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
浙江大学高超课题组:具有良好抗脱层性能的二维层状材料
团队揭示了层间能量耗散(而非单纯结合强度)是决定二维层状材料抗脱层性能的核心机制;提出了人工层间缠结增韧(IET)策略,显著提高了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脱层强度(11.8 MPa),接近天然珍珠层(13.3MPa),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良好面外抗脱层性能的二维层状功能材料。
-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零排放、低耗能 有望重塑空调行业发展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
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小萧团队:介电-磁损耗机制操纵还原氧化石墨烯的介电参数以增强电磁波吸收性能
通过水热和热还原法制备了铁微米片/还原氧化石墨烯(Fe/RGO)材料。Fe微米片既可以调控石墨烯的介电频散特性同时其自身的磁性能增强了磁损耗。
-
哈工大《CEJ》:独特结构的石墨烯@NPCNs气凝胶,具有隔热性、防水功能和雷达隐身性能
异质层的形成或多或少地增加了气凝胶结构的稳定性,并抑制了 rGO 纳米片的重新堆积。更重要的是,rGO 气凝胶孔壁上的 NPCNs 是无定形的,因此它们不仅能优化 rGO 气凝胶的阻抗匹配,还能利用与 rGO 气凝胶之间的介电差引起强大的界面极化。因此,最终的 rGO@NPCNs 气凝胶具有良好的电磁吸收性能,特别是在厚度仅为 1.3 毫米的情况下,有效吸收带宽(EAB)达到 5.1 GHz。通过梯度多层结构设计,EAB 值可进一步扩展到 12.1 GHz。数值模拟技术生动地证明,与单个rGO气凝胶相比,这种外壳工程策略有助于入射电磁波穿透 rGO@NPCNs气凝胶,并有利于生成适当的异质界面,以增强界面极化损耗。此外,rGO@NPCN气凝胶还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防水功能和雷达隐身性能,这充分说明了它作为未来高性能EWAM优异候选材料的广阔前景。
-
山东理工大学张学谦联合哈工大黄小萧:氨根驱动1T相MoS₂/石墨烯复合材料层间距调控及锂离子储存性能研究
本研究通过插入NH4+离子来调控1T-MoS2的结构,并将其与氧化石墨烯(GO)复合,以改善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性能。GO的引入提供了高导电性网络,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机械稳定性和多重倍率性能。
-
济南大学及合作者InfoMat:通过集成二维材料促进柔性电子产品的发展
近来,济南大学逄金波、周伟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墅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毕津顺以及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Gianaurelio Cuniberti院士等人合作介绍了基于二维材料和柔性材料融合的应用,包含声学和运动传感器、纳米发电机、忆阻器、纺织品、超级电容器、逻辑运算以及存储器等集成电路应用。此外,还提供有关仿人型人工器官进展的最新信息,包括热成像、人工视网膜、人工喉咙、人工耳、体温和脉搏传感器。
-
哈工大《ACS AMI》:柔性石墨烯/AgNWs/PET电极,用于高稳定性透明电极
这种复合电极具有出色的光电特性(T≈88%,R≈6Ω sq-1),表面光滑,这主要归功于乙醇蒸发产生的毛细力,确保了 rGO 在原始基底上分层过程的完整性。毛细力同时促进了rGO和AgNWs的紧密封装以及 AgNWs 结点的焊接,从而提高了电极的机械稳定性(20,000 次弯曲循环和 100 次绑带试验)、热稳定性(约30 °C、约25% 湿度条件下 150 天)和环境适应性(100 天的化学侵蚀)。该电极在柔性电致变色装置中具有出色的柔韧性和循环稳定性(经过 5000 次弯曲循环和 12000 秒的长期循环后,仍能保持 95% 和 98% 的亮度),验证了其实用性。
-
【研究进展】法向载荷对石墨烯在不锈钢基体上纳米摩擦行为的影响:对纳米级润滑的影响
对不锈钢基体石墨烯在不同法向载荷下的纳米摩擦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实验数据,对石墨烯在不锈钢基底上的纳米摩擦进行了原子尺度模拟。研究了法向载荷变化时不锈钢基体石墨烯凸起区的摩擦特性。分析了石墨烯凸起区摩擦力的主要来源,建立了不同来源摩擦力与法向载荷的关系。石墨烯凸起区摩擦力上升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了摩擦力上升的两个阶段与法向载荷的关系,揭示了法向载荷引起摩擦力上升的机理。
-
北航郝壮/哈工大潘昀路、李斐然/沈航马爽合作《AFM》:面向汗液自富集-自过滤-在线分析的柔性穿戴式石墨烯传感贴片
该SIGN贴片采用电解质栅极-石墨烯晶体管作为信号转换平台,与现有的生物标志物电化学检测方法相比,石墨烯晶体管具有反应快、灵敏度高、生化功能化简单等优点。由于完全集成和小型化的平面电解质栅极结构,可以在衬底上轻松实现晶体管阵列的高效可扩展制造。
-
安徽工业大学AS综述:双离子电池石墨正极中的纳米石墨烯泡
结合文献中的诸多已报道结果并加以分析,提出“泡模型”。该模型的结论被用于解释双离子电池中的许多异常行为,揭示“石墨中的石墨烯(graphene in graphite)”对阴离子插层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石墨烯泡壳内完整的晶格结构可以利用超高弹性刚度和可逆晶格膨胀来提高电池中的阴离子存储容量。
-
哈尔滨工业大学Dan Zhang等–石墨烯在通过角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解释的铜基底氧化中的作用:石墨烯/铜的腐蚀防护意义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个扩展模型,通过界面氧化物层演化的ARXPS研究来阐明石墨烯在底层铜衬底氧化中的作用。
-
哈工大胡桢教授课题组 CEJ:基于石墨烯封装液态金属框架的环氧纳米复合材料
近期,团队受“脆-韧”层压结构启发合成了一种应力诱导石墨烯封装液态金属宏观框架,以提高多功能环氧纳米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多功能特性;并研究了其电磁干扰屏蔽、室外除冰性能。
-
哈工大《Carbon》:多层石墨烯/铝复合材料基体协调变形诱导延展性
总之,本文从MLG的协调塑性变形和外部增韧的角度对MLG/Al复合材料的优异延性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一发现为具有相似多层结构的2D纳米材料增强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解,并为通过协调变形和增强材料的外部增韧来开发具有非凡强度和延性平衡的工程材料提供了有用的途径。
-
喜迎二十大·沿着总书记足迹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要助龙江石墨发出‘黑金子’的光辉”
市场需求是袁国辉确定研究内容的“风向标”。袁国辉介绍,除了新能源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储能领域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前景。他举例说,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首选的储能电池,可以避免上述新能源直接接入电网造成的电网波动,这为低成本的石墨负极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因此,他正在做天然石墨长寿命、低成本的课题研究,以满足储能市场的应用需求。
-
借力转型话鹤岗
五矿在鹤岗将搭建以资源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石墨资源开发—石墨制品—石墨和石墨烯新能源材料产业,实现我省石墨资源合理配置、绿色开发、高效利用,石墨产业集群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