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
-
东华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一审校方被判赔162万 受害学生发声:失明毁容,一度失去生活勇气
实验过程中,两位师弟问他如何向锥形瓶里添加高锰酸钾时,由于是二人主导实验,郭宏振并未看温度计(实验要求,温度需要控制在5℃,当时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就向锥形瓶里添加了高锰酸钾。一瞬间,爆炸发生了。
-
大学实验室爆炸案校方拒调解,”失明”毁容学生:因经济压力已暂停治疗五个月
郭宏振补充道:”当时我在读研二,根据老师要求,在指导两名研一学弟进行氧化石墨(烯)制备时突然发生爆炸,爆炸的瞬间我就看不见了,摸着墙壁跑了出去。”
-
碳纤维技术及装备再获新突破,两项目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8月5日,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委托,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在河北石家庄市组织召开了由航宸石家庄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东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大丝束碳纤维超声波展纤技术及装备”、“低克重碳纤维织造技术及装备”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
东华大学合作研究:石墨烯让织物能监测生理信号、收集能量!
本文使用还原氧化石墨烯装饰的碳化纤维素织物(CCF@RGO)制成了坚固耐用的多功能设备,该设备在压力传感和能量收集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此外,这种导电织物还可用于单电极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以获取生物力学能量。
-
一场实验室爆炸事故 24岁硕士的人生彻底转向
像很多高校一样,郭宏振所在的实验室,也有传帮带的传统。以发生爆炸事故的制备氧化石墨烯实验为例,研一时,郭宏振曾在导师和师兄的指导下做过这个实验,所以,当自己研二,导师说研一学生不懂可以向自己求助时,郭宏振并未多想,就满口答应。
-
圣泉集团又一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在京通过鉴定
2019年6月1日,由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华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共同承担的“生物质石墨烯改性聚酯纤维保暖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在北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进行了鉴定。
-
[上海教视新闻电视台]东华大学石墨烯智能理疗仪等项目参展工博会
由东华大学数字化纺织服装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张义红副主任领街,东华大学材料,信息,服装,纺织等多学科交叉组成的智能发热服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的基于石墨烯衍生材料发热的温热式多周波理疗仪器利用先进的滤波技术,采用新的电疗原理,在保健理疗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安全,柔化电刺激人体皮肤和神经。通过特定调制低频脉;冲电流激发或加强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同步冲动,从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同时可以促使局部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通透性增加。配合石墨烯衍生材料发热片发射的远红外功能可以增加人体局部部位的健康保健理疗功能。
-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研究团队:高性能的石墨烯储能纤维
当前,石墨烯纤维材料作为制备柔性电子器件的一种优选材料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柔性储能器件和智能传感器件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由于石墨烯片层严重堆叠及其自身天然的疏水性带来比表面积小、与电解液亲和性不佳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石墨烯优异的理论电化学性能在宏观材料中的发挥。
-
清华大学科学家们脑洞大开,让吃下“石墨烯”的蚕宝宝吐出超强丝
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张莹莹称,她的团队使用的是直径更小的1~2纳米的单壁碳纳米管,“更适合掺入蚕丝的蛋白结构”。
-
模仿捕蝇草捕食运动的氧化石墨烯基电致动器
东华大学的王宏志教授课题组通过对捕蝇草捕食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利用改性石墨烯易组装的特性,制备了能模仿捕蝇草叶片开口和闭合的电致动氧化石墨烯基材料。科研人员以化学改性石墨烯和金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热蒸发氧化石墨烯溶液制备多孔结构的氧化石墨烯薄膜,进一步使用高真空电阻热蒸镀方法制备了金/氧化石墨烯非对称薄膜,该薄膜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动性能。同时,通过加掩模和激光雕刻技术制备出图案化的电致动薄膜。
-
东华大学盟员王宏志团队“石墨烯智能折纸”研究受到国际学术媒体广泛关注
王宏志教授介绍说,石墨烯折纸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折纸艺术,利用简便的抽滤方法将氧化石墨烯及PDA-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组装成微米厚的石墨烯纸,通过纳米层间由温度或光控制的水分子的吸附与脱附过程的控制,石墨烯纸可以迅速(3秒以内)折叠成预设的形状。
-
基于折纸技术的石墨烯自折叠驱动装置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宏志教授领衔的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团队在智能可穿戴用低维材料研究上获得新成果。
-
自主“行走”的石墨烯纸
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从中国传统的折纸艺术中获得灵感使用简单的抽滤方法制备出可以折叠的石墨烯纸。通过纳米层间由温度和光控制水分子的吸附和脱附,石墨烯纸可在数秒之内自动折叠成预设的形状,并可实现移动可转弯。
-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石墨烯智能折纸” 研究工作受到国际学术媒体广泛关注
在服装领域,可用于变形衣的设计制作,实现服装在腕部、肘部等特定部位的收缩及展开;在军事领域,可以帮助解决士兵“外骨骼系统”自重过重的问题。此外,在微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板等领域也有值得期待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