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周震教授来南京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主任、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教授应邀12月8日来南京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于当天下午在新化学楼226会议室作了题为“Materials Innovation for Energy Storage via Computations”的学术报告。
-
南开大学研制开发石墨烯锂二氧化碳电池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储能体系——可充电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方面,最近取得重要进展。该校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被国际顶级期刊选为热点论文,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的资助。
-
南开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光动”石墨烯材料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和物理学院田建国教授的联合科研团队通过3年的研究,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石墨烯材料。该材料可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光源照射下驱动飞行,其获得的驱动力是传统光压的千倍以上。该研究成果令“光动”飞行成为可能。
-
南开研究“可呼吸”电池获进展 首次以石墨烯用作空气电极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储能体系——可充电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首次将石墨烯用作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空气电极,以金属锂作负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
通讯:周启星:一位环境学者的“美丽中国”梦
在石墨烯的健康与生态风险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刊物《ChemicalReviews》(化学评论IF=45.661)上发表,这是中国环境界迄今在这一国际顶级刊物发表的第1篇论文。周启星一直“操心”着几件事:推动国家层面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系统研究,为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尽早制订积累科学支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新型材料石墨烯的健康与生态风险研究。污染土壤修复问题,周启星最为关心,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呼吁各方重视。
-
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有了雏形 能连续充放电20次以上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发现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这种电池以石墨烯用作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空气电极,以金属锂作负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
南开一课题组研究“可呼吸电池2.0”获进展
记者14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储能体系-可充电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首次将石墨烯用作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空气电极,以金属锂作负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
南开一课题组研究“可呼吸电池2.0”获进展
记者14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学院周震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储能体系-可充电锂二氧化碳电池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首次将石墨烯用作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空气电极,以金属锂作负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
陈永胜高调做事科技报国
11年来,陈永胜在碳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等国际前沿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发明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宏量制备方法,开发了基于碳纳米材料和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新型绿色能源器件。
-
中国科学家利用纳米技术“光测”癌细胞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田建国、刘智波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折射率的灵敏度与石墨烯的层数有极大关系,并且层数有一个最优值。通过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课题组不断控制石墨烯的层数,最终制出厚度为8个纳米的石墨烯材料,其折射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最高。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现有报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