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i(Fe)OxHy 电催化剂加快OER反应速率
华东理工大学胡彦杰课题组构建了一类新型电催化剂,以柠檬酸铵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将N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NGQDs)强耦合在Ni(Fe)OxHy纳米片阵列上。表面化学状态分析表明,NGQDs通过M-N-C键固定在Ni(Fe)OxHy上,这导致电子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产生更多的高价金属(Ni3+和Fe3+),这些高活性金属中心位点可以有效地促进OER过程中的羟基化转变,从而极大程度地改善OER动力学。
-
安徽师范大学《ACS AEM》:新型甜甜圈状石墨烯量子点修饰复合材料,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
将GQDs限制在蛋黄-壳结构内,可以缩短电子和离子传输的途径,提高硫的利用率并实现储能性能。Fe2O3核和SnO2壳均显示出与Li2S4、Li2S6和Li2S8 的强结合,这通过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验证。甜甜圈状GQD/Fe2O3@S@SnO2的锂硫电池在循环100次后显示出923mAhg–1的容量、约100%的库仑效率和重复测量后的可恢复倍率性能。构建的电池在45°C的高温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这些发现将使甜甜圈状蛋黄-壳设计能够广泛应用于开发其他新兴的高性能材料及其二次电池。
-
Nat. Commun.:氮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可控生长和制备
石墨烯量子点(GQDs)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形态和化学特征。然而,由于生长和掺杂等竞争反应的存在使其难以控制,以及复杂的纯化后处理过程,故对GQDs的化学结构的进行系统和统一操作仍然具有挑战性。有鉴于此,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Sukang Bae等报道了一种高效和可扩大制备的策略,用于化学合成定制N掺杂的GQDs (NGs),
-
ACS Appl. Energy Mater.:掺氮石墨烯量子点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的硫添加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lton J. Cairns教授和韩国忠南国立大学Chunjoong Kim等人首次利用GQDs和氮功能化GQDs(NGQDs)直接装饰导电添加剂(即CB)和夹层(即CC夹层)来增强Li-S电池的性能。由于NGQDs具有更高的硫亲性,在Li-S电池中使用由NGQDs装饰的CB和CC提供了增强的电池性能。与使用未经处理的CB的电池相比,使用NGQD装饰的CB的硫电极表现出更高的容量保持率。
-
Nat Commun:石墨烯量子点上官能团调控用于引导CO2选择性转化为CH4
近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Jingjie Wu,华东理工大学Cheng Lian,上海大学Liang Wang报道了功能化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可以同时实现电化学CO2还原为CH4的高选择性和活性。
-
埃及SRTA-City 的Marwa Khalil课题组–CuInS/ZnS和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胆固醇传感
在本文中,氮石墨烯量子点(N-GQDs)和硫化铜铟/硫化锌(CIS/ZnS)量子点分别通过简便的水热和水溶液途径合成。在此,N-GQDs和CIS/ZnS QDs在水相中合成了一种荧光纳米复合材料。
-
Nature Chemistry: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
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每个金属原子位上表现出非凡的活性,但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有鉴于此,电子科技大学的夏川等研究人员,报道了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
-
用石墨烯量子点合成高金属负载量单原子催化剂
该文中,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合成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量达40wt%或3.8at.%的单原子催化剂的通用方法,其与文献中的基准相比有几倍的改进。后来交织成一个碳基体的石墨烯量子点,被用作一个提供大量锚定位点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产生高密度的过渡金属原子,原子之间有足够的间距避免金属原子聚集。在Ni单原子催化剂上,随着Ni负载量的增加,电化学CO2还原(作为代表性反应)的活性显著增加。
-
复旦彭慧胜&王兵杰Angew:石墨烯量子点助力高性能锂金属负极
作者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组成的超薄Li+吸附层,提出了一种在超高电流密度和面积容量下稳定锂金属负极的有效策略,一方面可以缓解锂负极表面的Li+消耗,另一方面也不增加复合负极的重量和体积。该锂负极界面设计策略,进一步释放了锂金属基电池的潜力。
-
学术报告(5月27日):基于石墨烯量子点传感器的细胞电化学方法构建及多环芳烃细胞毒性的研究
基于新型材料石墨烯量子点(GQDs)制备了灵敏度高、电催化活性强、样品消耗少、检测窗口宽的石墨烯量子点/玻碳电极(RGOQDs/GCE)和氧化石墨烯量子点/多壁碳纳米管/丝网印刷电极(GOQDs/MWCNTs/SPCE*),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对电极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富集时间、富集电位、pH对嘌呤检测的影响,确定最佳检测条件。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c 3T3)、中国仓鼠肺细胞(V79)为模型细胞,采用电化学法研究三种细胞的电化学行为,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了验证,建立了多信号细胞电化学检测方法。用此方法评价了PAH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PAHs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为PAHs的细胞毒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
石墨烯量子点
石墨烯量子点在生物、医药、新型半导体器件等范畴具备重要潜在应用。能实现单分子传感器,也可能催生超小型晶体管或是使用半导体激光器所进行的芯片上通讯用来制作化学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医疗成像装置或是纳米级电路等等。
-
中国宝安:公司产品有:石墨烯量子点 碳量子点等 但目前大都处于起步阶段 销售量不大
贝特瑞公众号里面介绍石墨烯事业部通过使用独特的电化学方法,可批量制备公斤级的零维纳米碳材料,目前能够批量稳定产出的原材料产品有:石墨烯量子点,碳量子点,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石墨烯,以及相关的新型复合材料,丰富而稳定的原材料为下游应用奠定了基础,为新能源、热管理、重防腐和增强复合材料等相关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纪元。
-
Nano Res.│曹安源课题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下转换材料应用于碳纳米管/硅太阳能电池
在本工作中,将GQD通过氢键作用分散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基体中,从而保留GQD在固态条件下的荧光特性,并加入少量的硝酸弥补PVP的绝缘性。将上述复合薄膜应用于本课题组开发的特色纳米光电器件——碳纳米管和硅形成的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上,实现了对紫外光的有效利用(紫外波段的外量子效率明显提升)。这种借助于QD的下转换特点实现对光子进行管理的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光电器件。
-
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师生研发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取得新进展
近些年,大量基于GQDs的发光传感器被开发出来,其中最普遍的光学检测技术之一—荧光探针检测。通过控制荧光的开或关,来检测在生物系统或环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许多金属离子和生物分子。因此,探索各种有效和选择性的荧光开关组合一直引起广泛的实验和理论关注。
-
陈军院士Angew:石墨烯量子点系链设计通用策略用于合成单原子催化剂
由于单原子具有较高的表面能,会导致严重的团聚,因此设计通用的策略在不同载体上合成多种单原子催化剂(SACs)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近日,我院陈军院士报道了一种通用的石墨烯量子点系链设计策略来合成SA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