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
-
重大突破!华理在Science发表光伏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从而实现两者的高均匀度、多功能性集成。由此,一个新型太阳钙钛矿电池器件形成。得益于石墨烯出色的机械性能和聚合物的耦合效应,钙钛矿薄膜的模量和硬度提高了两倍,并显著限制了在光照条件下的晶格动态伸缩效应。
-
石墨烯做“筛子”,海水淡化更高效
该项目由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方海平团队研发,目前其科研成果——便携式海水淡化器已成功落地。这款海水淡化器外形和尺寸类似保温杯,重量不到1公斤,可为使用者提供超过1周的淡水。这款形似保温杯的海水淡化器原理并不复杂。它的内部采用了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从而在有效阻挡并过滤盐离子的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
东方七日谈|走近科学大咖,我们听到了什么
因为对石墨烯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安德烈·盖姆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谈到这个发现时,盖姆说,科学不是魔法,需要用时间去创造奇迹。此次的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方海平教授团队的成果“杯子淡化海水”,正是采用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实现了这一“奇迹”。
-
石墨烯杯子淡化海水,鲁滨逊、少年派不愁了,获奖大户囊括15项上海科技大奖
那么,“杯子淡化海水”的奥秘是什么?其实,原理很简单——它内部采用了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能够有效阻挡并过滤盐离子,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
华东理工大学方海平Carbon:基于简单超声混合技术实现的石墨烯氧化物电荷转移掺杂用于高响应性光电探测器和高效图像提取的创新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电荷转移掺杂策略。他们通过将石墨烯氧化物(GO)悬浮液与2,3,5,6-四氟-7,7,8,8-四氰基喹啉二甲烷(F4TCNQ)简单混合,并结合超声波处理,成功制备了F4TCNQ-GO复合薄膜。这种复合薄膜在650纳米波段的光响应性达到了惊人的1.57 × 10^3 A/W,超越了过去十年中报道的大多数基于GO/石墨烯的光电探测器。
-
文献速递|华东理工大学SPT:LaCO3OH与N、S共掺石墨烯对过硫酸盐的活化作用,用于降解左氧氟沙星
本研究采用煅烧法和水热法结合制备了LaCO3OH与N、S共掺杂石墨烯(LCOH/GNS),该催化剂可高效降解左氧氟沙星(LVX)。
-
【NCM封面文章】华东理工大学乔文明团队:聚酰亚胺辅助制备高定向石墨烯基全炭泡沫及其在导热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定向冷冻和热退火方法预先构建各向异性的三维对齐石墨框架PG,然后浸渍PDMS,制备出了具有优异面外导热性能的PDMS/PG复合热界面材料。通过改变WPAA浓度和GNs的用量来调控PG的结构和密度。
-
华东理工大学《Carbon》:改性石墨烯薄膜粉末废料,用于再制备高导热柔性石墨散热器
研究首先利用聚多巴胺(PDA)对粉碎的大尺寸石墨纳米片(GNs)粉末下脚料进行表面改性,得到GNs@PDA。然后将 GNs@PDA 与氧化石墨烯(GO)片混合,通过自组装制备出石墨烯/GNs@PDA(G/PG)复合薄膜。石墨化后,石墨化的 PDA 通过共价键将 GNs 与衍生的石墨烯 “焊接 “在一起。
-
Rare Metals 华东理工大学陈庐阳:三维氮掺杂石墨烯上合成蜂窝状MoCo合金电催化剂应用于高效析氢反应
研发高效的电催化剂可以显著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和提高转化效率。本项工作以MoCo双金属氢氧化物作为前驱体,在三维(3D)氮掺杂多孔石墨烯衬底上合成了蜂窝状多孔MoCo合金(Mo0.3Co0.7@NPG)。
-
上海交大王世勇、华理刘培念/李登远课题组 JACS:氮掺杂纳米石墨烯结构中的关联量子磁性
该工作聚焦在量子材料前沿领域,利用交叉学科的方法,首次在固体表面实现了类咪唑分子的[2+2+2]环三聚化反应,在单个自旋精度下,对异元素掺杂的量子磁体中关联量子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论与实验能够很好地符合。所建立的合成方法为在扩展的纳米石墨烯网络中实现新的量子相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
Nat Commun:石墨烯基材料出乎意料的高效离子解吸
近日,宁波大学Liang Chen,华东理工大学方海平,Yizhou Yang通过添加少量的Al3+实验证明了离子在磁性石墨烯氧化物(M-GO)上的快速高效解吸。
-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Shanshan Liang等–基于小薄片还原氧化石墨烯膜的超高纳滤性能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展示了小薄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S-rGO)膜的可行性,以创建更有序的二维(2D)层流通道用于纳滤。
-
卢云峰AEM:一种基于封装在两亲性石墨烯管内的Sn4P3高性能钠离子负极
这种两亲性GT由内亲水的石墨烯管(掺氮)和外壁疏水的石墨烯管(未掺杂)组成,保证了Sn4P3纳米颗粒在GT内的有限生长和对纳米颗粒体积膨胀的有效调节。GT分散在含有锡前驱体的水溶液中,该前驱体允许溶液渗透到亲水管中。随后的水热处理将前驱体转化为SnO2,从而形成了在管内生长的SnO2纳米颗粒的GT复合材料。值得注意的是,SnO2纳米粒子也可能在GT外部和溶液中生长,但通过清洗和过滤,这些纳米粒子可以很容易地去除,从而形成具有良好封装SnO2纳米粒子的GT复合材料。最后,将被包裹的SnO2经过磷化处理转化为Sn4P3,形成Sn4P3/GT复合材料,而Sn4P3被限制在GT中。
-
上海海事大学《ACS AMI》:基于银纳米线/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低温可穿戴应变传感器
上海海事大学Shicong Niu(第一作者)、常雪婷教授/Shibin Sun/华东理工大学高阳(通讯作者)等研究人员研究提出了一种低温可穿戴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将银纳米线/石墨烯 (Ag NWs/G) 复合材料结合到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 聚合物中来构建。
-
热还原氧化石墨烯膜中意外的锂选择性吸收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选择性提取Li+的方法,解决了当前锂资源开发工艺上的局限性,为还原氧化石墨烯膜在盐湖提锂和废弃锂离子电池浸出液中回收锂等领域的应用,建立了开创性的道路,并为锂资源及其它金属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