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
-
从新朋友到老朋友,刘静瑜的“同心•同行”
在2019锂电&电动车高工年会,刘静瑜重新登上舞台,以一个老朋友的身份向行业分享了她和中航锂电一年来的变化,以及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愿景。
-
【高工年会】瑞浦能源侯敏:平台化产品矩阵定调三大市场
在18日的新嘉拓冠名的锂电池新应用专场,瑞浦能源副总裁侯敏博士发表题为《平台化模组系统设计及应用》的主题演讲。围绕乘用车、商用车、大储能三大领域的解决方案展开。
-
【高工年会】利元亨卢淼:创新迭代 共迎曙光
利元亨是谁?利元亨始创于2002年,是在自动化智能化领域艰苦奋斗深耕积淀18年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领域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和轨道交通等市场。在新能源领域,利元亨主要提供方形铝壳的电芯线/模组线/PACK线,软包电池的电芯线/模组线/PACK线。
-
化工院:从碳中来、到碳中去”—石墨烯的高密组装和致密储能
主题:从碳中来、到碳中去”—石墨烯的高密组装和致密储能 报告时间: 2019.12.13 PM 13:30-15:00 报告地点:新化工楼B106 报告人:杨全红教授
-
华为P40或采用石墨烯电池,能否成为产业制高点?
12月11日,据外媒Digital Trends报道,华为P40 Pro将使用石墨烯电池技术,在电池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续航能力,还能增加充电速度。此外,华为P40 Pro内置5500mAh电池,支持50W快充。
-
垣曲县年产100亿AH石墨烯动力电池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
台湾恒生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垣曲县年产100亿AH新能源石墨烯电池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大力推动我县工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促进两岸合作交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银川经开区:推进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汉尧石墨烯改性三元正极材料和导电浆料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6.1亿元。一期年产3000吨正极材料项目投产以来,已生产正极材料1400吨,累计实现产值1亿元。二期200多台烧结炉等设备已到场开始安装,计划11月底试投产。二期项目建设完成后,30条生产线、130套自动化生产设备系统将实现年产1.2万吨正极材料和5000吨石墨烯导电浆料,不但能拓展石墨烯改性技术在下游的产业应用,加快向石墨烯技术板块转型步伐,还能带动银川新能源产业升级。
-
储能材料丨石墨烯电池的研发现状及动向
从这个方面看,石墨烯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电极材料。使用石墨烯作为电池的阳极材料,其充放电速度将超过锂离子电池的10倍。石墨烯电池价格昂贵,成本较高,所以在制造石墨烯电池时,以目前的工艺和技术暂时是无法降低石墨烯电池价格的。准确的来讲,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石墨烯电池”,基本上都是在材料中加入一点石墨烯,以提高锂电池的部分性能的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
-
佛塑科技重返动力电池前途几何?
日前,佛塑科技(000973)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项目正式在广东河源市紫金工业园动工。项目建设年产8GWh,首期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2Gwh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生产线和动力锂离子电池研发中心,预计将于明年10月竣工试投产,二三期项目将梯次推进。
-
银川经开区聚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集群
12月2日,记者在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尧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项目二期设备安装现场看到,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期是在去年建成达产的,到今年3000吨的产能基本上是满产的状态。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一共有6栋厂房,预计到今年年底,有两栋厂房将建成投产。明年二期6栋厂房全部投产,总体产能可达13000吨,预计明年的销售额应该在8亿元左右。
-
国轩高科第九届科技创新大会将在合肥举行
围绕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新能源锂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全球锂电安全现状、新机理及解题方法等话题,把脉中国与世界新能源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
-
张恩亮赴京粤闽等地招商引资洽谈项目合作
11月27日上午,张恩亮一行在深圳本征方程石墨烯公司董事长刘剑洪的陪同下,参观了本征方程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优势,要求我市相关部门及企业深入研究石墨烯负极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深化与领军企业合作,推动我市石墨产业加快发展。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一行到浏阳高新区考察
调研现场,刘忠范一行参观了湘贤科技实验室、研发检测中心、产品展示区和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产品技术指标、微观形貌和生产工艺。刘忠范指出,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希望企业扎进去,做实事,助推石墨烯行业健康发展。
-
为什么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没有成为主流?
氢气的体积能量密度较低,所以在汽车上使用的话,一般的解决方案是将将氢气压缩或液化以缩小储氢罐的体积,对于储氢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过去一直处于无法达到规模量产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