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倪振华/王俊嘉团队: 更高效率+更快速度的石墨烯-硅集成调制器
近日,东南大学倪振华、王俊嘉教授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带领研究团队利用金辅助转移方法实现了基于热光学和电吸收效应的石墨烯-硅集成调制器。与其他石墨烯转移方法相比,金辅助方法采用金膜而不是 PMMA 作为支撑层,提供了简化的制造和低接触电阻,得益于此,由金辅助转移实现的石墨烯-硅集成平台支持高性能光调制,展示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快的调制速度。
-
东南大学《Carbon》:激光辅助丝网印刷石墨烯折叠反射阵列天线,用于毫米波应用
该毫米波石墨烯折叠反射阵列天线(FRA)采用在 RT5880 基板上丝网印刷石墨烯墨水的方法制造,然后用激光雕刻进行精确图案化。主反射器有 918 个贴片单元,极化栅的线宽和间距均为 100 微米。测量结果表明,该天线在 37.5 千兆赫时的峰值增益为 21.37 dBi。辐射模式显示,3 dB 波束宽度在 E 平面和 H 平面分别为 6° 和 4°,交叉极化超过 -18 dB。激光辅助丝网印刷方法为精密制造石墨烯通信器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
二维材料非线性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综述
在这篇综述中,他们全面系统地回顾了用于测量和表征二维材料二阶非线性极化率𝜒(2)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𝜒(3)的方法,收集总结了多种二维材料𝜒(2)和𝜒(3)的理论值和实验值,介绍了二维材料的二次谐波(SHG)和三次谐波(THG)的常见应用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物理学院王金兰教授、马亮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扭角双层石墨烯可控生长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由于石墨烯锯齿型(ZZ)边界和衬底台阶之间存在很强的共价键,双取向台阶可大大降低与台阶夹角匹配的扭角双层石墨烯的自由能,从而实现扭角双层石墨烯与常规堆叠双层石墨烯的能量反转(图1b,d),引导扭角双层石墨烯优先成核。更为重要的是,在该机制中可以通过改变衬底双取向台阶的夹角来精准控制扭角双层石墨烯成核的层间扭角。
-
绘就共富共享新图景——看井冈山经开区如何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井冈山经开区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品牌,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石墨烯研究院”,与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合作共建“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
-
看井冈山经开区如何以深化改革绘就共富共享新图景
该经开区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打造校地合作示范品牌,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石墨烯研究院”,与东华理工大学、井冈山大学等合作共建“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
-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Huijuan Zhu等–氢键相互作用促进聚乳酸-石墨烯-微晶纤维素聚苯胺纳米纤维的超电容
这些结果表明了更可行的电子跃迁和更高的电子导电性。PLA-GN-MCC与PANI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增加了界面亲和力,降低了总表面能,使电化学电容从2.72增加到3.72,达到221.64 mF/cm2。实验测量和仿真计算结果一致,证明了PLA-GN-MCC/PANI纳米纤维在电化学储能方面的应用前景。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集驱动和传感一体的氧化石墨烯光驱动软体机器人
氧化石墨烯作为石墨烯家族的重要成员,是在石墨烯边缘或表面引入多种氧化官能团形成的一种二维片层结构的材料。由于氧化石墨烯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含氧官能团,能够可逆性结合水分子,对湿度、光、温度等多种刺激可以产生响应行为,是制备智能驱动器的优秀材料。为了制备形变可控的氧化石墨烯驱动器,通常需要对氧化石墨烯膜进行精确性图案化修饰,使驱动器局部形成双层或多层结构。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muxing zhang等–电场促进纳米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分离H2O/O2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外部刺激例如电场的应用,可以促进气体分离。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分析了动态电场促进H2O/O2气体分子在双层纳米多孔氧化石墨烯膜上的分离过程。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Muxing Zhang等–电场促进纳米多孔氧化石墨烯膜分离H2O/O2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外部刺激例如电场的应用,可以促进气体分离。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分析了动态电场促进H2O/O2气体分子在双层纳米多孔氧化石墨烯膜上的分离过程。
-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基于大蓝闪蝶鳞翅的导电神经导管
研究人员使用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和甲基丙烯酸化明胶封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大蓝闪蝶鳞翅,开发了一种用于神经修复的导电拓扑支架。大蓝闪蝶鳞翅表面精细的微纳结构对于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取向作用,得益于甲基丙烯酸化明胶的生物相容性、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导电性和鳞翅表面的平行纳米脊结构,该导电拓扑支架能够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神经突触的生长及定向延伸,最终形成有序的神经网络。
-
《ACS Nano》东南大学柴人杰/赵远锦:导电拓扑形态蝴蝶翅膀石墨烯/明胶支架用于神经修复!
最近,受周围神经生理结构的启发,科研人员通过使用还原的氧化石墨烯 (rGO) 纳米片和甲基丙烯酸化明胶 (GelMA) 水凝胶封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修饰 Morpho 蝴蝶翅膀,提出了一种用于神经修复的导电拓扑支架。
-
东南大学《AMT》:基于氧化石墨烯/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容式氨传感器
本文,东南大学韩磊副教授团队在《Adv. Mater. Technol》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为电容式氨传感器开发了一种基于势垒电容理论的创新模型。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聚苯胺 (GO/PANI) 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容式氨传感器,可连接到外壳空间(管道、储罐等),并具有高灵敏度(49.3×10–5ppm) 和快速响应 (≈200 s) 在 0–100 ppm 的氨浓度范围内。
-
东南大学《AMI》:基于转移激光划线石墨烯的耐用且可渗透的应变传感器
东南大学Jianlong Hong,(第一作者)与吴俊副教授(通讯作者)等研究人员,研究通过使用转移技术和化妆品鼻贴膜的脱水特性,展示了一种耐用、可生物降解、可贴合皮肤的基于 LSG 的应变传感器,该产品为无污染和对皮肤无伤害的柔性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