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
复旦大学《Prog Org Coat》:受豆荚启发,基于MSN-NH2/石墨烯的新型智能防腐涂料
带正电荷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MSN-NH2)和带负电荷的氧化石墨烯(GO)通过静电组装复制了豆荚的结构。合成的微柱(MSN-NH2/GO 微容器)作为无毒指示剂和抑制剂 Phen 的大容量微容器,将 Phen 与环氧基质隔离,避免了不相容和早期泄漏。当 pH 值升高时,MSN-NH2 的表面电荷变为与 GO 相同的负电荷状态,导致静电斥力剥离并释放出封装的 Phen,模拟了豆荚成熟时的爆裂行为。这种触发释放模式保证了当局部 pH 值升高而发生腐蚀时,涂层中的微柱能释放出Phen,GO 既是控制 Phen 释放的阀门,又是抑制腐蚀性介质扩散的屏障。
-
微电子学院孙正宗团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MOF外延电子器件助力氢能安全
在研究中,团队在毫米晶畴石墨烯表面外延生长了25 nm厚的Ni-CAT-1,并进一步通过磁控溅射技术修饰了Pd纳米颗粒,最终获得了具有石墨烯、MOF、Pd三层结构的氢敏材料(Epi-MOF-Pd)。Epi-MOF-Pd不仅能够高灵敏(155%电阻变化)、快响应(12秒)地检测氢气,还具备优异的专一性、稳定性与柔性。
-
东华大学《Carbon Energy》综述!:石墨烯纤维超级电容器储能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揭示机理、制造、特性控制和可穿戴应用
基于已建立的结构-性能关系,本文总结了构建 GF 电极最佳表面和结构轮廓的几种关键策略。由于 GFSC 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耐磨性,本综述进一步强调了它们作为使用传统纺织技术构建多功能电子纺织品的基础元素的潜力。总之,本综述深入探讨了GFSC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潜在的研究方向。
-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大学Rui An等–在超薄石墨烯片内包覆Co3O4,通过调整表面电子结构来增强过一硫酸盐活化
本研究通过钴MOF热解合成了一种包覆Co3O4的石墨烯片异质结材料(GCO-500),并将其应用于活化PMS去除洛美沙星。
-
复旦大学陈敏Composites Part B超薄石墨烯复合膜:电子设备散热的革命性突破!
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和PAN衍生焊接技术,研究人员构建了垂直排列且相互连接的石墨烯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热导率,还保持了材料的柔韧性和压缩性能。这项工作不仅为石墨烯基热界面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未来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指明了方向。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微型化趋势的加剧,这种新型石墨烯复合膜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
上海电力大学《Adv Sic》:用两性石墨烯原位封装 SnS2/MoS2 异质结,实现高能量和超稳定锂离子阳极
研究通过在两亲空心双石墨烯片(DGS)中原位封装 SnS2/MoS2 纳米粒子,制备了一种异质结构双金属 TMS 阳极。分层多孔 DGS 由内部亲水石墨烯和外部疏水石墨烯组成,可加速电子/离子迁移,并在膨胀和/或收缩过程中牢固保持合金微粒的完整性。
-
复旦大学–石墨烯传输层对mos2石墨烯wse2范德华异质结层间电荷转移机制和宽带光学性质的调制作用研究
研究发现石墨烯的插入不仅促进了WSe2向MoS2的自发电荷转移,而且有效地将电子注入MoS2层,有利于MoS2层间电荷分离和净电荷积累。其次,带边缘附近的CP能量稳定,表明石墨烯的插入不会改变MoS2/WSe2的电子带结构。此外,由于石墨烯插入引起的有效介电屏蔽增加,激子结合能随之红移,激子跃迁能随之蓝移。
-
瞬时焦耳热转化热解碳高效石墨烯催化剂
本研究创新性地应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将生物质衍生的热解碳快速转化为2至5层石墨烯,突破了热解碳非晶结构限制,显著提升了其在高级氧化过程(AOPs)中的活化效率。FJH技术通过电流诱导的瞬时超高温和应力场,实现了热解碳的碳化、石墨化和剥离同步进行,同时氮原子的挥发化加速了石墨化过程。
-
生物质废物变石墨烯,环境足迹锐减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 FJH技术在生物质废物转化石墨烯(Flash Graphene, FG)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并与传统石墨烯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实验,使用交流(AC-FJH)和直流(DC-FJH)闪蒸焦耳加热系统,将林业和农业残留物(如锯末、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稻草)转化为FG。实验结果表明,从0.2克生物质废物中可制备出约0.02克FG,同时测量了两种过程中的材料使用、能耗和空气污染排放情况,并将数据输入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模型进行分析。
-
【氢化反应】多孔石墨烯辅助的动态钯催化
本研究采用了创新的闪蒸焦耳加热(flash Joule heating, FJH)技术,成功合成了多孔石墨烯辅助的动态钯(Pd)催化剂,该技术通过在数毫秒内产生超高温,促进了碳前体的石墨化和多孔结构形成,为Pd提供了优异的锚定平台。开发的“一体化”系统利用这种多孔石墨烯作为支撑材料,实现了Pd2+离子的均匀锚定和原位还原,促进了氢化反应中Pd1和Pd NPs的协同效应。
-
贵州大学《纳微快报》:二维/三维异质结构的石墨烯/碳泡沫,用于微波吸收、防腐蚀和隔热
研究采用冷冻干燥、浸没吸收、二次冷冻干燥和碳化处理等高效方法,精心设计和合成了具有二维/三维(2D/3D)范德华(vdWs)异质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碳泡沫(RGO/CFs)。
-
重金属生物质一举两得极速转化:20秒3000K实现高效金属去除与石墨烯生成
闪蒸焦耳加热(FJH)处理效果:FJH处理实现了高效的金属去除和材料升级。在瞬时超高温(约3000 K,持续20秒)的作用下,超富集植物中的金属有效挥发,同时实现了石墨烯的形成。FJH处理后的样品生成了3-7层的闪蒸石墨烯,表现出高质量的石墨化结构。
-
二维材料,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本研究旨在比较硅基MOSFET和基于二维材料的MOSFET技术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如何解决二维材料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难题。通过从通道工程、接触工程和介质工程三个角度对器件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团队致力于找到适用于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化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克服硅基器件在超过亚10纳米尺度时面临的限制,还为二维材料在未来先进技术节点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
复旦大学《Nat Commun》:连续低碳生产闪石墨烯
本研究开发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和热解-FJH技术,实现了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连续生产,并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优化生产过程,使用中等温度的生物质炭作为原料,避免了碳黑的添加,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所生产的闪蒸石墨烯具有高纯度和良好的应用性能,如优异的分散性、催化性能和太阳能吸收性能。这些成果不仅为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