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令
-
我国学者首次实现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
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的瓶颈,任天令研究团队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钼(MoS2)沟道的开关,从而使等效的物理栅长度降为0.34纳米。再通过在石墨烯表面沉积金属铝并使其自然氧化,完成了对石墨烯垂直方向电场的屏蔽。此后,科研人员使用原子层沉积的二氧化铪作为栅极介质、化学气相沉积的单层二维二硫化钼作为沟道,最终完成了具有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
-
重大/清华/北科大《Carbon》:Nomex纸基双面激光诱导石墨烯,用于多功能人机界面
通过简单地组装三层双面激光定制的Nomex纸来实现接收指令(压力感应能力)和提供反馈(发声能力)的功能集成。该集成器件不仅对类似于轻柔手指按压(约10kPa)的压力具有灵敏的响应(约50ms响应时间),而且可以发出具有更大声音的高质量声音信号压力水平(约70分贝在1W/cm2功率密度)。此外,还展示了两个概念验证演示,即按音频垫和响应命令的耳机,以证实信息交换活动的可行性。
-
中山大学《JMCA》: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启发,智能纳米网增强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具有超大线性范围
中南大学周建华、清华大学任天令等研究人员在《J. Mater. Chem. A》期刊发表论文,研究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启发,设计并实现了纳米网增强石墨烯压力传感器(NRGPS),不仅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而且具有透湿性。与负阻压力传感器不同的是,NRGPS的电阻在较大的压力下会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测量范围。
-
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任天令再出手:研发三明治型石墨烯传感器,拉伸应变范围可达100%
多年来,任天令团队一直深耕石墨烯材料。该团队表示,传统的压电式应变传感器,主要以半导体或金属材料为基础,由于其非柔性、灵敏度低、检测范围窄等缺点,而无法用于可穿戴应变传感器。而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力学特性、光学特性,比如其杨氏模量可达 1TPa,单层透光率达到 97%,故此石墨烯成为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理想材料之一。
-
清华大学《Small》:高舒适度智能多功能石墨烯纳米织物电子皮肤,具有医疗保健应用和帮助残疾人表达思想的潜力
本文,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与东京大学Takao Someya教授(同为通讯作者)在《Small》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使用激光直写石墨烯(LSG)和聚氨酯(PU)纳米网组成的高舒适度及多功能智能电子皮肤。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结构调控应变传感器灵敏度
可穿戴电子设备需要轻质且可拉伸的电磁干扰屏蔽材料。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由叠层石墨烯薄膜和多孔石墨烯泡沫组成的三明治型的石墨烯护甲,用于人体电磁干扰屏蔽和运动监测。
-
中国石墨烯器件领军人物又一力作,清华任天令团队研发石墨烯基织物,体征异常可发声提醒
基于热转印技术和激光直写技术,石墨烯纺织品可以监测人体运动和多种生理信号,还可以作为健康反馈执行器发出警报声音,还具有工业兼容、制造成本低、制备效率高等优点。
-
清华大学任天令课题组《ACS Nano》基于石墨烯的多功能纺织品用于传感和驱动
GT集成了应变传感、压力传感、生理电传感和发声四大功能,能够在用户处于异常身体状态时检测人体信号并将其转换为声音信号。此外,GT 在应变和压力传感方面都具有高线性度;决定系数分别超过99.3%和98.2%。该设备的性能在高达1000kPa的压力下仍保持稳定。在4.2Pa压力下,GT拥有的响应时间低至85毫秒。因此,由于其功能多样、性能优良,GT的研究有望扩展到健康监测、运动监测等领域。
-
清华大学激光“刺绣”出蜂窝状石墨烯材料,屏蔽99.999999%的入射电磁波 ,可低成本大规模制备 | 专访
基于此,任天令等人使用石墨烯、MXenes(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和金属纳米线,探索具备超低密度、超高电磁屏蔽性能和优异力学性能的复合物。该石墨烯材料内部模仿蜂巢结构,由微孔结构和丰富的石墨烯边缘和界面组成,能使得入射电磁波被多次反射和吸收,适合用于超高性能电磁屏蔽应用。
-
清华大学《ACS Nano》:蜂窝启发的多孔石墨烯微结构,用于超高性能电磁干扰屏蔽和可穿戴应用
具有超低密度,出色的柔韧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的高性能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是航空航天和可穿戴电子产品的高度期望。本文,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任天令教授团队在《ACS Nano 》期刊发表论文,研究通过激光划片技术制备蜂窝状多孔石墨烯(HPG)可用于EMI屏蔽和可穿戴应用。
-
贴片“纹身”搞定疾病预警 石墨烯电子皮肤展现光明前景
仅需在皮肤表面贴附一片薄薄的“纹身”,便可以实现心律、心电、血压、呼吸、睡眠等人体信号的采集与监测,甚至还有望辅助聋哑人及喉部切除患者重构发声能力。这种神奇的“纹身”就是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任天令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石墨烯电子皮肤。
-
清华大学研发高灵敏度和较大量程的可定制石墨烯压力传感器
该器件实现了可定制的石墨烯压力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量程,可以直接贴覆在皮肤上用于探测呼吸、脉搏等多重功能,并实现了人体多部位血压值和波形采集、足底压力和步态监测,未来在运动监测、智慧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
新型人工喉有望助失语者正常“交谈”
记者了解到,与2017年任天令团队首次提出的石墨烯人工喉相比,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任天令团队在石墨烯人工喉领域再获突破
该器件集收声和发声于一体,可直接贴附于失语者喉部,并将喉部的不同动作转化为对应声音,有望帮助失语者正常与他人“交谈”。在未来,该器件将与声纹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结合,在语音识别、家庭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
清华研发“电子皮肤”可测人体信号
任天令教授团队创造了湿法剥离氧化石墨烯的新工艺。去除石墨烯氧化物,只留存石墨烯,使器件更美观、灵敏度更高、可耐受更高温度。“如果没有剥离工艺,外加力的时候,残留石墨烯氧化物会分散部分受力,从而降低器件灵敏度。”任天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