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圻
-
复旦魏大程课题组 AFM:用于多种病原体快速精准检测的电场增强石墨烯晶体管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魏大程课题组基于石墨烯晶体管检测了402例临床样本,实现了98%的临床准确度和分钟级响应。
-
中科院化学所刘云圻课题组《AM》:大面积纯单层电学性能均匀的单晶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刘云圻院士团队相关科研人员长期围绕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ACS Nano 2018, 12, 1778–1784; Adv. Mater. 2019, 31, 1805582; ACS Nano 2020, 14, 9320–9346)。
-
化学所刘云圻课题组在大面积纯单层电学性能均匀的单晶石墨烯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化学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刘云圻院士团队相关科研人员长期围绕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ACS Nano 2018, 12, 1778–1784; Adv. Mater. 2019, 31, 1805582; ACS Nano 2020, 14, 9320–9346)。
-
中科院化学所刘云圻院士课题组《Adv. Mater.》:大面积电学均匀纯单层单晶石墨烯
该研究团队人员采用循环电化学抛光与高温热退火相结合的循环处理的方法,有效的将商用多晶商业铜箔转化为单晶Cu(111),并对所制备大尺寸单晶Cu(111)箔进行了系列的形貌和晶面结构表征。
-
刘云圻院士AM:在循环抛光退火Cu(111)上自下而上蚀刻合成大规模纯单层石墨烯
近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董际臣研究员,武斌研究员报道了提出了一种循环电化学抛光和热退火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商用多晶Cu箔转化为单晶Cu(111),成品率几乎为100%。然后展示了一种“自下而上刻蚀”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Cu(111)表面上大面积生长的石墨烯单层下面选择性地刻蚀底部多层石墨烯,从而制备出大面积无多层的纯单晶石墨烯单层。
-
陈建毅研究员、董际臣研究员、刘云圻院士,Angew观点:近平衡生长化学稳定的共价有机框架-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用于催化析氢反应
本篇通过近平衡液相生长法,在非常低的单体浓度下,通过邻二胺和邻二酮之间的自发缩聚,合成了化学稳定的吡嗪融合的二维BPT-COF 和PT-COF材料。该方法允许组装COFs和COF-GO杂化材料,并通过真空过滤方法,在任意基底上组装均匀的导电膜。
-
Angew:用于析氢反应的化学稳定的共价有机骨架-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近平衡生长
该过程是通过邻二胺和邻二酮之间的自发缩聚来实现,并且在很低的单体浓度下是由COF结构域的不平衡增长驱动。该方法可以实现COFs和COF-GO杂化材料的原位组装,并通过真空过滤在任意衬底上形成均匀的导电膜。
-
可视化液态铜生长石墨烯
液态金属为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和组装带来了新的思路,利用原位成像技术使液态金属表面石墨烯的生长和运动的动态过程可视化,阐释了石墨烯在液态铜表面自组装的机制,使制备高质量大面积的石墨烯薄膜进程向前迈了一步。
-
Acc. Chem. Res.:用于二维材料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云圻院士,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魏大鹏研究员,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总结了利用PECVD可控制备2D材料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石墨烯、碳纳米管榜上有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刘云圻院士与于贵、武斌、魏大程、程建毅等研究员合作完成的《石墨烯的可控生长及性能调控》(Z-103-2-02)和复旦大学彭慧胜、王永刚、任婧、孙雪梅和陈培宁等人合作完成的《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锂离子电池》(Z-108-2-07)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同一实验室诞生两名“新科”院士
刘云圻主要从事分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包括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开发新的低成本的技术,力争实现其工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