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
黑龙江大学,最新JACS!
通过在小尺寸的氮化钨/还原氧化石墨复合材料上外延生长了负载量仅1.4 wt%的Pt纳米颗粒,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抗CO毒化的催化剂(Pt@WN/rGO)。其中,WN可以调节Pt的电子结构,改善CO的吸附和并促进随后的氧化,这增加了氢氧化的可用活性位点,显著提高了Pt的CO耐受性。对于酸性HOR,催化剂的质量电流密度达到了3060 A gPt-1,即使在1000 ppm的CO存在下,也能保持98.2%的高活性。
-
【有机】厦门大学JACS内封面:制备全氟纳米石墨烯,开辟纳米石墨烯边缘氟化新方法
近日,厦门大学张前炎教授团队摆脱了传统氟化石墨烯制备方法的限制,采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策略,包括氟的预安装、10重Suzuki-Miyaura偶联和剧烈的Scholl反应,精准合成了外围十氟代和全氟代的扭曲纳米石墨烯DFWNG和PFWNG,成为首例成功制备具有完整π共轭结构的边缘多氟/全氟代的纳米石墨烯。
-
厦门大学《AM》:通过3D激光诱导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增强磁响应式电子人造肌
研究报告了一步式超快激光直接图案化方法,该方法可轻松合成由三维石墨烯框架内独特的钴磷共掺杂核壳异质结构衍生的电和磁活性电极材料,用于实现双模响应的电离子致动器。
-
九章算AM解读【生物】厦门大学:激光诱导石墨烯纳米异质结赋能增强型电磁响应人工肌肉
该团队致力于通过激光诱导方式快速制备改性石墨烯,进而提升致动器电极侧性能,并结合其开发潜在用于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生物支架。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用间隙增强拉曼光谱揭示石墨烯基非水电化学电容器的储能机制
研究了基于层数的石墨烯的吸附离子和电容曲线的电势依赖性构型。随着层数的增加,石墨烯的性质从类金属性质转变为类石墨行为。充电机制从单层石墨烯中的co离子解吸转变为少数层石墨烯中的离子交换主导。面积比电容从64增加到145 F·cm–2归因于对离子堆积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电化学性能。此外,揭示了双(氟磺酰基)酰亚胺锂在石墨烯/电解质界面的四甘醇二甲醚([Li(G4)][FSI])中的电位依赖性配位结构。
-
厦门大学张峰AOM:用于光电逻辑门的高性能SiC/石墨烯紫外可见双波段光电探测器
目前SiC/石墨烯异质结探测器存在响应度及探测率较低、响应速度较慢的情况。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在器件中引入光栅结构及非对称电极,降低器件暗电流,提升了器件的响应度、探测率及响应速度等性能。
-
【物化】理论光谱计算和实验测量合力揭示石墨烯-水界面的微观结构
石墨烯与水及水性电解质接触的界面在许多技术应用中都极为重要,这些应用包括海水淡化、能源存储与转换、化学感测、生物感测以及电催化等领域。理解石墨烯如何影响水分子的结构,例如其取向和氢键网络,如图1a所示,是掌握这些系统工作机制的关键。
-
Angew. Chem. :逐步脱氢环化构筑螺旋含五-七元环纳米石墨烯
该工作通过逐步的[6]螺烯脱氢环化过程,实现了可控合成含有五-七元环螺旋纳米石墨烯,并且发现五-七元环的引入可有效的调控其电化学和光学性质,尤其能显著增强其CPL性能。该工作为含有五-七元环螺旋纳米石墨烯的设计和构筑提供了参考。
-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原位制备具有优异析氧反应性能的超薄Co(OH)2-CoO/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杂化物
我们在此报告了一种方便的静电吸附辅助溶剂热方法,用于原位制备超薄Co(OH)2-CoO/氧化石墨烯纳米片杂化物(标记为Co-O-H NSs/GO-x),作为碱性介质中OER的高效电催化剂。
-
JACS:可溶性纳米石墨烯C222用于协同光动力/光热治疗
厦门大学谭元植教授和楚成超教授通过引入垂直于石墨烯平面的外周取代基,有效地破坏了层间堆叠,使得C222具有良好的溶解度。
-
厦门大学《ACS AMI》:通过激光诱导石墨烯轻松且经济高效地制造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柔性湿度传感器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 LIG 的简便而经济的方法,用于制造具有出色灵敏度和快速响应时间的柔性湿度传感器。
-
嘉庚创新实验室访问学者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4年,诺沃肖洛夫院士与厦门大学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正式协议,以“荣誉杰出教授”身份加盟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自己的“厦大之旅”。同年,厦门大学成立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由诺沃肖洛夫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016年,厦门大学正式敦聘诺沃肖诺夫院士为“名誉教授”(终身荣誉),启动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建设(即嘉庚创新实验室前身)。在嘉庚创新实验室成立前期,诺沃肖诺夫院士亲自参与了实验室研发基地能源材料大楼的设计。
-
广工李运勇和厦大张桥保教授eScience:致密MXene和石墨烯双封装Sb复合负极实现高面容和高体积容量储钾性能
该工作设计了一种Ti3C2Tx MXene和石墨烯双封装Sb负极结构,具有3.1 g cm-3的高密度,和1560 S m-1的高电导率。该HD-Sb@Ti3C2Tx-G负极实现了大体积容量(0.1 A g–1时为1780.2 mAh cm–3)和高面积容量(31 mg cm-2时为8.6 mg cm–2)以及优越的容量保持率(0.5A g-1循环500次后为82%)。DFT计算表明,HD-Sb@Ti3C2Tx-G的吸附能远低于纯Sb的吸附能,这大大加快了K+的合金化过程。该工作为设计高体积容量和高面积容量的储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
蔡金明、卢建臣团队在纳米石墨烯磁性演变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探究长度因素对蒽烯的磁性基态演化的关联,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前驱体分子,成功构筑了不同长度的蒽烯,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2-蒽烯在费米面附近无磁响应,基态为无磁性;3-蒽烯存在因自旋翻转的非弹性隧穿过程,基态为反铁磁性;4-蒽烯及更长的蒽烯在费米面附近存在近藤共振峰,基态为双重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