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Nature Methods :超平整石墨烯/均匀薄冰支撑膜用于高分辨冷冻电镜成像
报道了新型超平整石墨烯电镜载网,破解了高分辨冷冻电镜表征中均匀薄冰的制备难题。该工作表明,超平整石墨烯/均匀薄冰支撑膜能显著提升冷冻电镜成像质量和效率,实现多种小蛋白(分子量小于70 kDa)的高分辨三维重构。
-
北京大学张锦院士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
博士后出站后可以推荐并优先择优录用至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合作单位,并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为政产学研联合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拥有全新的运营模式和人才激励机制,福利待遇丰厚,并优先享受国家和北京市各项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政策。表现优异的博士后有机会在工作期间出国学习,或者出站后推荐去国外优秀研究组继续深造。
-
山西大学韩拯教授最新《Nature Nanotechnology》!通过界面电荷耦合设计的石墨烯中的量子霍尔相
开发了两种不同的量子霍尔相,单层石墨烯中的朗道级在常规相中保持完好,但在界面耦合相中很大成都上失真。后一个量子霍尔相甚至在接近没有磁场的情况下也存在,随之而来的朗道量子化在位移场和磁场之间遵循抛物线关系。
-
王宏伟/饶燏/彭海琳研发新型功能化石墨烯,改善冷冻电镜优势取向问题
该研究合成了多种带有不同电荷性质基团(如氨基和磺酸根)的重氮盐分子,并利用这些重氮盐分子对CVD生长的石墨烯膜进行功能化修饰,进而获得带有不同电荷性质的石墨烯支撑膜。他们利用石蜡作为转移介质,将石墨烯支撑膜洁净转移到电镜载网上,用以冷冻电镜样品制备。
-
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与出门问问合作 研发碳基芯片测试平台
据悉,双方共同成立“未名湖项目”,项目目标是将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碳基芯片测试标准化,推出一套通用的碳基芯片测试平台,未名湖碳基芯片测试平台是一套通用的芯片测试系统,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将测试执行与控制部分设计成标准模块,针对不同的被测试对象搭配相应的扩展模块即可执行测试。
-
北京大学《Carbon》:PHP-石墨烯纳米带组装多孔金属碳,用于高比容量钠离子电池阳极
它在热、动态和机械上都稳定。作者发现它的金属量归因于 sp2杂化碳原子 p 轨道上的离域电子。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可逆重量和体积容量分别为787.53 mAhg-1和718.10 mAhcm-3,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低扩散能垒(0.04-0.30 eV)、低平均开路电压(0.26 V)和小体积变化(3.71%)。。这些电化学性能优于最近报道的负极材料,这表明PHP-石墨烯纳米带是一个有前途的构建单元,用于设计超越石墨烯和五氢石墨烯的新型碳负极材料。
-
ACS Nano:ReS2/石墨烯异质结气泡中应变和干扰协同调制的光电性质
通过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验证了ReS2/gr异质气泡中应变的连续变化和微腔诱导的光干涉。利用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研究了应变的ReS2/gr异质气泡和ReS2/gr界面的光生载流子转移行为,以及光照条件下光干扰引起的表面电位振荡。此外,利用方位依赖的反射差分显微镜(ADRDM)观察到ReS2/gr异质气泡的面内晶体取向转变和光学各向异性的调制,这可以归结为应变效应和干涉的共同作用。
-
北大刘忠范团队《AFN》:灌木状垂直石墨烯/镍铬合金线,用于类黑体辐射加热
总之,我们展示了一种创新且简便的方法,用于增强具有直接生长 BVG 层的传统金属合金加热丝的红外辐射。由于石墨烯层独特的灌木状结构,入射的红外光可以很好地被俘获,随后发生多次内反射和强吸收。此外,BVG层与Ni-Cr基体之间的强附着力以及高温下的结构稳定性赋予了BVG/Ni-Cr加热器令人满意的变形和热稳定性。坚固的BVG涂层将为增强金属合金的红外辐射性能以进行节能辐射热管理开辟新的机会。
-
特定角度的大片双层石墨烯面世,北大校友采用“预堆叠衬底”策略,推动转角二维材料的大面积可控制备
利用“预堆叠衬底-角度复制单晶生长”策略,研究团队精准制备了具备角度设计功能的厘米级双层转角石墨烯(精度<1°),为未来转角电子学规模化集成应用提供了材料定制路线。
-
Adv. Mater.:在硅晶圆上生长的准悬浮石墨烯
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苏州大学孙靖宇、Lizhen Huang、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腾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Wen Zhao等使用界面解耦化学气相沉积策略演示了在Si晶圆上无金属催化剂的准悬浮石墨烯生长。
-
物理学院薛建明课题组与合作者在基于离子束制备的可调离子选择性纳米通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利用离子束辐照成功制备了高品质石墨烯亚纳米孔,进一步设计并制备了一个多功能石墨烯异质纳米通道,由石墨烯亚纳米孔与锥形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通道构成。
-
Nature Commun:通过梯度表面能调制集成晶圆级超平坦石墨烯
近日,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彭海琳教授,国防科技大学Shiqiao Qin,Mengjian Zhu根据薄膜粘附理论,薄膜从一层到另一层的转移主要由各层表面能的差异决定,设计了一种具有梯度表面能分布的多功能三层转移介质。
-
北京大学彭海琳课题组《自然-通讯》:超平整石墨烯晶圆转移与集成光电器件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课题组与国防科技大学秦石乔、朱梦剑课题组合作,设计了一种梯度表面能调控(gradient surface energy modulation)的复合型转移媒介,可控调节转移过程中的表界面能,保证了晶圆级超平整石墨烯向目标衬底(SiO2/Si、蓝宝石)的干法贴合与无损释放,得到了晶圆级无损、洁净、少掺杂均匀的超平整石墨烯薄膜,展示了均匀的高迁移率器件输运性质,观测到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及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并构筑了4英寸晶圆级石墨烯热电子发光阵列器件,在近红外波段表现出显著的辐射热效应。该转移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它晶圆级二维材料(如氮化硼)的转移。
-
石墨烯,又一篇Nature Materials!
本文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策略来制备厘米级的任意扭角(精度<1.0°)的TBG。精确的角度控制是通过从两个预定位的单晶Cu(111)箔的角度复制形成Cu/TBG/Cu夹心结构来实现的,然后通过特定的等电势表面刻蚀工艺从该结构中分离出TBG。通过全面的表征技术(即光学光谱、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和光电流光谱),本文清楚地证明了扭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文的工作为大规模二维扭曲双层的设计和制备开辟了一条途径,从而为未来扭转电子学在大规模集成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刘忠范课题组、彭海琳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大面积石墨烯无损洁净转移方法
通过设计转移媒介的分子结构,在传统的转移媒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加入含羟基易挥发小分子,确保了石墨烯与目标功能衬底之间的共形接触,进而通过机械剥离方法实现了转移介质与石墨烯的分离,得到了洁净、完整的石墨烯表面,实现了大面积石墨烯薄膜无损洁净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