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
-
今日推送东北大学SPT:磁性丝瓜络/石墨烯/CuFe2O4海绵用于高效油水分离
LGN对有机溶剂/油的饱和吸附容量在47.6-86.8 g/g之间,具有出色的油/水乳液分离能力。通过毛细作用,油和有机溶剂自发地渗透到气凝胶内部,而超疏水表面则阻止了水的进入,从而实现了油水分离。
-
东北大学《CEJ》:嵌入PANI纳米颗粒的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阳极
探讨了一种新的、低成本的、相当绿色的低温化学膨胀方法,用于制备嵌入聚苯胺纳米颗粒的高质量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网络,抑制石墨烯层的重新堆积。
-
清华大学等《AFM》:受荷叶柄启发的石墨烯//PNAGA气凝胶太阳能蒸发器,用于水净化等
分子动力学(MD)模拟表明,锚定在石墨烯骨架上的富氢键位点可以显著加速蒸发过程。此外,通过量身定制的超亲水性和水下超疏油性有效抑制纳米/亚微米级油的聚集,确保稳定持久的蒸发性能。凭借所有这些优点,GPA能够从酸碱腐蚀乳液,含油盐水,苦咸水,海水和生活污水中实现高效的水净化,为将来获得安全管理的饮用水铺平了道路。
-
NCM综述|东北大学董琰峰:炭材料在柔性锌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详细总结了炭材料(碳纳米管、炭纤维、石墨烯)在一维线状、二维平面、三维三明治构型FZIBs中的研究进展(图1),着重强调了炭材料构筑FZIBs的策略,系统归纳了炭材料在正极、锌负极和隔膜中的角色,重点强调了炭材料对FZIBs的性能增强作用。最后,简要讨论了先进炭材料在下一代柔性锌离子电池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
-
石墨烯传感器应用综述
近日,来自东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icromachines上以Applications of Graphene-Based Materials in Sensors: A Review为题发表综述文章,集中介绍了近年来基于石墨烯传感器在生物医学、光电化学、柔性压力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实例,并分析了石墨烯材料在传感器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同时,文章展望了石墨烯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过去两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过程中,石墨烯病毒传感器的检测已经被学术界广泛研究。这些新型石墨烯传感器能够在准确可靠的基础上完成信号检测,为研究人员选择和制造传感器材料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东北大学《EEM》:石墨烯互穿锌杂化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
综上所述,通过rGO纳米片在泡沫锌骨架上的界面组装,以及随后的机械压缩和干燥过程,开发了一种长期的无枝晶GiZn杂化箔阳极。与市售锌箔相比,所制备的GiZnhybrid箔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与电解质的润湿能力,从而降低了界面电阻。重要的是,GiZn杂化箔可以诱导锌的均匀形核和水平生长,并抑制可能的副反应,此外GiZn阳极还与MnO2基阴极组装,并实现了增强的电化学性能。因此,这种2D纳米片互穿锌箔阳极的策略将为合理设计先进的ZIB提供新的途径。
-
东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雪峰团队Small封面:核@壳型高熵合金@石墨纳米胶囊微波吸收材料
东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雪峰教授团队采用自主设计的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放电设备,首次合成了具有核@壳包覆结构的高熵合金@石墨纳米胶囊材料(HEA@C),通过高熵合金的高熵效应实现了界面匹配与极化性能的调控。
-
东北大学孙筱琪团队AFM:利用负电多孔碳促进Mn²⁺再沉积,助力氧化锰正极在水系锌电池中长期稳定储能
基于此,东北大学孙筱琪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氧化锰与负电多孔碳载体复合的正极材料(MnO/MZ)。利用碳载体上的负电荷静电吸引溶解在电解液中的Mn2+,使其在后续充电过程中氧化形成MnO2,再次沉积在正极上。这保证了储能活性材料的有效利用,进而实现了在无锰盐添加电解液中的高循环稳定性。在3 M ZnSO4 电解液中,复合正极可稳定循环超过11000次(2 A g-1电流密度)。
-
东北大学等使用三维纳米多孔石墨烯制作晶体管
东北大学2016年10月12日宣布与东京大学等合作,制作出了使用三维纳米多孔石墨烯的电双层晶体管。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片层,具有优秀的晶体管性能,但达到实用水平需要叠加几千张。此次通过使用多孔质三维石墨烯制作晶体管,电容量最多达到了二维石墨烯晶体管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