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Nano Res.│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孙禄钊课题组:碳纸叠层法快速批量制备石墨烯薄膜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碳纤维纸-铜箔交替放置的叠层结构,以用于石墨烯薄膜的快速批量制备。碳纤维纸具有轻薄多孔的特性,其作为间隔层,不仅可以防止相邻铜箔间的粘连,还可作为前驱体传质的天然通道,进而有效提升石墨烯的生长速度。
-
高校创新能力强,科技才能自立自强
北京大学多个团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光电器件装置、氮化镓半导体、高端医疗装备、麦类和蔬果生物育种、数字经济等领域瞄准国家需求推动创新型研究。
-
Nat Commun:通过可控保形接触实现无裂纹、污染和褶皱的二维材料的大面积转移
石墨烯和其他二维(2D)材料在各种基底上的可用性形成了大面积应用的基础,例如石墨烯与硅基技术的集成,这需要石墨烯在硅上具有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然而,2D材料仅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有限的原型衬底上产生。可靠的生长后转移技术不会产生裂纹、污染和褶皱,对于将2D材料层叠到任意基底上至关重要。
-
【解读】ACS Catal.:纳米金刚石/石墨烯混合物上完全暴露的铂团簇,用于有效的低温CO氧化
开发了一系列铂催化剂,由纳米金刚石/石墨烯(ND@G)混合载体负载单原子、完全暴露的团簇和不同铂负载的纳米颗粒,以揭示低温CO氧化活性之间的特殊关系和Pt−Pt配位数,探讨了低温CO氧化活性位点的局部结构。在惰性纳米碳载体上完全暴露的Pt团簇(0.5wt%Ptn/ND@G)作为一种活性物种,表现出优越的低温CO氧化活性和低活化势垒,这归因于近100%的Pt分散和拥有多个活性位点。
-
北京大学张锦院士团队综述:烯碳材料改性有机高性能纤维:制备、性能及应用
本文首先综述了烯碳材料改性有机高性能纤维的制备方式,包括烯碳材料的分散与功能化、烯碳材料对有机高性能纤维的改性方法,阐述了烯碳材料改性有机高性能纤维的力、电、热学等性能以及烯碳材料的增强机理,进而总结了烯碳材料改性有机高性能纤维的应用,并对其现存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
北京大学张锦院士团队综述: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应用进展
本文系统综述了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领域的应用进展。分别从一维纤维和二维薄膜的烯碳人工肌肉宏观表现形态出发,介绍了既作为结构材料,又提供了响应、驱动功能的烯碳材料在人工肌肉中的应用;从机电性能、可编程的响应形变以及传感功能三个方向,介绍了烯碳材料作为增强赋能相在人工肌肉材料中的功能性应用。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基于烯碳材料人工肌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北京大学《Nano Lett》:碳烯纤维-迈向下一代纤维材料
本文,北京大学张锦院士团队在《Nano Lett》期刊发表名为“Carbonene Fibers: Toward Next-Generation Fiber Materials”的论文,研究对碳纤维的结构、分类和设计策略进行了全面探讨,并总结了碳纤维制备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最后,该工作还发表了其对开发下一代轻质、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碳纤维材料的看法。
-
北大刘忠范课题组《AFM》:石墨烯薄膜的掺杂-在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研究进展
重点关注CVD石墨烯薄膜的掺杂,主要针对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应用。旨在全面了解与应用相关的掺杂性能,包括掺杂稳定性、掺杂均匀性、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电导率和光学透明度。综述目的还在于为CVD石墨烯薄膜的未来掺杂技术在各种应用中提供展望。
-
北京大学邵元龙课题组综述:湿法纺制石墨烯纤维:工艺、结构、性能与智能应用
本文系统综述了湿法纺丝制备石墨烯纤维的关键步骤,重点讨论了制备技术与石墨烯纤维结构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提升纤维性能的相关策略,综述了石墨烯纤维在功能/智能纤维领域应用。并对提升石墨烯纤维耐热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能的关键问题进行总结阐述,最后总计并展望了石墨烯纤维在超轻导线、可穿戴储能、传感、生物电极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AM》:超宽带强电磁屏蔽性能的铁磁石墨烯石英织物
近日,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亓月助理研究员、河南大学陈珂教授、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吴志强教授等人利用卷对卷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批量制备了一种大面积、轻质、柔性、具有超宽带强电磁屏蔽效能的铁磁性石墨烯石英纤维织物(FGQF)。
-
北大刘忠范团队《Nano Res》:冷壁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质量石墨烯薄膜
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CW-CVD系统批量合成具有毫米尺寸域的高质量石墨烯薄膜的有效方法。随着缺陷密度的降低和性能的改善,收到的石墨烯被证明是电子和防腐应用的有前途的候选材料。该工作为高质量石墨烯薄膜的批量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石墨烯薄膜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基础。
-
低维材料的限域催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采用双层石墨烯与铜基底构成的二维限域系统作为研究模型,原位可视化地研究了其反常的刻蚀与生长行为:一是,被铜和上层石墨烯限制的下层石墨烯出现了有趣的反常刻蚀行为(比上层石墨烯的蚀刻速度快十倍以上);二是,在较低的温度下(~530 ℃),下层被蚀刻的碳可以在受限的界面内传输,并以非常高的效率(约12%)转移到上层石墨烯晶格,实现了在无碳源供给情况下的石墨烯生长。
-
西北工大甘雪涛课题组 Nano Lett. | 双层石墨烯的对称性破缺及强二次谐波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甘雪涛教授在 Nano Letters 上发表了利用氧气-水分子控制双层石墨烯(BLG)不对称电荷掺杂实现中心反演对称性破缺和强SHG的研究工作。研究团队发现,对原始BLG进行退火处理后,氧和水分子吸附在BLG与亲水性二氧化硅界面上,引起BLG层间内建电场和中心反演对称破缺。所获得的BLG上SHG强度与单层二硫化钼的SHG强度相当,表明氧气-水分子吸附并通过氧化还原控制的BLG上电荷掺杂是打破BLG中心反演对称性的有效方法。
-
北大刘忠范课题组《Small》:互补CVD法制备大面积均匀石墨烯玻璃纤维织物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互补CVD方法,能够在很宽的薄层电阻范围内大面积均匀制造轻质和柔性GGFF,通过这种方法,GGFF的不均匀性相对于用单碳前体获得的GGFF显著降低,且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所获得的GGFF在低工作电压下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电热性能,具有宽温度范围、超快的电热响应和均匀的加热温度,在低能耗下实现了显著的抗/除冰性能。互补的CVD制备方法显示出可靠的可扩展性和普遍性,可以为各种材料的大面积均匀合成提供灵感,例如其他碳材料或 TMDC。
-
王前团队顶刊综述:五边形二维材料—“碳”在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中的领头羊作用
这两篇综述论文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自2015年五边形石墨烯提出以来五边形二维材料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进展,展示了“碳”在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中的领头羊作用。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分别是王前课题组2020级博士研究生Muhammad Azhar Nazir和2018级博士研究生沈祎恒,通讯作者为王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