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帅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AM》:具有介孔结构的手性向列石墨烯薄膜
这项工作很好地克服了在单个石墨烯构件的特性与其产生的大规模结构的新特征之间建立联系所面临的挑战。因此,这种手性模板指导的 CVD 策略将为在光电转换、能量存储、电磁学和分离等各种应用中创造出大量手性向列材料铺平道路。
-
氮掺杂石墨烯表面共价键合Cu-N4活性位点提高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与传统的原子聚集态的催化剂相比,具有独特电子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可以实现最大的原子利用率、确定的活性中心和高度均匀的活性位点。同时,氮掺杂碳载体中具有孤对电子的氮原子不仅与金属原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可以作为单核金属配合物的配位位点进行吸附和锚定,还可以提高对CO2的捕获能力,增强CO2RR和CO2ER的动力学。
-
吴忠帅研究员团队Materials Today:可打印全柔性一体化气体传感集成系统
该文章设计制备出与平面储能器件特性相匹配的二维超薄、高容量的铁基沸石咪唑盐骨架/石墨烯异质结构(Fe-ZIF/G)纳米片,喷涂打印出柔性高比能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并研制出全柔性、高灵敏、一体化自供电气体传感集成系统。
-
Advanced Materials | 电化学剥离石墨烯无添加剂墨水用于3D大规模打印定制化单片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
本工作中,作者通过电化学剥离方法配置可打印石墨烯油墨,可大规模生产具有可定制形状、优异电化学性能和无缝集成的电化学剥离石墨烯基MSC(EG-MSCs)。
-
锂氧电池双功能氧催化剂研究有了新进展
该工作中,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具有显著活性和耐用性的二维多孔Pt/RuO2/G双功能电催化剂,其获得的Pt/RuO2/G具有优异的双功能氧催化活性。并且,以其作为正极催化剂构筑的锂氧气电池实现了超过220次(超过2200小时)的循环性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t/RuO2/G基锂氧电池中导电性的提高和对反应中间体吸附能的减弱,使电池具有较低的充电电压和长期可循环性。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NANO-MICRO LETT》:开发出柔性石墨烯—氮化硼纤维基的相变无纺布
合作团队通过湿法纺丝和真空浸渍制备了柔性石墨烯—氮化硼纤维基的相变无纺布,并将其用于穿戴人体热管理器件中。该复合相变无纺布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储热能力、透气性能,为智能可穿戴管理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制备用于可穿戴织物的柔韧储热相变无纺布
为进一步提升相变器件的透气性能和储能密度,史全团队利用吴忠帅团队的石墨烯三维多孔组装体的制备技术,以及陈英团队在氮化硼纳米片制备领域的独特优势,与后两者共同提出了一种通过湿法纺丝方法制备高焓柔性相变无纺布的通用策略。
-
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出高性能多电子反应储锂材料
该工作发展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模板的二维异质结构策略。团队所制备的二维V2O5/石墨烯异质结构呈现超薄纳米片形貌(2.8 nm),具有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并且易于释放离子嵌入/脱出时的应力/应变,促进可逆的结构转变。此外,石墨烯的复合不仅提高了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而且产生了丰富的具有内建电场的异质界面,促进了电荷转移。
-
【NCM】秦洁琼博士/吴忠帅研究员 : 二维介孔氮掺杂炭/石墨烯纳米片的可控合成及其高性能微型超级电容器
河南农业大学的秦洁琼博士课题组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忠帅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报道了一种孔径可调的mNC/G纳米片,并将其应用于高性能的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通过以苯胺为前驱体,氧化石墨烯为二维导向剂,二氧化硅纳米球为介孔模板,可以实现mNC/G介孔孔径的精确调控和其电化学性能的优化。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吴忠帅和史全团队综述:石墨烯基纤维储能器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本文系统综述了石墨烯基纤维(Graphene-based fibers)的制备方法和其性能提升的策略,然后详细讨论其在柔性化纤维状超级电容器、金属离子电池、热电发电机、太阳能电池和相变材料等储能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最后,对石墨烯基纤维在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展望。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吴忠帅研究员/冯亮研究员 Small:多功能二维介孔聚苯胺/石墨烯锌离子微型电池及其集成微系统
由于聚苯胺是一种灵敏的气体传感材料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将其同时作为微型锌离子电池的正极和NH3传感的活性材料,构建了锌离子微型电池-气体传感器集成化的微系统。以掩模版辅助抽滤法将微型电池和传感器成功集成于同一平面基底上,实现了模块兼容的性能,同时简化了加工过程。该传感器再NH3浓度为20 ppm时,具有123%的高灵敏响应性。该集成微系统在不同的弯曲角度下表现出良好的点击稳定性和对NH3稳定的相应特性。
-
大连化物所《Small》:多功能介孔聚苯胺/石墨烯纳米片,用于锌离子微电池和气体传感器
本文报道了一种软模板策略,可控制制备二维 mPANI/G 纳米片作为平面集成系统中无枝晶锌阳极和锌离子微电池和NH3传感器的三功能活性材料。这项工作揭示了二维聚合物材料在集成微系统中的多种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大大简化制造工艺。
-
高性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团队联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在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研制方面取得进展。
-
中科院电工所《AFM》:二维石墨烯/MnO异质结构可实现高性能柔性固态锂离子电容器
总之,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界面工程路线,将 卷心菜状MnO纳米锚定在3D rGO“土壤”内,作为 LICs 的优良阳极。这项工作为具有高能量/功率输出的柔性 LIC 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且可扩展的基于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的电极设计策略。
-
东北大学《EEM》:石墨烯互穿锌杂化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
综上所述,通过rGO纳米片在泡沫锌骨架上的界面组装,以及随后的机械压缩和干燥过程,开发了一种长期的无枝晶GiZn杂化箔阳极。与市售锌箔相比,所制备的GiZnhybrid箔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与电解质的润湿能力,从而降低了界面电阻。重要的是,GiZn杂化箔可以诱导锌的均匀形核和水平生长,并抑制可能的副反应,此外GiZn阳极还与MnO2基阴极组装,并实现了增强的电化学性能。因此,这种2D纳米片互穿锌箔阳极的策略将为合理设计先进的ZIB提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