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
1毫秒焦耳热激活缺陷石墨烯超常锂储能能力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缺陷来增强宿主材料锂离子存储能力的策略。在理解缺陷中的锂离子存储机制方面,构建纯净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研究人员采用FJH技术,在仅1毫秒的时间内成功制备了不含复杂官能团的缺陷石墨烯。该技术制备的FJH还原石墨烯(F-RGO)具有大量缺陷,并且其独特的三维结构网络赋予了其超常的锂离子存储容量。特别是,F-RGO-5在第800个循环周期内达到了2500 mAh/g的最高容量,其三维结构设计使其能够承受高电流和长期循环而不出现严重衰减。在循环过程中,新生成的缺陷和缺陷诱导的锂镀层是容量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枝晶的形成则主要导致容量衰减。
-
锂电负极新突破:闪蒸焦耳热快速制备高性能类石墨烯中空球体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FJH技术直接将预碳化的中空介孔碳球转化为类石墨烯中空球体(L-GHS),以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快速、高效且环保的制备途径,并探讨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潜力。
-
范壮军教授、黄毅超教授、任浩副教授,Small观点:基于石墨烯量子点配位的缺陷修复策略提升Co-N-C电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性能
该工作从Co掺杂的ZIF-8(Co-ZIF-8)前驱体入手,利用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二甲基咪唑配体(2-Melm)竞争配位,后续辅以高温热解处理,高效修复了Co-N-C电催化剂的碳缺陷,同时其电子结构和表面亲水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优化后的G-CoNOC电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在极限电流的条件下运行200个小时,其电流密度还能稳定在90%以上。这得益于G-CoNOC电催化剂具有很强的抗自由基攻击能力,并且能有效还原过氧化氢副产物,从而极大提高了电催化ORR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质。
-
范壮军教授、张苏副教授,JMCA:静电组装-限域生长高密度石墨烯夹层二硫化钼量子点实现高体积储钠性能
该论文报道了一种静电吸附自组装的策略,实现了二硫化钼量子点在致密氮掺杂石墨烯层间的限域生长。致密结构的限域作用、良好的孔道结构以及强烈的界面Mo-N键,有效地提升了离子/电子传输动力学和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实现了高体积比容量,高倍率,以及长循环稳定的储钠性能。
-
哈工程《ACS AEM》:VS4 Nanorods锚定石墨烯气凝胶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无导电剂电极
用于锂离子电池(LIB)的高性能电极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属硫化物由于其较大的层间距和较高的理论容量而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候选者。本文,哈尔滨工程大学殷金玲和Dianxue Cao研究人员研究通过方便的水热方法设计并合成了3D VS4/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气凝胶。
-
Nano Res.│一步法制备磷掺杂石墨烯负载PtNiP纳米团簇催化剂高效电催化甲醇电氧化
纳米团簇级的粒径尺寸有效的提高了电催化剂比表面积,有效的提高了贵金属铂的利用率,镍可以在较低电位下吸附羟基物种,磷元素可以有效调节铂的电子结构,降低铂的费米能级,提高其抗毒化性能。石墨烯具有表面积大,电化学酸性环境下结构稳定,电子导电性好等优点,磷掺杂石墨烯可有效提高载体表面的缺陷密度,进而进一步提高其对催化剂粒子的锚定力,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
-
AEM:N掺杂石墨烯的界面工程助力层膨胀MoS2储钠容量接近理论值和超高倍率
氧化石墨烯(GO)上的聚苯胺(PANI)将表面电荷从负电荷转换为正电荷,从而导致Mo7O246-阴离子的静电吸附,成为生长MoS2的“种子”。 MoS2与N掺杂石墨烯之间通过Mo-N键的强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较快的电荷转移动力学和较强的锚定效应。此外,具有层间膨胀结构的超薄MoS2纳米片有利于实现结构的稳定性和层间离子的快速迁移。
-
中英企校联合开发石墨烯锂电池技术研发
6日下午,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举办的“华升石墨国际合作项目签约暨新产品发布会”上,黑龙江省华升石墨股份有限公司与石墨烯的发源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中英两国企校将联合建立实验室,研发石墨烯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方面新技术。
-
【10.26】范壮军 教授 题目: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
哈尔滨工程大学范壮军教授10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做题为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的报告
-
金秋走龙江 鹤岗点”墨”成金 打造千亿级石墨城”新字号”
鹤岗市石墨储量丰富,15日中午,媒体金秋走龙江活动走进鹤岗采访时了解到,该市依托石墨资源,正在打造“千亿级石墨城”,努力做好“新字号”大文章。
-
华升、哈工大学院建立合作基地研发石墨烯产品
1日上午,华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共同建立的石墨新材料产学研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在华升工业公司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