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
邱介山、杨卷Angew丨将镍单原子构筑到石墨烯膜中促进Li⁺溶剂脱溶以实现快速硫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电化学原位掺杂与自组装相结合的策略,用于制备由Ni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膜(Ni-SA-G),旨在通过结合电催化和纳米通道筛分效应来促进Li+-溶剂络合物的解离动力学。
-
“创”在高原 动能澎湃——写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暨2023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之际
2022年3月,“80后”青年博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大欢作为对口支援干部,来到青海大学任化工学院院长。援青以来,刘大欢面向盐湖稀散元素高效提取,开发出具有高吸附容量的硼、铷元素的吸附材料,其吸附性能优于已有材料,并创新性提出包括石墨烯气溶胶在内的多种成型工艺,目前正在进行低浓度硼、铷吸附提取的小试—中试验证。
-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CEJ:分级多孔石墨烯膜在超高压传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创新性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象互锁构建分级多孔石墨烯膜(PGM)的新方法。研究通过π-π共轭相互作用,锁定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三维皱缩构象,构建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柔性石墨烯膜(PGM)。基于分级孔结构的两步变形机制实现了在超高压范围内的灵敏响应。
-
Nano Res.[催化]│相国磊、金君素:In₂O₃@C与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增强电催化CO₂还原制甲酸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缺陷位点,能够有效避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团聚。因此,将In2O3纳米颗粒与rGO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活性位点,并且利用高导电性rGO和In2O3纳米颗粒的协同效应能够促进界面电荷转移,从而显著提高CO2RR生成HCOOH的性能。
-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石墨烯掺杂聚乙烯醇复合材料基忆阻器的传输机理及其在逻辑运算中的应用
作者使用石墨烯掺杂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作为忆阻器功能层制备了一个忆阻器件。该忆阻器器件在室温下表现出优异的电阻开关性能,具有良好的保持性和相对较大的ON/OFF比,并实现了良好的逻辑运算。这些性能可以归因于陷阱诱导的载流子捕获和去捕获。此外,该器件在中等温度范围内表现出稳定的双极电阻切换行为。这项工作深入了解了聚合物基忆阻器的传输机制以及它们在高温下变得不稳定的原因,并且展示了PVA-Gr基聚合物忆阻器作为逻辑电路单元在集成芯片和人工智能中的潜在应用。
-
[NCM综述] 大连理工大学王旭珍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碳基光热材料用于同时产生蒸汽和发电
在阐述 SIVG 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包括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点和炭化生物质材料在内的各种 CPTMs 的光热转换和 SIVG 性能,并对水电联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旨在为用于同时产生蒸汽和发电的多功能碳基光热材料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
-
北化王建教授课题组 Carbon:基于聚丙烯纤维和石墨烯纳米片/聚丙烯薄膜的自增强复合材料及其格栅化界面增强技术
这种新的技术方法有可能用于工业制造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经济型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与碳纳米管等纳米增强材料相比,石墨烯更便宜,而且该技术需要的石墨烯含量很少。随着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运动休闲等多个领域制品对轻量化的迫切需求,该成果都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通过预张力改善单向连续纤维的直线排列,石墨烯薄片的质量将得到改善,也将进一步验证数值模拟的预测准确性。
-
杨冬芝/于中振AFM:自然启发梯度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
该多功能PTM器件不仅可以通过太阳能热转换、气凝胶保温和相变潜热释放的协同作用,在- 5℃的寒冷环境中保持温暖的皮肤表面小气候,还可以通过其相变行为和保温作用提供高效的热缓冲,防止高温环境下的高热。这种梯度和双分子层设计为制造自适应PTM器件在恶劣环境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嵌入 CoCoO 纳米粒子的 N-掺杂石墨烯的合成及其对析氧和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性能
其突出的性能归因于Co基与N-掺杂石墨烯之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吡啶- N基团的存在。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效的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提供了范例。
-
北京化工大学李效玉和郭隆海团队《Macromolecules》:含氮缺陷结构的石墨烯氮化碳催化PET-RAFT聚合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的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效玉教授和郭隆海副教授团队,采用不同的处理剂(PTA)对三聚氰胺进行预处理,在其热缩合过程中原位引入两种氮缺陷结构,即氰基缺陷与氮原子空位,得到了一种含有氮缺陷结构的石墨烯氮化碳(g-C3Nx)。将g-C3Nx作为光催化剂使用,在可见光下成功催化PET-RAFT聚合。
-
3篇顶刊快速了解石墨烯纤维的最新进展
石墨烯纤维作为近几年研究比较火热的材料,其作为制备的原材料氧化石墨烯也深受推崇,结合湿法纺丝技术的更新,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本文主要介绍的是通过表面化学优化氧化石墨烯,从而提高石墨烯纤维的诸多性能,其次是CVD法合成石墨烯-玻璃复合纤维,该材料是一款轻质、柔性、节能的红外电热材料,在热管理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使用相容性石墨烯量子点构建内支撑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衍生多孔碳的表面积
基于此,北京化工大学宋怀河教授与新疆大学张苏副教授联合提出了一种内部支撑策略,以使用石墨烯量子点 (GQD) 作为兼容框架来制备具有改进表面积的 MOF 衍生碳。具有丰富羧基(-COOH)和刚性结构的GQDs可以通过与[Zn4O] 6+配位,均匀引入的 GQDs 有效地避免了热解过程中的结构坍塌和孔隙收缩,使衍生的多孔碳 (GMPC-0.35) 比传统多孔碳 (GMPC-0.35) 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中孔体积。此外,GMPC-0.35 在 1 A g -1 时具有 200 F g -1 的高比电容,在100 A g -1时具有53% 的良好电容保持率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其高于大多数报道的 MOF-5 衍生碳。
-
北化工于中振教授/张好斌教授ACS Nano:利用高强宏观薄膜的化学-结构-工程策略实现原始氧化石墨烯的自发规则堆积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有效的化学-结构-工程策略,以改善GO组装膜的微观结构,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以识别原子化学结构如何操纵GO薄片的组装行为。通过KClO3-H2SO4/HNO3氧化体系,制备的含有微量羧基的GO-m与水的界面摩擦更小,局部凝胶化能力更弱。由GO-m组成的排列紧凑的薄膜具有445 MPa的优异断裂强度,几乎是GO-c薄膜的3倍。铸造的GO-m薄膜也有显著的改善,其断裂强度高达353 MPa。通用的化学-结构-工程策略具有更好的可加工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在高效和可规模化生产高性能GO薄膜及其衍生物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
[NCM综述]北京化工大学徐斌/防化研究院郑晓慧团队:褶皱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该文首先介绍了褶皱对二维材料特别是GO性能的影响,然后详细介绍了目前常用的4种制备WGO的方法,包括预拉伸法、溶剂诱导法、快速干燥法和pH值调控法等,同时总结了WGO在智能器件、生物医药和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还分析了当前在WGO制备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
邱介山:以碳“治”碳、大有可为
本期《Carbontech Magazine》特别邀请到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从学术和产业角度出发,分析碳材料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应用前景。本文根据邱介山教授的专访内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