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
-
Carbon:基于稻壳的SiC/C复合材料负载垂直石墨烯用于高选择性光催化CO2还原为CO
本工作证明了VG@SiC/C复合物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光催化剂,以减少二氧化碳,并可能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以设计出更有效、更具选择性的二氧化碳转化光催化剂。
-
中科大JACS:层间电荷转移调节电子化物/石墨烯二维异质结上的单原子催化活性
基于此,中国科技大学江俊教授,王嵩副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对二维石墨烯和电子化物异质结上的单原子催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电子化物层中的阴离子电子气使大量的电子转移到石墨烯层,转移的程度可通过选择电子化物来控制。电荷转移调节了单个金属原子的d轨道电子占据,提高了析氢反应(HER)和氧还原反应(OER)的催化活性。
-
纳米波纹石墨烯可被用作强大的催化剂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表明,表面有纳米级波纹的石墨烯可以加速氢气的分裂,就像最好的金属基催化剂一样。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能存在于所有二维材料中,这些材料本身都是不平坦的。
-
Nano Res.[催化]│北京师范大学卞兆勇教授课题组:识别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关键氮物种
北京师范大学卞兆勇教授课题组研究了氮掺杂石墨烯(NG)中氮的状态对分子氧转化为过氧化氢(H2O2)的促进作用。
-
Nature Commun:石墨烯有机催化将废品转化为化学品
帕拉茨基大学Radek Zbořil、Aristides Bakandritsos、印度理工学院Kolleboyina Jayaramulu等报道通过能够重复利用的石墨烯催化剂在无溶剂和室温条件将甘油转化为修饰氨基乙磺酸(Taurine)官能团的高附加值化学品。
-
研究通过模拟叶片实现高效光催化生产过氧化氢
本工作中,合作团队通过胶束介导界面自组装策略,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生长二维的介孔间苯二酚—甲醛(RF)树脂,形成了RF树脂-rGO-RF树脂的三明治结构。材料中的介孔通道犹如植物叶片的气孔,可以有效的提升材料的传质能力。
-
中南大学张翼、UCSC陈少伟、湘大何庭 CEJ:模板法构筑超薄石墨烯气凝胶高效双功能氧催化剂
该课题组报道了一种超薄石墨烯气凝胶双功能氧催化剂,其ORR(E1/2)和OER(E10)过电位差(∆E)仅为0.61 V,在锌-空气电池和电解水方面的应用方面表现优异。
-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魏伟/陈为研究员 Angew: 石墨烯/碳化硅复合物光电催化CO2转化选择性制乙醇
该工作开发的由Gr和IL在SiC上组成的新型催化剂,实现了17.1 mmol∙gcat−1∙h−1的CO2转化率和近乎完美的> 99%的C2H5OH选择性。IL促进了SiC衬底向石墨烯活性位点的光生电子转移,提供了高效的CO2活化和C-C偶联生成C2H5OH。该工作为有效资源化利用CO2的先进人工光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AM:非晶态石墨烯上近100%选择性硝酸盐直接合成氨
增强的催化活性能够实现按需合成和释放氨的流动电解,并且选择性>70%,从而在应用于植物栽培时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和存活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范壮军教授/黄毅超教授:氮化钼量子点修饰氮掺杂石墨烯的原子界面工程策略用于高效稳定的碱性电解水析氢
本文开发了“多酸原子界面工程策略”用于制备掺杂石墨烯负载单原子Al和O共掺杂的氮化钼量子点催化剂(AlO@Mo2N-NrGO)。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电化学原位重构可以在AlO@Mo2N-NrGO电催化剂表面重构生成Al-OH水合物,这不仅极大改善了电催化剂表面的亲水性,还能有效降低水分解和氢气脱附的能垒(在400 mA·cm-2工业大电流密度下仅需285 mV的过电位)。
-
章俊良教授、沈水云副教授,ACS Nano:超细核壳结构纳米点协同3D多孔N掺杂石墨烯纳米片作为高效多功能电催化剂
该工作先合成出具有超细核壳结构的Cu1Au1@Cu1Pd3纳米点(NDs),然后将其均匀分散于N掺杂的3D多孔石墨烯纳米片(NGS)上,并进一步进行低温退火(A)处理,从而最终制备出Cu1Au1@Cu1Pd3 NDs/NGS-A电催化剂,其具有优异的碱性ORR和AOR电催化性能。
-
清华大学曹化强教授、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Anthony K. Cheetham院士 Angew:石墨烯带电子自旋催化
该工作报道由自由基偶联反应合成的具有高自旋浓度的石墨烯带作为自旋催化反应的催化剂,通过利用电子自旋共振谱(ESR)详细研究碳催化剂的电子自旋催化机理。
-
文献速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朱维晃教授PSEP: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和氧化石墨烯的过硫酸氢盐激活剂在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
Zn的引入和氧化石墨烯(GO)的存在不仅通过双金属协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中单原子钴(Co0)的产量,而且对调整催化剂的形貌也有积极作用。GO改性后,Zn/Co-MOF@rGO-600的电荷转移电阻(Rct)下降了3.15倍。
-
石墨烯负载氧化亚铜纳米团簇催化剂中电子氧化物-负载强相互作用
负载型催化剂中的界面相互作用对于多相催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诱导电荷转移,调节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影响反应物吸附行为,并最终影响催化性能。它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氧化物/金属反催化剂中得到了很好的理论和实验解释,但由于传统碳材料的惰性,很少在碳负载催化剂中报道。