编织衣物的材料可以向屏幕一样发光发色。而这个成果背后是坐落于宝山的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的支持——团队有大量实验是在位于宝山的纤维电池中试实验室完成的,这个实验室正是平台为彭教授团队专门搭建的。
-
Nano Res.│转角石墨烯中角度可调的子带间光致吸收和增强光漂白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Giulio Cerullo教授、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Ana Maria de Paula教授和复旦大学季敏标教授合作研究发现,超快光激发引起的热载流子分布,导致峰值吸收漂白和光诱导吸收带这两种效应,两者都具有明显的扭转角依赖特性。
-
复旦教授张远波:在奇妙二维世界“开疆拓土”
2019年,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石墨烯可以通过调控,实现从导体到莫特绝缘体的转变,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
Acc. Chem. Res.:用于二维材料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魏大鹏研究员,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总结了利用PECVD可控制备2D材料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石墨烯携手铜离子:高效抗菌、对动物无毒
近日,扬州大学涂育松课题组、复旦大学谭砚文课题组和华东理工大学方海平课题组合作,利用铜离子功能化石墨烯实现选择性的显著抗菌活性,相比环境铜离子而言,其抗菌活性提升两个数量级。而在极大地增强石墨烯抗菌活性的同时,对哺乳动物细胞表现为无毒性。相关论文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
AFM:Cu/还原氧化石墨烯低毒选择性抗菌效应
扬州大学涂育松、复旦大学谭砚文等报道了通过实验发现通过Cu离子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能够展示选择性的抗菌活性,而且修饰后的抗菌性能显著高于rGO本征活性,而且对哺乳动物细胞没有毒性。尤其是,修饰Cu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展示出比Cu离子的性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
卢红斌课题组在构建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维异质结构取得重要进展
卢红斌课题组展示了一种通过构建具有二维开放孔道的高度有序氧化石墨烯框架来构建分层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维异质结构的通用方法。
-
复旦等制备出新型碳纳米管/石墨烯气凝胶!减少电磁辐射
本文通过一种简便的原位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方法,开发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还原型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吸波材料。该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密度,并在18–26.5 G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极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强吸收、宽吸收频带,轻薄的性能使得CNT/石墨烯气凝胶在电磁波吸收材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