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生长

  • Angew. Chem. :近平衡条件下SiC(0001)表面独特的石墨烯形核机制

    发现在衬底表面碳前驱体浓度较均匀的条件下,石墨烯倾向于在台阶表面形核,而实验中普遍观察到的台阶边缘成核应是由台阶边缘处的局部碳前驱体浓度较高导致的。结合进一步的计算,文章提出可通过近平衡生长环境实现碳浓度在衬底表面的均匀分布,避免台阶聚束,实现在SiC(0001)衬底表面生长高质量的单层石墨烯。

    2025年2月5日
    9500
  • 研究人员开发出超高分辨率微型 LED 显示器

    他们的研究描述了一种远程外延生长技术,该技术利用石墨烯中间层在4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生成连续结晶的过氧化物薄膜。这种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晶界,实现了纯面外晶体取向。

    2025年1月21日
    6500
  • 厦门大学AFM:热冲击退火精准制备SiC外延石墨烯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易骏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热冲击退火(TSA)方法,该方法可以在SiC表面实现对高质量少层石墨烯的动力学可控的外延生长,且生长时间不到10 s,有效地满足了在SiC上生产高质量、少层和低成本石墨烯的需求。

    2024年12月18日 科研进展
    12700
  • 东旭集团申请“一种制备碳化硅外延石墨烯的方法和坩埚及其应用”专利,该方法制备的碳化硅外延石墨烯质量高

    将碳化硅衬底放置在半封闭坩埚腔体结构中,得到坩埚空腔组合体;其中碳化硅衬底具有原子级表面;在坩埚空腔组合体内通入Ar或N2,温度控制在1250~1400℃,使碳化硅衬底的上表面生长石墨烯,得到碳化硅外延石墨烯;其中,半封闭坩埚腔体结构具有圆柱形的空腔,坩埚空腔底面直径比碳化硅衬底的直径大5~10mm;碳化硅衬底放置在半封闭坩埚腔体结构中后,碳化硅衬底上表面到半封闭腔体结构顶部内壁的距离为0.5~10mm;半封闭坩埚腔体结构的顶部设有连通空腔的通孔,开孔率为0.5%~10%;开孔率=通孔横截面总面积/空腔底面面积。

    产业新闻 2024年9月3日
    24500
  • 厦门大学张峰AOM:用于光电逻辑门的高性能SiC/石墨烯紫外可见双波段光电探测器

    目前SiC/石墨烯异质结探测器存在响应度及探测率较低、响应速度较慢的情况。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在器件中引入光栅结构及非对称电极,降低器件暗电流,提升了器件的响应度、探测率及响应速度等性能。

    2024年6月6日
    28100
  • 石墨烯,半导体的新希望?

    石墨烯带隙的打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纳米带方法,这种方法是将石墨烯切割或塑造成极其细小的纳米带。通过纳米加工技术,现在可以以接近原子级的精度制造石墨烯纳米带。在这些纳米带中,由于量子限制效应,电子被限制在一个维度上活动,从而导致带隙的打开。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制造过程的复杂性和样品间的变异性,这使得在大规模生产上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满足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的规模上;另一种是基底相互作用法,它是利用石墨烯与其生长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创建带隙。这种方法通常涉及选择特定的基底材料和调整生长条件,以改变石墨烯的电子性质。

    2024年1月12日 访谈评论
    35500
  • 重磅!世界首个石墨烯功能性半导体在烟台黄渤海新区诞生

    据介绍,天津大学·明石致远石墨烯(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12月,由黄渤海新区的明石创新(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与天津大学签约共建。实验室在天津大学和黄渤海新区两地挂牌,双方互相派驻人员,企业还委托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开展基于石墨烯相关纳米材料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除本项目外,联合实验室还开展了多种石墨烯基气体传感器、纳米氧化锆粉体材料及固态电解质纳米氧化锆氧传感器、二次离子质谱仪等精密仪器的研发,均为替代进口的关键技术。其中,以氧化锆粉体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2024年1月11日
    37600
  • 研究透视:天津大学马雷/Walt A. de Heer | Nature | 石墨烯

    该项研究,演示了一种准平衡退火方法,在宏观原子级平台上产生半导体外延石墨烯SEG(即有序缓冲层)。半导体外延石墨烯SEG晶格与SiC衬底对准。并呈现较好的化学、力学和热学性能,并且可以使用传统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将其图案化并无缝连接到半金属表层石墨烯epigraphene上。这些基本特性使半导体外延石墨烯semiconducting epigraphene,SEG适用于纳米电子学。

    2024年1月4日 科研进展
    46900
  • 广州大学王家海教授 :高质量外延N掺杂石墨烯在SiC上,通过电子/离子桥具有可调谐的界面相互作用,用于稳定锂离子存储

    综上所述,通过硅原子在SiC颗粒表面的升华,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外延NG层的原子尺度NG@SiC,并将其作为具有良好循环稳定性的低电位、高速率插层型阳极用于锂离子存储。

    2023年9月13日 科研进展
    52400
  •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魏伟/陈为研究员 Angew: 石墨烯/碳化硅复合物光电催化CO2转化选择性制乙醇

    该工作开发的由Gr和IL在SiC上组成的新型催化剂,实现了17.1 mmol∙gcat−1∙h−1的CO2转化率和近乎完美的> 99%的C2H5OH选择性。IL促进了SiC衬底向石墨烯活性位点的光生电子转移,提供了高效的CO2活化和C-C偶联生成C2H5OH。该工作为有效资源化利用CO2的先进人工光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3年2月21日 科研进展
    99500
  • BeeGraphene:碳足迹

    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生产一块 2 英寸晶圆或 20 平方厘米石墨烯的碳足迹为 4.1405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数值比我们运营初期降低了近 50%。

    2023年2月4日
    21700
  • ACS Nano:外延石墨烯中二维GaNx形成机理

    近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oan M. Redwing结合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了石墨烯层厚度和化学功能化对Ga嵌入和2D GaNx形成的影响。

    2022年12月30日
    69100
  • 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平台问世,可与传统的微电子制造兼容

    “石墨烯的力量在于其扁平的二维结构,由已知最强的化学键连接在一起,”de Heer 介绍称,“从一开始就很明显,石墨烯的小型化程度要比硅强得多,可以制造出更小的设备,同时可以用更高的速度运行,产生的热量也小得多。这意味着,在原则上,石墨烯芯片可以比硅芯片封装更多的元器件。”

    2022年12月23日
    82400
  • 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电子平台问世 有助开发出更小、更快、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计算机芯片

    为了创建新的纳米电子学平台,研究人员在碳化硅晶体基板上创建了一种改良形式的外延石墨烯,用电子级碳化硅晶体生产了独特的碳化硅芯片。

    2022年12月23日
    69200
  • 紫金山天文台等实现首个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超导约瑟夫森结探测器

    该研究采用高温热解法外延生长的双层石墨烯薄膜作为微桥,连接两个铌(Nb)超导电极,研制出太赫兹谱段基于二维石墨烯材料SGS约瑟夫森结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当石墨烯薄膜长度缩短至亚微米尺度时,科研团队观测到铌超导电极与石墨烯微桥间临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导致的约瑟夫森隧穿现象。研究通过监测石墨烯微桥中因吸收辐射引起的电流变化,即可检测太赫兹辐射信号。

    2022年11月23日
    71000
客服

电话:134 0537 7819
邮箱:87760537@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