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
微电子学院孙正宗团队取得最新研究进展,MOF外延电子器件助力氢能安全
在研究中,团队在毫米晶畴石墨烯表面外延生长了25 nm厚的Ni-CAT-1,并进一步通过磁控溅射技术修饰了Pd纳米颗粒,最终获得了具有石墨烯、MOF、Pd三层结构的氢敏材料(Epi-MOF-Pd)。Epi-MOF-Pd不仅能够高灵敏(155%电阻变化)、快响应(12秒)地检测氢气,还具备优异的专一性、稳定性与柔性。
-
复旦大学陈敏Composites Part B超薄石墨烯复合膜:电子设备散热的革命性突破!
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和PAN衍生焊接技术,研究人员构建了垂直排列且相互连接的石墨烯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热导率,还保持了材料的柔韧性和压缩性能。这项工作不仅为石墨烯基热界面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未来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指明了方向。随着电子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和微型化趋势的加剧,这种新型石墨烯复合膜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
瞬时焦耳热转化热解碳高效石墨烯催化剂
本研究创新性地应用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将生物质衍生的热解碳快速转化为2至5层石墨烯,突破了热解碳非晶结构限制,显著提升了其在高级氧化过程(AOPs)中的活化效率。FJH技术通过电流诱导的瞬时超高温和应力场,实现了热解碳的碳化、石墨化和剥离同步进行,同时氮原子的挥发化加速了石墨化过程。
-
生物质废物变石墨烯,环境足迹锐减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 FJH技术在生物质废物转化石墨烯(Flash Graphene, FG)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并与传统石墨烯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实验室规模的实验,使用交流(AC-FJH)和直流(DC-FJH)闪蒸焦耳加热系统,将林业和农业残留物(如锯末、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稻草)转化为FG。实验结果表明,从0.2克生物质废物中可制备出约0.02克FG,同时测量了两种过程中的材料使用、能耗和空气污染排放情况,并将数据输入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模型进行分析。
-
重金属生物质一举两得极速转化:20秒3000K实现高效金属去除与石墨烯生成
闪蒸焦耳加热(FJH)处理效果:FJH处理实现了高效的金属去除和材料升级。在瞬时超高温(约3000 K,持续20秒)的作用下,超富集植物中的金属有效挥发,同时实现了石墨烯的形成。FJH处理后的样品生成了3-7层的闪蒸石墨烯,表现出高质量的石墨化结构。
-
二维材料,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本研究旨在比较硅基MOSFET和基于二维材料的MOSFET技术之间的差异,并探索如何解决二维材料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应用难题。通过从通道工程、接触工程和介质工程三个角度对器件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团队致力于找到适用于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化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可以克服硅基器件在超过亚10纳米尺度时面临的限制,还为二维材料在未来先进技术节点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
复旦大学《Nat Commun》:连续低碳生产闪石墨烯
本研究开发的集成自动化系统和热解-FJH技术,实现了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连续生产,并显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通过优化生产过程,使用中等温度的生物质炭作为原料,避免了碳黑的添加,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外,所生产的闪蒸石墨烯具有高纯度和良好的应用性能,如优异的分散性、催化性能和太阳能吸收性能。这些成果不仅为生物质闪蒸石墨烯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减少碳排放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清华大学任天令/田禾等综述: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及芯片技术发展路线
首先详细介绍了材料合成技术和包括器件结构、介电和接触工程以及材料转移在内的晶体管制造工艺。然后讨论了典型芯片领域的二维晶体管应用现状,包括数字和模拟电路、异构集成芯片和传感电路。此外,还介绍了基于特定机制器件的几种有前景的新兴应用方向(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芯片)。最后,分析了二维材料在实现电路级或系统级应用时遇到的挑战,并进一步推测和展望了潜在的发展路线。
-
复旦大学:石墨烯在工业生产规模下的环境影响及其在电加热技术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电是石墨烯和新型石墨烯电热元件对环境影响的热点,其影响类别主要集中在全球变暖潜势、细颗粒物形成潜势、人类致癌毒性潜势和人类非致癌毒性潜势。在石墨烯的工业生产中,热剥离路线的潜在环境性能明显优于氧化还原路线。未来,石墨烯及其电加热应用者的环境负担将进一步减轻。
-
大江东︱工博会上,看高校创新成果如何“顶天、立地、破圈”
复旦大学展台前也很热闹。材料科学系顾广新团队为了推广石墨烯加热盘垫,现场做起了煎蛋,观众一面吃美食一面听顾教授介绍攻关过程和产品应用前景,很是惬意。
-
Anal. Chem.: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研发基于催化发夹组装(CHA)增强的石墨烯晶体管用于超灵敏miRNA检测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TDN)辅助催化发夹组装(CHA)反应(TCHA)的GFET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miRNA-21的灵敏和特异性检测。
-
复旦大学Hongbin Lu等–制备高性能聚丙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原位水相剥离和改善界面粘附的直接策略
我们开发了一种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胶乳辅助石墨烯剥离和熔融共混的策略,以解决工业生产中面临的关键挑战。这项工作说明了通过石墨烯的同步剥离和界面改性,低成本、环保且可行的石墨烯/PP复合材料工业生产的实用解决方案。
-
复旦魏大程课题组 AFM:用于多种病原体快速精准检测的电场增强石墨烯晶体管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魏大程课题组基于石墨烯晶体管检测了402例临床样本,实现了98%的临床准确度和分钟级响应。
-
EEM | 复旦卢红斌教授、西工大董雷教授:基于手风琴石墨烯框架的高性能硅负极
利用限域策略将硅纳米离子负载在手风琴石墨烯框架层间,不仅可以利用阵列框架内石墨烯片层的限域作用抑制硅的体积膨胀,且更为重要的是:阵列框架不同于三维石墨烯或层层组装石墨烯结构体,其提供了数量众多、路径通畅的离子传输通道,这显然对负极的反应动力学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