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科研团队攻关世界级难题取得突破 让“光动”飞行成为可能
实验发现,光源的波长与石墨烯材料产生的驱动力成反比,即波长越短,材料产生的驱动力越大。“这是我们了解到的,迄今为止科学界第一次用光推动一个宏观物体并实现宏观的驱动。”陈永胜说,“通过计算,500公斤的负载,如果利用基于这种石墨烯材料制备的驱动帆板,理论上获得的驱动力至少能使其达到0.09米每秒的加速度”。
-
柔性芯片中石墨烯的应用
GO薄膜中超级电容器的3D空间工程还可以降低整体芯片设计的复杂性,改进单位面积内多个超级电容器的集成。更重要的是,这些一体化超级电容器可以在不同的弯曲状态下保持其电化学特性。因此,该方法的普遍性和易用性有望实现设计基于石墨烯的高性能储能装置。
-
黄毅: 践行南开精神,服务国家需求
从2006年开始,黄毅开始了石墨烯的合成和隐身材料应用等研究。“那是我学术生涯最困难的时期,石墨材料当时还不为大众所认可,有观点认为石墨烯本质上就是石墨,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申报项目时也曾受到质疑。”
-
首款石墨烯“太空海绵”高温1000℃低温-269℃都能“扛得住”
据南开新闻网报道,经过多年持续攻关,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团队联合美国莱斯大学,于2019年4月份研究制得了一种新型三维石墨烯材料。该材料能够承受4K(约-269℃)到1273K(约1000℃)的温度区间,且能够保湿良好的稳定性和高弹性,有望成为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的“太空海绵”。
-
南开化院研制耐温抗寒石墨烯材料
陈永胜团队研制的三维石墨烯材料,由无序排列的单层石墨烯片通过共价键化学交联而构成,在低至液氦温区的极端低温条件下具有与室温下相同的力学性能,包括高度可回复的超级弹性、不变的杨氏模量、近零泊松比以及出色的抗疲劳性能。
-
太阳能电池迎来商业化“黎明前夕” 南开大学陈永胜团队引领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向太阳要能源
2007年,他们开始相关研究的时候,整个领域都处于低谷,光电转化效率只有5%左右,最重要的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研究国内当时甚至还是空白。从5%到17.3%,成就这个跨越故事的,是那份“向太阳要能源”的坚定和那份瞄准瓶颈求突破的勇毅。
-
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团队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领衔完成的“面向能源转化与存储的有机和碳纳米材料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陈永胜、万相见、黄毅、田建国、王成扬)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锂电池“长寿”密码找到
南开大学梁嘉杰、陈永胜教授课题组与江苏师范大学赖超课题组合作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优化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银纳米线—石墨烯三维多孔载体,并负载金属锂作为复合负极材料。这一载体可抑制锂枝晶产生,从而可实现电池超高速充电,有望大幅延长锂电池“寿命”。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墨烯宏观体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及其在光电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中期总结
8月15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石墨烯宏观体材料的宏量可控制备及其在光电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项目在南开大学召开项目中期总结会。
-
新型传感器可精确“读懂”人体微表情
梁嘉杰课题组利用富勒烯、金属银纳米线、氧化石墨烯等多种纳米功能材料的协同效应,通过在刚性的具有层状结构主体材料中引入摩擦系数低的客体材料来提高主体材料柔性,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的难题。
-
石墨烯超表面实现深亚波长动态调控高阶异常反射
近期,南开大学陈树琪研究团队通过在金层上对石墨烯十字结构进行排列设计,实现了高阶异常反射和超高阶涡旋光束。
-
南开石墨烯柔性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取得进展
近期,南开大学牛志强研究团队结合原位复合和金属还原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自支撑柔性石墨烯/硫纳米复合薄膜,石墨烯连续的网络状结构不仅为离子和电子传输提供了有效途径,还可以有效吸附多硫化物并抑制其溶解。
-
欣旺达布局石墨烯领域 并拟设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国内锂电池模组制造商——欣旺达今天公告,公司与南开大学签署了《技术开发合作合同》,双方就“石墨烯等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材料及其关键技术”项目事宜进行全方位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双方共建“石墨烯新能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等。
-
欣旺达进军石墨烯 投资1亿设立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欣旺达与南开大学签署了《技术开发合作合同》,双方就“石墨烯等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材料及其关键技术”项目事宜进行全方位合作 ,引领石墨烯等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材料和关键技术在电池相关领域的推广和使用。
-
中美科学家首次研获单原子厚度“硼烯” 洞开二维硼世界
继石墨烯之后,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具有优良特性的二维材料。元素硼因是碳的“近邻”而成为首要目标。然而,硼烯并非自然存在,只能人工合成。科学家对硼烯的理论结构预测已逾10年之久,但从未成功合成。即便有个别的薄膜等样品,也由于其结构异常复杂而难以表征。因此,硼烯的制备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及材料物理界公认的世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