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令

  • 清华大学任天令/田禾等综述:基于二维材料的器件及芯片技术发展路线

    首先详细介绍了材料合成技术和包括器件结构、介电和接触工程以及材料转移在内的晶体管制造工艺。然后讨论了典型芯片领域的二维晶体管应用现状,包括数字和模拟电路、异构集成芯片和传感电路。此外,还介绍了基于特定机制器件的几种有前景的新兴应用方向(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芯片)。最后,分析了二维材料在实现电路级或系统级应用时遇到的挑战,并进一步推测和展望了潜在的发展路线。

    2024年4月9日 科研进展
    41700
  • 渐冻人蔡磊激动试用“可穿戴人工喉”,缘何成为失语者的希望?|第2眼

    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团队研发出的石墨烯智能人工喉一方面可以通过热声效应发出一定频率的声音;另一方面能够分辨低吟、尖叫、咳嗽、吞咽、点头等动作,并将这种“无含义声音”转换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

    2023年11月15日 科研进展
    39900
  • 清华大学《ACS AMI》:一种基于石墨烯墨水的可拉伸热声器件,用于可穿戴电子领域

    该制备技术简单实用,有望应用于图案绘制和自动化批量生产。实验结果表明,SGTAD经过多次拉伸、刺激、折叠、洗涤和弯曲后都能输出稳定的声音,不同频段的平均性能退化率分别为8.94%、9.2%、9.4%、9.8%和6%。所提出的设备在六个关键领域优于以前的设备:拉伸性、性能稳定性、防破坏性、易于准备、可弯曲性和声音性能。

    2023年4月12日 科研进展
    78100
  • 【科技前沿】我科学家研发出可穿戴人工喉 还原准确率超90%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喉采集的混合模态语音信号可以识别基本语音元素(音素、音调和单词),平均准确率为99.05%。同时人工喉的抗噪声性能明显优于麦克风,在60分贝以上环境噪声下仍能保持识别能力。任天令研究团队进一步演示了它的语音交互式应用:通过集成AI模型,人工喉能够识别一名喉切除术患者模糊说出的日常词语,准确率超过90%。识别出的内容被合成为语音在人工喉上播放,可以初步恢复患者的语音交流能力。

    科研进展 2023年3月19日
    66600
  • 科技强国建设开启新阶段

    2022年3月15日,《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成果: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为栅极,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这是人类首次制成栅极长度最小的晶体管。

    科研进展 2023年2月28日
    65700
  •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团队研发出混合模态语音识别和交互智能人工喉

    任天令团队成员开发了一款基于石墨烯的智能可穿戴人工喉(AT),同商业麦克风和压电薄膜相比,人工喉对低频的肌肉运动、中频食管振动和高频声波信息有很高的灵敏度,同时也具有抗噪声的语音感知能力。对声学信号和机械运动的混合模态的感知使人工喉能够获得更低的语音基频信号。此外,该器件还可以通过热声效应实现声音的播放功能。人工喉的制作过程简单、性能稳定、易于集成,为语音识别和交互提供了一种新的硬件平台。

    2023年2月24日 科研进展
    77400
  • 这一年,科技创新不断塑造新优势

    为进一步突破1纳米以下栅长晶体管的瓶颈,任天令团队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超薄的单原子层厚度和优异的导电性能,将其作为栅极,通过石墨烯侧向电场来控制垂直的二硫化钼沟道的开关,从而实现等效的物理栅长为0.34纳米。

    2022年12月19日 科研进展
    70700
  • ACS Nano:理解石墨烯纺织品应变传感器拉伸响应的起源

    有鉴于此,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杨轶副教授和田禾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团队研究了具有明显NDR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纺织品应变传感器,为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对单纤维束的开创性测量证实了亚几何尺度上NDR效应的存在。基于拉伸形貌的原位表征和测量结果,进行了定量行为分析,全面揭示了全范围拉伸电响应的起源。结果表明,产生NDR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在纤维束中的相对位移。基于神经脉冲样拉伸响应,进一步论证了纺织品应变传感器在阈值检测和近传感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潜力。本文提出的NDR行为模型可以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10月18日 科研进展
    93200
  • ACS Nano | 具有负微分电阻特性的石墨烯织物应变传感器拉伸响应成因

    近期,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在ACS Nano上发表了石墨烯织物负微分电阻响应机理研究。团队以一款典型的具有明显NDR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织物应变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表征了石墨烯织物从拉伸直至断裂完整的拉伸电阻变化。拉伸过程的电阻变化表明该传感器存在至少两种响应机制:石墨烯纳米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堆叠的导电层(图2中的film);织物纤维内部浸染的石墨烯构成了织物的本征电阻,随纺织品纤维结构的变形而改变(图2中的fiber)。两者一同构成了石墨烯织物的电阻值。

    2022年9月24日 科研进展
    83000
  • 清华任天令《ACS nano》​石墨烯纺织应变传感器

    基于纺织基材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具有天然的柔韧性、高灵敏度和宽范围的拉伸响应。然而,纺织品复杂且各向异性的子结构导致负差分电阻 (NDR) 响应,缺乏对机制的更深入了解。因此,我们检测了具有显着 NDR 拉伸响应的石墨烯纺织应变传感器,为机理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单纤维束的开创性测量证实了 NDR 效应在亚几何尺度上的存在。基于拉伸形态和测量的原位表征,我们进行了定量行为分析,全面揭示了全范围拉伸电响应的起源。结果表明,产生 NDR 效应的主要因素是织物束内纤维的相对位移。基于神经尖峰样拉伸响应,我们进一步展示了纺织品应变传感器在阈值检测和近传感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潜力。所提出的NDR行为模型将为可穿戴智能纺织品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2年9月14日 科研进展
    1.0K00
  • 清华任天令团队︱Small Methods:从材料到器件,石墨烯面向产业化的发展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就石墨烯由材料到器件的产业化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综述概述了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产业化方向的应用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Small Methods上,杨轶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韦雨宏为共同一作。

    2022年9月7日
    97600
  • 数字峰会成果展人情味满满

    记者看到,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咙的外形就像是一层薄薄的皮肤,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贴在喉咙处就可以检测喉咙震动情况,将聋哑人发出的低吟、尖叫等无意义的声音,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语言编码”转换成可控的声音,有望在将来进一步转译成常人能够理解的连续的、完整的语义。

    2022年7月26日
    84900
  • 清华大学任天令、北京科技大学陶璐琪:石墨烯又一突破性新应用 – 作为柔性超声源进行信息加密

    首先对低频声音信号进行频谱搬移,调制成携带信息的超声波信号。随后,超声波作为电信号输入到GUS并进行声音发射,对声音信号进行加密传输。最后,利用麦克风采集超声信号,解调到低频以实现信息解密。值得注意的是,在超声信号特征提取过程中,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来提高超声语音识别的准确率。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超声源在可穿戴领域的障碍,也进一步拓展了超声在信息加密领域的应用。

    2022年7月18日 科研进展
    1.0K00
  • 清华团队将石墨烯带进元宇宙:集成眼动交互和触觉感知的协同界面,拉伸应变可达1000%,界面厚度仅90μm

    相比传统的金属电极,结合柔性聚氨酯的蜂窝状石墨烯电极材料,具有超高的柔性和可拉伸性,拉伸应变范围可高达 1000%,并且此次采用的是基于医疗级的超薄柔性聚氨酯薄膜,本身具有高度透气性、贴附性和生物兼容性,这让电极材料与皮肤实现了完全的共形贴合,具有抗运动的长效贴附稳定性,再加上微米级孔径的蜂窝状石墨烯,电极具有优异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2022年4月13日 科研进展
    1.3K00
  •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PSS RRL:基于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修饰的氧化锌纳米花的紫外光电探测器

    中国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团队的赵云飞博士和合作者通过使用金纳米颗粒(AuNP)和多层石墨烯对在掺杂氟的氧化锡玻璃(FTO)基底上生长的氧化锌纳米花进行修饰,发现石墨烯和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激元共振效应可以极大增强氧化锌纳米花的紫外光电特性,并提高其光响应速度。

    2022年3月24日
    1.4K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