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
解决企业急难愁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干字当头,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00万倍显微镜下,高温烧制的金属衬底上“长”出一层透明的石墨烯。走进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二维新材料实验室,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专家团队与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试制全新的石墨烯二维材料。公司负责人潘栋杰介绍,从企业先行先试到引入高校院所人才进行产学研合作,从成立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到与科研端、市场端组建创新联合体,“全省的优势科技力量为我们提供坚实支撑”。
-
物理化学学报 | 南京大学田玉玺、徐伟高教授团队:不同层数石墨烯光热显微成像
本文利用光热显微镜对比研究了石墨烯薄片在不同光热介质(空气、甘油)中随厚度变化的光热特性,发现了在两种介质中光热信号强度与样品厚度之间均存在非线性依赖关系。相比于空气介质,甘油介质中光热信号强度具有更高的对比度,且随着厚度增加表现出非单调变化。该研究提供了不同介质环境中不同层数石墨烯光吸收和热弛豫特征的详细细节信息,相关研究结论将为层状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热学性质研究提供依据。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南大梁世军、缪峰团队首次实现基于拓扑边界态的类脑计算
通过构筑双侧对齐的魔角石墨烯器件,观测到电子型铁电性与陈绝缘体的共存,提出并验证了噪声免疫的类脑计算方案。通过精准控制栅压脉冲的幅值,研究团队不仅能够在不同陈绝缘态之间进行选择性非易失切换,而且在同一个器件中实现了1280个准连续的铁电态。进一步,研究团队利用陈绝缘态的量子化电导作为权重,首次展示了铁电陈绝缘体器件在具有噪声免疫特性的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应用潜力。
-
一种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筋撑石墨烯泡沫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筋撑石墨烯,可以直接用作锂硫电池的硫宿主。筋撑膜结构不仅提高了导电性,而且提供了大的反应界面,提高了硫的利用率。互联的石墨烯网络促进了电子传输。缺陷增强了碳与硫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反应动力学,抑制了穿梭效应。因此,S/SG-1400复合正极在4 C时可提供857 mAh g−1的高倍率容量,在2 C下循环500次后仍保持66%的容量。这项工作考虑到无粘结剂电极结构和低成本材料,S/SG正极被认为有利于Li-S电池。
-
“墨园学堂”第三十六讲开讲!南京大学胡征教授、西湖大学李秋珵博士应邀作报告
3月18日,“墨园学堂”第三十六讲在金烯厅火热开讲。本期“墨园学堂”邀请到南京大学胡征教授和西湖大学李秋珵博士作为主讲嘉宾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员工带来精彩报告,吸引了院司各部门人员纷纷到场学习并参与交流探讨。活动由BGI院长刘忠范主持。
-
基于纳米金属阵列天线的石墨烯/硅近红外探测器
本工作采用金纳米金属低聚体超构表面作为石墨烯/硅(SOI)近红外探测器的天线,实现了光响应度2倍的增强。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研究了低聚体超构表面光电耦合效率的动态过程,为提高光电探测效率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
南京大学姚亚刚等:消除纳米片褶皱后的高导热/高强度石墨烯基复合膜,成功用于冷却柔性LED屏幕和智能手机
南京大学姚亚刚教授课题组通过对具有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的石墨烯纳米片/芳纶纳米纤维(GNS/ANF)复合水凝胶网络进行平面内拉伸,抑制了石墨烯纳米片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毛细作用力导致的向内收缩,消除了石墨烯纳米片的褶皱并使之在平面内高度取向排列,从而产生了快速的面内热传递通道。
-
南京大学Yagang Yao等–Fe3+配位实现热管理的高性能石墨烯生物复合材料
本研究通过蒸发诱导的自组装和随后的Fe3+交联策略,提出了一种由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和石墨烯纳米片组成的高性能石墨烯生物复合材料。
-
Nat Commun:晶圆级石墨烯基范德华超晶格的堆叠转移
这种堆叠转移方法可以促进基于石墨烯的范德华超晶格的制造并加速功能器件的应用。
-
长沙理工大学/南京大学J. Phys. Chem. Lett.: Gd插层石墨烯中折叠Dirac锥的观察
根据研究结果,Gd插层石墨烯中的复制Dirac带在超过30 K的临界温度后就会消失,并且可以通过钾吸附来抑制。复制Dirac带的调制主要归因于残留的冷冻气体,其在低于30 K的温度下可以作为谷间散射的来源。这项研究结果突出了重掺杂石墨烯中隐藏类Kekulé相的持久性,丰富了目前对其复制Dirac费米的理解。
-
南京大学《AMT》:多功能紫外激光诱导石墨烯柔性人工感觉神经元
总之,提出了一种基于LIG的可行且可定制的模式化方法,以及构建灵活的神经形态感知系统的基本组件。得益于上述LIG的多功能性,构建了应变响应型人工感觉神经元,该神经元能够以生物学上合理的方式进行应变传感。这种紫外线诱导的LIG的演示为灵活的神经形态感知系统提供了多功能和有效的工具,这也可能促进生物电子学、软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
29岁博导,32岁杰青,33岁长江,刚发Nature,今日再发Nature Nanotechnology
王欣然博士在石墨烯纳米材料及电子器件方面攻克了诸多国际难题。而石墨烯应用于集成电路的一个最大问题,在于它不是半导体。2008年,王欣然与合作者经过反复持续的探索和实验,大胆提出了使用化学方法合成10nm以下的石墨烯纳米带半导体,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互补型高开关比石墨烯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并长期保持开关比的纪录;与合作者共同发展了多种方法合成石墨烯纳米带;利用高质量的纳米带材料,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石墨烯纳米带有望制造下一代自旋量子器件。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 在原子世界里“搭积木”(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搭积木并不稀奇,但在原子世界里“搭积木”却令人难以想象。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一间实验室里,在一台改装过的显微镜下,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缪峰将石墨烯、氮化硼、硫化钼等透明的原子片层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如同一本薄薄的书。
-
【氮化硼】Small:一种三元自催化体系高效制备高品质的BNNTs
液态W-B-Li直接氮化可高效催化生长高品质的BNNTs。实验和理论分析均表明Li成功嵌入到W2B5晶格间隙中,且发生B-Li作用,从而实现VLS生长。这种三元自催化生长可扩展到含有三元素的金属盐,氧化物,单质的任意组合中。深入分析体系的作用机制可使得更多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金属应用到材料制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