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
-
电磁波吸收的创新:碳热冲击法分解MOFs制备超细ZrO₂/石墨烯复合材料
国防科技大学通过创新的碳热冲击法(CTS)制备了ZrO2/石墨烯复合材料,展现了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和热稳定性。研究发现,通过精细控制纳米结构和组分,复合材料在广泛的频带内具有显著的吸收特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电磁波屏蔽应用。
-
国防科技大学楚增勇教授团队:基于可编程、各向异性和图案化石墨烯褶皱层状复合物的可调谐应变传感器丨MDPI Polymers
作者以氧化石墨烯-乙醇溶液喷涂于有特定图案金属掩膜的天然橡胶膜上,待溶液蒸发完全,去掉橡胶膜所受的应力,并将天然橡胶膜在肼蒸汽氛围中还原喷涂的氧化石墨烯。图 2 中的示意图详细解释了图案化起皱石墨烯膜的两次连续收缩制备过程;图 3 则解释了起皱机理。
-
Nature Commun:通过梯度表面能调制集成晶圆级超平坦石墨烯
近日,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彭海琳教授,国防科技大学Shiqiao Qin,Mengjian Zhu根据薄膜粘附理论,薄膜从一层到另一层的转移主要由各层表面能的差异决定,设计了一种具有梯度表面能分布的多功能三层转移介质。
-
北京大学彭海琳课题组《自然-通讯》:超平整石墨烯晶圆转移与集成光电器件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课题组与国防科技大学秦石乔、朱梦剑课题组合作,设计了一种梯度表面能调控(gradient surface energy modulation)的复合型转移媒介,可控调节转移过程中的表界面能,保证了晶圆级超平整石墨烯向目标衬底(SiO2/Si、蓝宝石)的干法贴合与无损释放,得到了晶圆级无损、洁净、少掺杂均匀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展示了均匀的高迁移率器件输运性质,观测到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及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并构筑了4英寸晶圆级石墨烯热电子发光阵列器件,在近红外波段表现出显著的辐射热效应。该转移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它晶圆级二维材料(如氮化硼)的转移。
-
Nano Research:少层CrOCl的高各向异性热导率,用于石墨烯器件的高效散热
随着集成电子器件的封装密度不断增长,足够的散热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最近,具有高导热性的介电材料已经深入了解了电子器件中废热的有效散发,以防止它们过热并保证性能稳定性。层状CrOCl是一种具有低对称性晶体结构和原子级平坦度的反铁磁绝缘体,可能是应对热挑战的有希望解决方案。
-
石墨烯声表面波器件采购项目供应商征集公告
石墨烯声表面波器件采购项目供应商征集公告 一、项目名称 石墨烯声表面波器件 二、项目编号 2022-YKZNKX-WC8732 三、项目概况: 包号 设备名称 规格参数 计量 单位数量交货 时间交货 地点备注01石墨烯声表面波器件线宽2um次2合同签订后2周内…
-
国防科大ACS Nano:基于石墨烯-WS2-石墨烯范德华异质结的高性能场效应隧穿晶体管
有鉴于此,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的秦石乔教授—朱梦剑研究员团队研制了基于垂直石墨烯-WS2-石墨烯范德华异质结的场效应隧穿晶体管,并且通过调控载流子隧穿性质有效提升了器件的综合性能。
-
国防科技大学《ACS Photonics》:基于石墨烯插层的可调着色膜
通过锂 (Li)、硫酸 (H2SO4 ) 和氯化铁 (FeCl3 ) 的插层,多层板的颜色石墨烯(MLG) 胶片分别从灰色变为黄色、蓝色和深色。这归因于能带结构的重建石墨烯插层后,对其光学性能产生显着影响。此外,通过精确控制锂嵌入过程,已经证明了MLG薄膜的可调和可逆的颜色变化。研究表明,插层是制备高级着色材料的通用策略,并为传感、防伪和智能显示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前景的可调光学表面。
-
国防科技大学《AMT》:一种基于甲基纤维素增强石墨烯气凝胶的出色宽范围压阻传感器
石墨烯基气凝胶(GAs)由于其高压缩性和高导电性,在压力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通常采用的高温处理方式,一般会破坏其柔韧性和稳定性。制备具有宽线性范围和可靠循环性能的压阻式传感器仍然是一个挑战。
-
国防科技大学《Cabon》:真空退火将碳化硅纤维转化为连续石墨烯纤维
以碳化硅(SiC)的纤维为原料,通过真空退火制备了连续石墨烯纤维(GFS)和石墨烯/碳化硅纤维(G / SiCFs)。从纤维表面到纤维芯部逐渐发生转变,直至完全转变。3C-SiC 纤维中的 SiC 晶粒经升硅华后形成石墨烯片。虽然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多孔结构,但圆形横截面仍能很好地保持纤维形状。
-
国防科技大学张鉴炜团队《Carbon》:在石墨烯基相变复合材料的热管理性能方面取得进展
有别于传统GFSAC,GP与GFSAC连接后,可以有效地将GP的快速面内导热能力与GFSAC的三维导热能力结合,使得热量能够更快地在复合材料中传递发散(如图1c和d对比)。制备得到的GP/GFSAC/GP复合材料在石墨烯含量仅为0.53 wt%的条件下,厚度方向热导率达到了1.72 Wm-1K-1,蓄热系数达到了18.45 Jcm-3/2m-1/2s-1/2K-1/2。
-
Small: 利用石墨烯原位监测银/氧化硅结构中的电阻开关过程
在该研究中,作者将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FET)传感器集成到拥有电阻开关效应的银/氧化硅结构下方,利用石墨烯超高的灵敏度实现了对电阻开关效应的原位监测。
-
国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石墨烯灯泡,有望用于未来手机屏幕和芯片
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的秦石乔教授、朱梦剑博士和徐威博士团队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诺夫教授团队合作,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有史以来最薄的电灯泡,厚度0.34纳米,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三十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