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Appl. Surf. Sci.》|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NiFe/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辐照缺陷演化机制研究
该研究建立了具有石墨烯界面的NiGr模型,并创建了具有不同Ni-Fe原子比的FeNiGr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CSA的抗辐照性能及其机制。通过级联碰撞模拟了在实际条件下晶格原子的迁移,以研究辐照诱导缺陷的消除和重组机制。采用缺陷插入方法模拟了大量缺陷的演化,以研究长期辐照下微观结构的变化。同时,进行了能量计算,以解释抗辐照性能的机制。
-
前沿院新型石墨烯电双层晶体管工作发表于Adv. Funct. Mater.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团队刘衍朋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一种高品质石墨烯/磷烯双栅极晶体管(electric double-layer transistor),详细研究了石墨烯电双层晶体管的输运特性,对比微观能谱,构造了电双层晶体管的场效应模型,并观察到了电荷转移量子霍尔效应,不仅为晶体管设计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介电材料选择打开了新视野。
-
南航朱孔军团队: 简便工艺快速制备高性能 Li₃VO₄@rGO 负极材料
该工作采用的匀速旋转溶剂热法与加入的石墨烯纳米片协同作用使得制备的 Li3VO4 晶粒尺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这不仅缩短了 Li+ 的扩散路径,而且为 Li+ 的脱嵌提供了额外的活性位点。此外,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从而加速了反应动力学并提高了材料的比容量。
-
Nano Res.[器件]│台国安教授课题组:硼烯-石墨烯异质结的制备及其高效宽带光电探测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台国安教授课题组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成功原位制备出硼烯-石墨烯异质结,首次构筑了硼烯-石墨烯异质结(B/Gr)基宽波段光电探测器,展示出其在光电探测器件上的应用潜力。
-
南航彭生杰AM:氧空位和氧化还原石墨烯共同提升钙钛矿氧化物的氧还原反应性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彭生杰等人制备了被还原性氧化石墨烯涂层包覆的富氧多孔钙钛矿氧化物(CaMnO3)纳米纤维(V-CMO/rGO)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作为锌-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催化剂,并且结合测试结果还有力地证明了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
Nano Res.[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团队:超薄石墨烯/磷烯异质结构中的赝铁电效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郭万林院士团队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超薄石墨烯/磷烯(G/BP)异质结构中的赝铁电现象。提出了一种激子相关的机制,类铁电滞回线可以用G/BP异质结构中依赖于外场指向的双极性和各向异性的协同作用来解释。赝铁电行为将有助于解释基于G/BP器件的实验结果,并探索其在记忆或突触器件中的应用。
-
特定角度的大片双层石墨烯面世,北大校友采用“预堆叠衬底”策略,推动转角二维材料的大面积可控制备
利用“预堆叠衬底-角度复制单晶生长”策略,研究团队精准制备了具备角度设计功能的厘米级双层转角石墨烯(精度<1°),为未来转角电子学规模化集成应用提供了材料定制路线。
-
南航《JMS》:面对面法在介电基板上直接制备清洁度提高的石墨烯薄膜
利用DBC陶瓷板面朝下,可以在DBC薄膜上首先合成石墨烯薄膜。陶瓷板上的铜会在高温下熔化,石墨烯薄膜会直接附着在目标基板上。一步制备过程简单快捷。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方法可以制备厘米大小的高清洁度石墨烯薄膜。制备的石墨烯薄膜的迁移率约为 6400 cm2 ·V -1 ·S -1。作者相信这种方法将为在介电基板上合成石墨烯薄膜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
南航《ACS AEM》:利用PECVD法在基板上合成垂直石墨烯纳米壁,作为高效EMI屏蔽材料
在这项工作中,证明了通过 PECVD 方法在基板上直接生长 VGN。这些发现为开发用于 EMI 屏蔽(包括数据通信、微电子设备和航空航天)的 VGN 及其复合材料铺平了道路。
-
JACS:石墨烯网负载高暴露Fe−N4位点高效酸性ORR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Wei Xia,Jing Tang,南京航空航天大学Jianping He,早稻田大学Yusuke Yamauchi利用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网(NGM)作为理想的基质,用于固定、稳定和分散具有明确Fe-N配位结构的铁酞菁(FePc)分子。
-
ACS AMI | 近室温制备垂直石墨烯纳米墙与电子器件热管理应用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鸿烈教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吴天如副研究员,以及山东大学蒋妍彦教授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合作发表了近室温条件下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制备垂直石墨烯纳米墙的研究。本文基于所观测到的衬底温度对石墨烯生长取向的诱导效应,进一步探究了近室温条件下垂直石墨烯的生长机理与热管理应用。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建新副研究员课题组综述:石墨烯自供能传感系统
本文从自供能器件的基本能量转化原理出发,介绍了石墨烯在电化学、光伏、摩擦电、水伏以及热电、压电、热释电等多种供能类型的自供能传感器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基于石墨烯的自供能传感器件的未来发展、挑战和前景。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超越含氧官能团的贡献,重新审视还原氧化石墨烯在锌离子电容器中的储能机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窦辉教授与南京工业大学孙庚志教授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正极材料构建高效锌离子电容器,并根据电荷存储能力和电化学动力学优化rGO的表面化学性质。
-
南航 郭万林&仇虎团队《ACS Nano》:综述-石墨烯和其他2D材料纳米孔:测序十年之旅
在这篇综述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仇虎团队研究讨论了利用二维材料构建的纳米孔进行DNA传感的实验和计算研究的关键进展。重点关注离子电流和横向电流测量方案。一步分析了2D材料纳米孔向DNA测序发展的挑战,重点是降低噪音水平,减缓DNA易位,并抑制孔内的DNA波动。最后,概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可能加快2D材料纳米孔DNA测序概念验证的出现。
-
在晶圆级绝缘衬底上直接生长高品质石墨烯,并制成高性能水伏发电器件 | NSR
制备决定未来,石墨烯要真正走向应用,在介电衬底上直接生长高品质石墨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缺乏衬底的催化活性,直接生长的石墨烯往往存在结晶品质低、缺陷多、层数均匀性差等问题,晶圆级绝缘衬底上石墨烯的直接生长仍存在巨大挑战。远程金属催化等传统金属催化方法存在无法放大、金属残留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