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
Nature | 北京大学孙庆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何林团队共同揭示石墨烯基人工原子中的轨道杂化
在研究的实验中,这些混合轨道在实际空间中直接可视化,并且通过数值计算和解析推导都可以很好地再现。本文的研究为设计无法通过实验在真实原子上获得的人造物质开辟了一条途径。此外,所得结果启发了不同系统中量子态的渐进控制。
-
【Nat. Commun.】利用石墨烯量子点实现不同耦合强度的相对论性人工分子
北京师范大学何林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的孙庆丰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针尖操纵技术,实现了在纳米级精度上连续调节两个石墨烯/硒化钨异质结量子点(GQDs)之间的距离,从而系统的研究了从相对论性人工原子到相对论性人工分子的耦合过程。
-
【Nat. Commun.】北师大团队发现三层转角石墨烯莫尔准晶中广泛存在的平带
该工作的实验测量与理论模拟均表明莫尔准晶样品的结构与电子态的分布在超莫尔不同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理论计算表明,该体系中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在不同填充下,长程相互作用势在实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所有这些新奇特性预示着该体系中可能存在丰富的强关联物相。
-
Nano Lett. | 跨膜石墨烯作为电子隧道调节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构建跨膜电极的方法,利用石墨烯微片通过简单孵育即可自发稳定地穿透细胞膜,无需复杂的修饰或预处理。由于石墨烯的跨膜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可以作为电子流动的跨膜隧道。
-
北京师范大学杨禹CEJ:基于自组装石墨烯氧化物/聚偏氟乙烯膜的石化废水增强处理技术研究
本研究开发的GO/PVDF层状膜在石化废水处理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不仅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而且具有优异的抗污染能力和长期稳定性。通过优化的LBL组装方法和EDA交联技术,GO/PVDF膜成功实现了对低分子量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选择性分离。此外,研究还发现,适当的化学清洗和超声清洗的结合使用,能够有效恢复膜通量,同时最小化对膜结构的损害。
-
柯贤胜老师课题组:纳米石墨烯稠合的扩展碳杂卟啉分子镊子
该工作首次将纳米石墨烯引入到卟啉内核,实现了纳米石墨烯与卟啉体系的真正“融合”。
-
Nano Res.[催化]│北京师范大学卞兆勇教授课题组:识别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关键氮物种
北京师范大学卞兆勇教授课题组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NG)中氮的状态对分子氧转化为过氧化氢(H2O2)的促进作用。
-
Nano Lett.:低角度扭转双层石墨烯中局部亚角度晶格旋转的实空间成像
北京师范大学何林教授团队报道了通过在上层引入小周期的莫尔超晶格,利用莫尔的放大效应,直接在实空间成像了小转角双层石墨烯由于重构导致的局域晶格旋转,为研究范德华体系的结构重构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除此以外,他们发现下层小转角石墨烯中的局域晶格旋转还周期性地调制了体系的能带结构,这就意味着晶格重构不仅对结构有影响,对体系的电学性质也有很强的调制作用,相应结果得到了理论计算的支持。
-
PRL:石墨烯/ WSe₂异质结量子点中的分子塌缩态
前期,何林教授课题组与孙庆丰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在实验上证明构筑的石墨烯/WSe₂异质结量子点中同时存在ACSs和回音壁模式(WGMs,Klein散射引起的准束缚态)两种不同类型的准束缚态[8]。最近,两课题组再次通力合作,通过研究石墨烯/ WSe₂异质结量子点中的分子塌缩态发现ACSs的反键轨道态能转化成WGMs,揭示了ACSs和Klein隧穿效应内在深刻的关联。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利用紫外光刻技术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邹应全教授团队成功地利用光刻技术实现了固态图案化rGOQDs的高效电致发光。利用光固化离子液体(IL)单体的原位聚合和光引发剂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XBPO)对GOQD混合物的光还原制备了图案化的rGOQDs。在这个过程中,光引发剂不仅引发单体的聚合,而且同时把GOQDs光还原成rGOQDs。出乎意料的是,光诱导处理能有效地去除发光二极管表面缺陷,使发光二极管具有蓝移的荧光发射和更高的色纯度。更重要的是,LEDs是基于使用光刻技术形成的光致抗蚀剂图案成功构建的。这是第一次在有源发射层上制作基于rGOQD的单色LEDs和rGOQD/光刻胶图案。
-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Tiantian Wang等–在原子尺度上检测石墨烯中点缺陷的非磁性和磁性转换
通过在双层外延石墨烯/SiC(0001)上照射高能Ar离子产生磁性和非磁性点缺陷,并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q-Plus原子力显微镜(q-Plus AFM)研究它们的原子和电子结构。在dI/dV光谱中观察到磁性杂质的强Kondo共振峰,适用的Kondo温度为314 K。磁散射产生更强的准粒子量子干涉图谱。在原子尺度表征过程中观察到磁性和非磁性缺陷之间的结构转变,从而引起原子缺陷的磁转换。同时,使用力谱发现驱动转换的原子力为 22 nN。这一发现为原子尺度上的石墨烯缺陷工程设计磁逻辑器件铺平了道路。
-
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教师在国际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研究成果
在单层石墨烯中,贝里曲率只在狄拉克点是非零的,外加磁场的改变可以使电子在动量空间的运动轨迹从不包含狄拉克点转变为包含狄拉克点,贝里相位实现从0到π的跳变,见图1(a)和图1(b)。贝里相位的跳变使得量子点中电子能谱在大于临界磁场时多出一套受限能级,能谱中出现能级的跳变现象,此时能谱仍然保持谷自由度的简并,见图1(c)。
-
科学通报:反应釜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范楼珍教授、谢文菁教授等人将对水热/溶剂热反应釜的结构、高温高压工作原理、规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实际应用以及反应釜在纳米材料和聚合物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该研究成果以“反应釜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及应用”为题发表在《科学通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