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
上海大学《ACS AEM》:基于热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的柔性、可穿戴和超低功耗电子皮肤
综上所述,本文制备了两种柔性、可穿戴和超低功耗的电子皮肤。制备的电子皮肤成功地检测到了多种信号,包括拉伸、弯曲、温度和压力产生的信号。最后,它们被成功应用于各个领域,其超低功耗也在可穿戴设备应用中得到了证实。
-
上海大学《ACS ANM》: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薄膜的低功耗电子皮肤,用于人机交互和可穿戴设备
制备的E-skins成功实现了对拉伸、弯曲、压力、温度等多种信号的感知。最后,作者成功地将制备的E-skin应用于人机交互和可穿戴设备领域,证实了E-skin的低功耗,这与CNT/G混合薄膜的低电阻率有关。然而,制备的拉伸/屈曲/温敏E-skin具有相对较小的ε范围,这可能会限制其在某些需要大ε的领域的应用,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
-
上海大学:三维ZnCo2O4/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
综上所述,ZnCo2O4/GA复合材料是通过煅烧和水热过程制备的。与原始样品相比,导电石墨烯基体的引入可以在低电流密度下提高电化学性能。这项工作证明了石墨烯气凝胶的三维多孔结构在电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来制造先进的阳极复合材料,以实现大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稳定性。
-
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Yang Chen等–温度诱导石墨烯纳米鼓切换形态的原子模拟
利用分子动力学,我们证明了温度可以极大地改变纳米鼓的石墨烯的形态。特别是,一个临界温度决定了石墨烯是被吸引到纳米腔内还是悬浮在纳米腔上。
-
上海大学《ACS ANM》:杂原子修饰的TiO2/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
综上所述,N和S共掺杂石墨烯的双层电容与N掺杂TiO2的赝电容之间的协同效应导致了更好的比电容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
为金属防腐提供新思路:石墨烯电位梯度涂层与隔离屏蔽技术研发成功完成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积累,项目团队创新优化了原创的石墨烯防沉降与平面隔离控制技术,为解决低维材料在无抗沉降助剂存在下易团簇与沉降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案。同时,以最少的用量实现了石墨烯隔离屏蔽层的有效构建与涂层电位梯度的快速可控调节。
-
才赋新城(5)| 吴明红:人才携成果扎根经开,产学研融合未来可期
20多年来,吴明红团队一直致力于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先进材料合成制备、功能优化与批量生产,并将这些先进功能材料在多环境介质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作为主攻方向,已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
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Anbao Yuan 和Jiaqiang Xu等–蜂窝状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nicoo2rgo
NiCoO2阳极在循环过程中导电性不理想,体积变化严重,导致倍率性能不理想,循环稳定性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蜂窝状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为载体,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NiCoO2纳米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NiCoO2/rGO)。
-
南京林业大学蒋剑春院士&上海大学王亮 Carbon Energy:生物质碳前驱构建多孔石墨烯/h-BN异质结助力高效制备双氧水
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蒋剑春院士团队的范孟孟副教授与上海大学王亮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大规模合成石墨烯/六方形氮化硼(G/h‐BN)多孔异质结的新途径。
-
上海大学丁鹏研究员:三维互穿结构MXene/石墨烯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软模板制备及多功能化
电子器件小型化、集成化发展影响着高分子复合材料转向多功能化研究。在聚合物中构建连续的三维功能网络,已被证明是能够实现复合材料多功能提升的有效策略。上海大学丁鹏研究员课题组通过简便的软模板-分散浸涂法,构建出连续的MXene/石墨烯功能网络,获得的复合材料同时具有出色的电磁干扰屏蔽(EMI SE为43.3 dB)和热管理性能(导热增强率为1118%),并且表现出优化的相变(相对焓效率多次循环后保持在83%)、动态热响应行为(储能模量约为6240 MPa)和机械性能(杨氏模量提升4倍)。这种制备方法在实现材料多功能化的同时,也具有能够实现大尺度设计、样品定制、易于规模化的独特优势。
-
Chem. Asian J. :TEMPO氧化纳米纤维素辅助剥离MoS2/石墨烯制备柔性纸电极
近日,上海大学冯欣团队在前期纳米纤维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TEMPO氧化的纳米纤维素(ONFC)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散剂,液相超声法剥离MoS2和石墨烯的混合物,获得了少层或单层的MoS2纳米片和石墨烯的混合分散液。进而,与碳纳米管(CNTs)复合构筑一维/二维互穿异质体的导电网络结构,经过脱水之后获得独立自支撑的柔性MoS2/石墨烯/ONFC/CNTs(MGOC)复合膜,直接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无需使用任何有机氟基粘合剂和传统的铜/铝集流体。该方法绿色环保,条件温和,所获得的柔性纸电极可为下一代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能量存储。
-
动态调控太赫兹波前的石墨烯超构表面器件
上海大学通信学院肖诗逸教授联合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周磊教授,提出了一类新型石墨烯加载的太赫兹波控器件(graphenemeta-device)来实现对太赫兹波的动态调控。与现有的“局域”调控手段不同,通过在几何相位超构表面中加载单层石墨烯并连接“全局”外部电压,就能实现在两个具有不同远场散射行为的自旋分量间进行动态的选择和切换。研究团队基于耦合模理论,阐明了“全局”调控背后的物理机理来源于各向异性的吸收诱导相变,并实验演示了一个太赫兹波束方向切换器件验证了这样一个“全局”调控的方式。此外,还演示了一个空间极化动态演化的矢量光场生成器件。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在第二近红外窗口光热消除多重耐药细菌中的应用
石墨烯量子点作为一种纳米级的石墨烯衍生物,由于其极小的尺寸、优异的光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贵金属基纳米材料相比,小尺寸的特性降低了石墨烯量子点的长期毒性,很容易从体内清除。这些特性促进了它们在生物成像、生物传感器、药物输送、光动力学治疗和PTT。最近,田等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镍掺杂碳点(CDs)作为NIR-II响应性PTT试剂,而金属离子的引入可能诱发潜在的长期毒性。因此,开发不掺杂金属离子的NIR-II响应型GQD是迫切而又具有挑战性的。
-
江苏大学沈小平教授和上海大学杜飞虎博士JEC:锗纳米颗粒均匀锚定在三维多孔石墨烯骨架上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
在众多负极材料中,合金型负极材料,如硅 (Si) 和锗 (Ge),均具有高的理论容量,是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候选材料。与Si相比,金属Ge具有更好的Li+扩散率 (比Si高400倍) 和更高的导电性 (比Si高104倍),使Ge负极具有优越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然而,Ge电极在嵌锂/脱锂过程中,通常会经历较大的体积膨胀 (>200%),导致电极结构严重坍塌和粉碎,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失去电接触,从而产生严重的容量衰减。因此,锗负极的实际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